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风云七百年》
第1节

作者: 潘国良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7-10-31 20:47:00
  天下风云七百年
  第一章,三分天下成一统
  一,攻守逆转蜀先亡
  自从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以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意识到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严重危机而这是他当年在为刘备谋划《隆中对》时所始料不及的。诸葛亮曾在《隆中对》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若跨有荆、益,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矣。”诸葛亮当初的战略是极其明确的,即使具备了两路夹攻的条件,还须“天下有变”。但是在他主政以后,随着刘备、关羽等人先后亡故,实力大损;荆州已为孙权所有,虽然还保持着同盟关系,但在协调作战方面肯定不会十分得心应手,客观情况要比他原先的预计严峻得多。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在军事上则更是如此。但是他面临这种不利的态势非但没有采取任何看似稳妥的守成之策,而是向强大的敌人主动发起了进攻。如此一反常态的做法虽然其实不难理解,诸葛亮在前后《出师表》中已经把这个说得十分清楚,只不过一直为人所忽略罢了。请大家先看原文:“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屯将七十余人,武骑千余人,此皆数十年所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独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了四川地险而民怯,如果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扩大疆域,拖到第二代、第三代的话,不要说进取中原,就连守住四川都很成问题,所以他才改变了原先的战略,变得异常积极主动。大概是想利用尚存的“四方精锐”,先占领关中,至少也要打下甘、凉二州,得到当地骁勇善战的兵员,才有将来取得最后胜利的希望。关于西蜀“地险民怯“的问题,中国历史的进程后来不断地证明了这一点,而同时代的人中也不乏有识之士。

  当年,曹操击败张鲁以后,主簿刘晔就曾经奉劝他尽快进军,以便得陇望蜀。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主簿刘晔曰:“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若小缓之,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操不从。居七日,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虽守将斩之而不能安也”。正是由于曹操当年贻误战机,才使新生的蜀旱政权避免了一此灭顶之灾。诸葛亮既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守成之策都无异于坐以待毙,所以便不惜一切代价曹魏发动了攻势,虽然他的北伐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在很大程度上却锻炼了士兵,也使敌人摸不清蜀国的虚实而被迫长期居于守势,从而为蜀汉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姜维作为诸葛亮军事方面的继承人,他之所以后来在形势更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长期坚持主动出击的战略,其中虽然不乏利用战事以达到拥兵自重的目的,恐怕在更大程度上是得到了诸葛亮真传的原因。但是随着蜀国内政紊乱,势力日益削弱,而魏国则由司马氏成功地篡夺了曹氏的政权,政局日益稳定。就是在这种此消彼涨的情况下,蜀魏双方的攻守态势发生了 根本性的逆转。

  公元263年,晋公司马昭下令镇西将军钟会、征西将军邓艾等人分别率领大军大举南下伐蜀,在顺利地扫平汉中地区以后,钟会率领主力在剑阁与姜维对峙,而邓艾则突出奇兵抄袭了蜀军的后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虽然率部奋战,但在宿将邓艾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尽管成都城里至少还有十万官兵,兵力超过邓艾好几倍,但是不论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毫无斗志,结果以投降了事,充分证实了蜀人地险而民怯的特性。

  在出征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人在晋公面前提到了对钟会的不信任,担心他在成功之后会另有图谋。不料司马昭却胸有成竹地说:“人心预怯则智勇并竭,蜀以破亡,遗民震恐,不足与共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会若作恶,只自灭族耳”!由此可见司马昭是何等地老谋深算,他对蜀人地险民怯的本性也认识得非常深刻。钟会后来果然发动了叛乱,但是结果早在晋公的算计之中,自然难逃失败的下场。

  南宋学者洪迈在他的名著《容斋随笔》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结论,他认为“攻占四川的将领大多下场不妙,至于具体事例则从东汉年间的岑朋遇刺开始,到西晋时期钟会、邓艾伏诛,五代时期郭崇韬(请见本书第?章)毙命,北宋初期平定蜀地的两员大将王全斌和崔彦也没有获得应得的奖赏。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也许四川不是一个用武之地。蒙古大汗蒙哥就是在进攻四川的战役中死于非命,南宋军队在四川的抵抗一直坚持到了临安陷落以后。而明末流寇张献忠和清肃亲王豪格虽然在四川的战场上战胜了对手,但他们本人的命运却是大大的不妙。

  自古以来,平定四川无非是从川北或川东发起进攻。对于守方来说,北路有剑阁之险,东路可以沿江布防,可谓是以逸待劳。所以历史上成功占领四川的战役,一般都是靠突袭得手,或者就是守军毫无战斗力而言。八年抗战期间,日军虽然在军事上占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在国民政府的节节抵抗下,他们打到湖北宜昌便成了强弩之末,再也未能向西前进一步。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企图凭借抗战期间在四川打下的基础负隅顽抗,他煞费苦心地把主力集中在川北和川东进行布防。结果毛主席命令贺龙率领配属给一野的十八兵团在川北佯动,而二野主力则迂回贵州,由南面进攻四川,从而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从中国历史上看,平蜀之役当无出其右,这充分说明了毛主席是中国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家。

  日期:2007-11-1 13:12:35
  二,王浚楼船下益州
  就在钟会率领主力攻打剑阁之际,基于唇亡齿寒的心理,吴国自然对这场战争非常关注。多数人认为蜀国地势险要,就连当年的曹操都未能有所作为,所以魏军胜算不大。但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后来担任丞相要职的张悌明确指出:“曹操虽功盖华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以强攻弱,因危而伐,殆无不可”。张悌看到了当时魏蜀两国在内政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便由此预言了战争的胜负,同时也为吴国的士大夫们敲响了警钟。

  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西晋王朝正式建立,其疆域非但包括原先广大的北方地区,还有新近纳入版图的汉中以及四川全部。对于吴国来说,当时江淮之间人烟稀少,水网纵横,所以北方的军队如果想从正面进攻的话,水战生疏姑且不论,其后勤补给也会非常困难,至少不存在偷袭的可能性。所以吴国的北部防区相对还算稳定,至少从容备战的时间还是有的。但是随着蜀汉政权的覆灭,吴国自然就要对来自长江上游的威胁有所防范,从而被迫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之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