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八副面孔》
第16节

作者: 悬疑大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上述文章中,黄先生的写法,是对孔子比较客观和客气的了。其实,孔子的婚姻,如果按照前面的电视剧作者提到的所谓的“正史”,以及按照所谓的严肃历史态度,一点也不要替尊者隐讳的话,情况会更加的糟糕——真的可以说是孔子人生的一出悲剧。
  孔子的婚姻,不是感情的磕磕碰碰,而是一个撕裂的悲剧!
  在前面所提到的孔子的尴尬,是孔子心理上的压力,而最要命的压力却是现实的。
  孔子的现实压力是什么呢?难道关于血脉上的事情(与亓官氏结婚),孔子是怕老婆去告发自己?——这又不是犯法的事情,只是走一条路子或者叫改变命运的捷径而已,孔子即便是走了,也是告不倒的;估计,那个时代的人都应该明白,大家都应该清楚,即便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最多也只能够是私下议论和猜测,是摆不到桌面上去的。虽然,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是被政策和现实操作所允许——就像文丨革丨中的黑五类子女婚配红五类子女。所以不应该是这个暧昧的问题。

  孔子的压力,并不是心理和舆论上的,而是现实的。
  什么现实压力?
  用两个字可以表达明白:离婚!
  离婚……
  难道孔子与妻子最后分手了?

  是的,就像孔子父亲当年休掉正妻施氏一样——孔子休掉了结发妻子亓官氏。
  啊,这难道不会让人怀疑孔子结婚时的动机吗?
  所以,孔子休妻,才会掩藏得比较深嘛!
  不,绝不相信——你弄的野史来说吧?
  啊,没有。本作者负责任的明确告诉你:是正史,还是信史呢!
  说出来听听?

  好,告诉你——《礼记》。
  知道么,《礼记》!
  什么玩意儿?
  简单的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儒家的一部正规的著名经典,它的内容,是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宋代的理学家在众多儒家书籍中,选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而选中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儒家的“五经”。五经中的《礼》,就是《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它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也是赫然立于其中的!(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这算不算正史?——肯定是非常可信的正史啦!

  怎么说的?
  有这么一个记录在案的故事——
  原文:“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释解: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孙子叫孔伋,字子思;孔子的曾孙叫孔白,字子上。子上的与父亲离婚的母亲后来死了,子上得到音讯,但没有为她服丧穿孝。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有不符合于礼的嫌疑。于是,子思的学生问子思:“从前,您的父亲孔鲤为离婚后而死去的母亲戴孝(穿丧服)了吗?”子思说:“是的。”学生又问:“那您不让孔白为他母亲穿孝是什么缘故呢?”子思说:“从前,我父亲能够掌握礼仪而没有偏差,按照礼仪该隆重的就跟着隆重,该从简的就跟着从简,我怎么做得到呢?我的做法是:做我妻子的,就是孔白的母亲,不做我妻子的,就不是孔白的母亲了。”所以,孔家人不让儿子给休出去的母亲死后穿孝,是从子思开始的。

  罗列辈分关系:孔子+妻子=儿子孔鲤;孔鲤+妻子=儿子孔伋;孔伋+妻子=儿子孔白
  分析对话过程:一、因为孔伋与妻子离了婚(休妻),妻子死了,孔伋不要儿子孔白穿孝;所以,学生来问“礼”。二、学生举例:孔鲤父母(即孔子与亓官氏)离婚,后亓官氏死了,孔鲤穿了孝。前辈人与今辈人对待礼有不同做法,这是为什么?孔伋(子思)作了回答。
  其中,给我们留下一条重要史料:孔鲤的母亲与父亲是离婚了的。
  孔鲤的父亲是孔子,母亲是亓官氏。
  孔子一生中只娶了一个老婆,她就是亓官氏;所以,没有任何歧义和其它可能!
  结论:孔子与亓官氏的确是离了婚的。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为考古学家、文学家的郭沫若在《马克斯进文庙》中也曾经描写道:“……没明其妙的是马克斯。他盘问了一回,才知道孔子是离了婚的自由人……”
  当然,在古代所谓“离婚”,叫“出妻”,就是稍后说的“休妻”。古代的丈夫要“出妻”,必须要有正当理由,古代礼书中有“七出”的规定,即妻子在七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有问题”,丈夫都可据此宣告解除婚姻。“七出”的具体规定是:1、无子;2、淫佚;3、不事父母;4、多言;5、盗窃;6、妒嫉;7、恶疾。
  因为正史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孔子是拿哪一条理由“出妻”的。
  这是千年悬疑!

  但是,孔子是个离过婚的男人。——这一点大概没有任何悬疑。
  悬疑的只是不被现代人正视罢了。
  这就是孔子的悲剧!
  生前,有苦衷不能够言及,死后不敢言及。
  三十年前,言及没有意思;现代,已经忌讳言及了。
  所以,南湖二说:孔子高位出走,跟婚姻和家庭有关!
  那么,他的证据是什么呢?
  (待续)
  日期:2011-01-30 20:20:05

  感谢龙业!!!
  ——————————
  【被女人所逼的孔夫子】
  “孔子出走,是因为女人,有歌为证!”南湖二的小胡子上下蠕动着说。
  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唱了一首歌。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歌喉挺好。所以,歌声应该是非常动听的,不过,带着忧伤,调子可能像俄罗斯民歌《三套车》那么深沉:“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也是冬天,山东也是要下雪的,虽然没有俄罗斯伏尔加河的雪大,但是,也不会太小,因为那个低碳时代比工业化后的现代要寒冷得多。孔子在寒风中,引吭高歌。歌词中也许有“冰雪覆盖”的意思,可惜过了二千五百多年,萧杀的寒风和冰雪已经没有了……

  这首歌的曲子,是孔子创作的。虽然曲调不能够穿透两千五百年保存下来,但歌词可是保存下来的了。歌词,是孔子亲自填写的,中国的古文字,如果意译,也可以将意境保留下来,估计可以写成这样:“雪花飞舞鲁城兮,消失在白茫茫大地兮,望穿双眼屯地兮,心中永远抹不去您靓影兮……”当然,这一段风景和心情的描写,是咱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加工而成。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孔子亲自抚琴弹唱的歌词是这样的——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悠哉游哉,维以卒岁!
  考虑到孔子是填写的歌词,按照当时流行的说唱风格《诗经》,应该先译成歌词:妇人唇舌兮,让我离开兮;妇人多言兮,可以败事兮;悠哉游哉兮,安度余生兮。
  这一段歌词,如果独立的来看它,就是写的“妇女”。
  传统的解释,认为孔子指的是齐国送来的美女。可是,王肃曰:“言妇人之口请谒,足以忧使人死败,故可以出走也。”“言仕不遇也,故且优游以终岁。”并没有提到齐国美女,只说到“妇人”。哪个妇人呢?没有明指。传统史家认为,指的齐国美女。

  但是,如果细想一下,是说不通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