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来看,对宗室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当数满清政权,在坚持中央集权的前提下维护了宗室的尊严,同时也避免了内乱。除了开国的八位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以外,对其他宗室、功臣的册封都严格执行逐代降级的措施,甚至还根据功劳的大小来规定世袭的次数。经过了两前多年的磨练,才终于找到了相对和谐的平衡点。所以西晋王朝恢复分封制的做法,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应该看作为又一次有益的探索。
历史悠久固然值得骄傲,但是如果对历史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借鉴或者是发生了严重误解,其结果恐怕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柏扬先生的有关酱缸文化的言论决非空穴来风。众所周知,北宋王朝十分注重文治,其史学成就更是令后人瞩目。历史学家欧阳修在《五代史 伶人传序》中曾经自豪地写道:“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见宋朝的士大夫们对自己的学识还是比较自信的,他们或许当真以为只要认真地做到以史为鉴便可以兴利避害,于是便重文抑武,杜绝“三害”,不料在文臣当道的朝堂之内,朋党之争却势同水火,而且对外屈膝投降、对外残酷镇压的政策也未能拯救王朝覆灭的命运。文人在明朝同样享有极高的特权,而且皇室在对外方针上也显得很有骨气,至少从迁都北京、由天子亲自拱卫国门这一点上看就比两宋要强得多。明人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无疑要宋人还要丰富,所以士大夫们起初表现得更为自信,他们信誓旦旦地认为:“我朝大将不典兵,外戚不掌权,宦官不干政(明朝初年),仕途惟科举”。好象做到了这些就可以高枕无忧、天下天平了,但是明朝却恰恰亡于一向为士大夫所不齿的流寇之手。
日期:2007-11-6 15:33:40
满清王朝无论在施政方针和皇帝的个人素质方面,都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而且他们尤其对明朝末年朝廷的横征暴敛所酿成民变始终保持着警惕,所以从康熙帝开始执行的“永不加赋”政策一直得到了延续,即使在太平天国发动叛乱的年代也仍然如此。曾国藩当时为了筹措湘永的军饷,倒是在辖区内开征了厘金(转口税),不料这条权宜之策却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慈禧老佛爷为了修建颐和园或许挪用了一些海军经费,但是却绝对没有采取增加百姓税赋的办法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与“民国万税”的时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当时大清国的朝廷命官只有区区二万七千余人,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很坏的王朝结果却是亡于会党之乱。
日期:2007-11-7 13:42:51
二,天理循环诚有报
司马氏政权当年之所以能够篡夺曹魏政权,主要是得益于皇子幼小,再加之外戚和宗室都毫无实力的原因。西晋政权的危机虽然也同样是由于皇位继承人的无能,但外戚和宗室这两个强势集团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耗,所以其结果就不再是西晋篡魏那样的“和平演变”,而是酿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八王之乱”。
晋武帝所立的杨皇后原本是魏同事郎杨文宗之女。杨皇后逝世后不久,武帝又立其堂妹为皇后。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新后之叔父杨珧上表曰:“自古一门二后,未有能全其宗族者,乞藏此表于宗庙,异日如臣之言,得以免祸。”武帝虽然答应了杨珧同志的请求,但是对小杨后的父亲杨俊却不惜委以重任,由镇军将军晋升为车骑将军并封为侯爵,从此参与朝政。
公元289年,晋武帝病发。时任侍中兼车骑将军的杨俊为了便于自己把持朝政,便设法将精明强干并深受皇帝器重的汝南王司马亮外放河南,为了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便不惜对司马亮同志大肆家官晋爵位,一举册封为侍中、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督豫州诸军事,治许昌。武帝可能也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便在这一年对某些宗室的封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具体分配如下:徙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随后又大肆册封,许多皇子、皇孙得以厕身诸王之列。
日期:2007-11-8 8:43:58
公元290年,武帝沉疴不起,杨俊利用自己单独侍疾于禁中的机会,肆意安插自己的亲信来照料皇帝的起居,他人皆无从染指,这就等于切断了司马炎与朝中大臣之间的联系。武帝在神智清醒的时候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正色告戒杨俊不得如此专权,同时令中书起草诏书,命汝南王司马亮入朝,与杨俊共同辅政,此外还准备在朝中挑选几名有名望的大臣为他们充当助手。不料杨俊却找了个借口将这份诏书扣压不发,又趁皇帝神智不清之际,让皇后传皇帝口谕,任命自己担任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从而完全把持住了朝中大权。诏书写就之后,杨皇后令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呈送武帝过目,武帝见到诏书,未置可否。不久,武帝大概是回光返照,便向左右询问,司马亮是否已经赶到,左右的回答是否定的,结果司马炎随即驾崩,历史上首位统一南北的开国皇帝就这样结束了辉煌而灿烂的一生。
日期:2007-11-8 20:03:01
随后自然就是太子司马衷即位,尊杨皇后为皇太后,立贾妃为皇后。贾后名南风,其父便是权臣贾充,此人早在司马昭当政期间便深受宠幸,刺杀高贵乡公曹髦这件棘手的工作就是由他主持完成的,而且司马炎当初能够被立为太子,贾充也不乏拥戴之功,因此在武帝即位后更是圣眷日隆,直至被册封为鲁公,可谓是司马炎驾前的第一宠臣。武帝当初鉴于树机能作乱,急需重臣臣抚,原本想将贾充外放秦梁来担此重任。贾充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他溜须拍马的本事固然极为过硬,但说到治世安邦的雄才大略则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他当然不会就这样实话实说的,而是想出了一条釜底抽薪的妙计,这就是与天子结亲,以便以外戚之尊而留在京师,于是就唆使其妻郭槐贿赂(大)杨后左右,让太子纳其女贾南风为妃。而杨后家族虽然在弘农本地堪称望族,但在朝中毕竟根基尚浅,正想拉拢几个有权势的大臣为自己所用,因此这桩送上门来的婚姻对她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
日期:2007-11-9 9:19:11
武帝起初并不同意这门婚事,他原本中意于司空卫瓘之女,原因是卫氏乃书道世家(卫瓘本人书法了得,其族侄女卫铄更是王羲之的老师),人丁兴旺,而且他的女儿皮肤白皙,容颜美丽,身材修长。而贾氏人丁不旺,其女更是既丑又矮,而且皮肤黝黑。但是杨后却一再为贾南风说情,贾充在朝中的党羽也声称此女绝美,而且德才兼备。无奈之下,武帝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贾充也终于如愿以尝地留在了朝中。
成婚之时,太子司马衷十三岁,贾妃十五岁,此女非但嫉妒心强,而且精通权诈之术,太子从此便感染上了惧内之疾。杨后之所以执意要与贾氏联姻,最为关键的原因恐怕与司马衷天生弱智、太子地位不稳有关。武帝曾对杨后提出过这个问题,杨后只好以“立子以长不以贤”的古训来搪塞。因此与权臣贾氏的政治联姻,其终极目的无非是想借助这个外援来巩固太子的地位。虽说卫瓘在朝中也很有权势,但是此人对弱智的太子很不以为然,甚至还曾经对武帝有所暗示,所以杨后只有义无返顾地做出如此抉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