日期:2012-10-29 20:19:15
反观胡亥则不然。
胡亥的老师就是赵高,赵高也是推崇法家的,所以胡亥是支持法家的。扶持胡亥上台,更有利于李斯继续实行他的治国方略,在全国进一步推行法家的统治思想。综合下来,李斯选择胡亥,是必然的!
更让李斯深感不安的是,扶苏有蒙氏家族背后的支持,扶苏上台,丞相之位将归蒙氏!“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赵高的这句警言还回荡在自己耳边,他想起了吕不韦的下场。
李斯不甘心!
他不甘心轻易推出历史的前台,他要继续在历史上书写辉煌。大秦帝国刚刚统一,百废待兴,有太多的事要李斯去做,有更宏大的蓝图等着他去实现;这是他用尽一生的心血帮助始皇帝建立的大秦帝国,他为之付出了太多的泪水和汗水,李斯已经把个人的荣辱同秦王朝的兴衰紧紧连在了一起,他无法在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黯然离去,他不是陶朱公,陶朱公能做到的,他做不到;他亦无法像历史上的那些谋臣一样在功成名就之后飘然隐退,那不是他李斯的理想和追求!
而这,才是李斯最终屈服于赵高的真正原因!
日期:2012-10-30 16:46:35
为了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为了芸芸众生的富足太平,李斯甘愿冒着被人诟骂和舆论非议的风险,继续踽踽独行。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与李斯胸中的雄心壮志同样不甘的,还有他对权力的渴望。
权力,这个撒旦的魔杖,伊甸园树上的苹果,黑暗魔王索伦制造的魔戒,吸引了多少人渴求的目光!权力的魅力无穷无尽,有多少豪杰英雄拜倒在它的脚下!“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一个长期身居高位执掌大权的丞相,怎能轻易舍弃自己荣耀的源泉?!李斯不是圣人,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和欲望,他无法放下手中的权杖,消除心中的欲念。
这是李斯的悲哀,也是所有政治家的悲哀。司马迁不明白这些,只好揪住李斯道德上的缺陷口诛笔伐,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李斯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暗面,也借此抒发自己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情。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刻的失足,让李斯付出了整整半生的代价!
几千年来,人们对李斯的这一变节行为无不喟然叹息,甚至将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谁又想过,两千年前的那个夜晚,李斯心中的挣扎与苦痛?
日期:2012-11-05 18:35:19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