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风云七百年》
第7节

作者: 潘国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称帝,尊惠帝为太上皇,软禁于金墉城。为了在官场内部实现和谐,不惜采取大锅端的办法,对所有官员普遍晋级,以至于公卿、将军不可胜计;天下所举荐的贤良、秀才、孝廉则一律免试,全部予以录用。因此每封超会之际,高官们朝服华美,貂蝉满座,以至于时人讥讽道:“貂不足,狗尾续”,“狗尾续貂”这句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日期:2007-11-12 9:52:57
  孙秀固然诡计多端,不过离雄才大略显然还相差甚远,赵王集团虽然在京师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想号令全国又谈何容易,如此匆忙称帝非但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反而为自己四处树敌,可以说是典型的“慕虚名而遭实祸”。 齐王司马冏便乘机传檄天下,力邀诸侯共同讨伐司马伦,成都王(治邺)司马颖当即起兵,远近响应,兵力很快扩充至二十万。河间王司马顒起初非常卖力地充当司马伦的帮凶,后来发现形势不对,于是也加入到了反对派的阵营。 司马顒手下的振武将军张方能征善战,他的加盟使三王联军如虎添翼。

  这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既然拉开了序幕,其中自然有发生扬州兵变的前因后果也许最值得后人借鉴。当司马冏的檄文传至扬州,当地军民一致拥护,而刺史郗隆由于家属多在洛阳,因此犹豫不决。部下对他多方劝导仍然无济于事,众将士立功心切,但是整整六天都没有得到出兵的消息,于是便在愤恨之下发动了兵变,刺史郗隆死于非命。扬州兵变虽然对当时的战局影响不大,但是其中的结识的道理却非常值得后人借鉴,那就是众意难违。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虽然蒋中正先生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是却不敢公然叫嚣反对抗战,甚至有时比别人喊得更凶。据说蒋公之所以在三七年终于开始抗战,原因是有人告戒他:“战必败,和必乱;战而后败,败而后安”。虽然蒋先生多少有些战略水平,他深知共产党坐视共产党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但是如果继续不抗日的话,势必就要面临祸起萧墙的窘境,西安事变可谓是前车之鉴。所以他试图先行开战,以便顺应民心,随后在战争中寻求和谈的机会。当然,战事一开,许多事情是谁也无法预见。有人把蒋先生的最终失败归咎于八年抗战,这种观点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自然也有些道理;不过假如他当时仍然不站出来领导抗日的话,结果只能更加糟糕,刺史郗隆就会成为他的好榜样。

  日期:2007-11-17 13:08:03
  三王联军进展十分迅速,司马伦及孙秀很快就到了山穷水尽、众叛亲离的境地,其部下发动兵变,一举剿灭了孙秀及其党羽,并且囚禁司马伦,同时拥立惠帝复辟。齐王司马冏率领数十万甲士进入洛阳,威震京师,随后自然又是一场坐地分赃。齐王司马冏首义有功,担任大司马并主持朝政;成都王司马颖担任大将军,河间王司马顒担任侍中、太尉。这三人当中,司马颖无疑是最有心计的一个,他非但谢绝了九锡殊礼,其本人也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静观时变。

  齐王司马冏掌握了朝廷大权之后,志得意满,而对于当时地方上出现的各种骚乱则毫不在意,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宗室之间的内斗以及个人享乐方面,这是导致日后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公元302,齐王与河间王之间首先爆发了内讧,起因则是曾经担任过河间王长史的翊军校尉李含与齐王部下之间水火不容。为求自保,李含只身逃回了司马顒的身边,谎称是受惠帝秘诏,令河间王起兵齐王,并且建议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共同对敌。司马顒在李含的鼓惑下当即就采取了行动,命令李含、张方率领部队向洛阳进军,同时还邀请了长沙王司马义前来助阵。双方军队在洛阳城中大战三日,司马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且杀死了齐王司马冏,李含等人便率部返回了长安。这样一来,朝廷大权便落入了长沙王的手中,不过鉴于河间王势力最大,司马义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与远在邺城的司马颖商量。

  日期:2007-11-17 13:28:50
  作为挑起这场战乱的罪魁祸首,李含起初策划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连环计。他认为长沙王司马义力量有限,必定为齐王所杀,自己再乘机坐收渔利,在干掉司马冏之后还要废黜惠帝,改立河间王司马颖为帝,而以河间王司马顒为宰相,他本人当然就有机会参与朝政了。但是李含却万万也没有想到,齐王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不但令自己出师无功,反而成就了长沙王司马义的伟业;于是便只好发挥自己“生命不息,捣乱不止”的本性,企图再次挑起动乱,结果事泄被杀,从而致使河间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义兵戎相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含也堪称是“死得其所”了。

  公元303年,司马顒以张方为都督,率领七万精兵东向洛阳。与此同时,成都王司马颖则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讨伐司马义。虽然长沙王从来没有得罪过司马颖,但问题是司马义没有什么本钱却处于庄家的位置,为了过一把坐庄瘾,司马颖自然不会再顾及什么是非问题。成都王虽然工于心计,但是在统帅人选上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首先,陆机虽然是将门出身,而且文才出众,名满天下,不过毕竟属于东吴降将,威信严重不足;其次,陆家从陆逊开始领兵,到陆机这一辈已经整整传了三代,司马颖完全忽略了“将不三世”这条古训。

  日期:2007-11-18 10:25:34
  太尉司马义首先派遣偏师对张方进行牵制,随后集中主力猛攻陆机。由于号令难行,加之指挥失误,成都王的大军全线崩溃,伤亡极其惨重,陆机本人也因兵败被杀,而且祸及宗族。随后,司马义又裹挟惠帝进攻张方,张方手下的士兵望见皇帝的乘舆,不禁纷纷后退,几乎溃不成军,阵亡五千余人。张方不愧为当世名将,就在众人惊魂不定之际,他却说:“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而成”。张方捕捉战机的能力果然了得,他利用司马义胜利后的懈怠,非但没有撤退,反而连夜进至洛阳城外七里的地方修筑工事,形成了包围之势。

  兵力雄厚的司马颖在大败之后仍然可以调集力量进逼京师,司马义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这时,一位英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祖逖,当时担任骠骑主簿之职。他向司马义建议道:“雍州刺史刘沈忠意果敢,其兵力足以与河间王相抗衡,若能以皇帝的名义让他抄后路讨伐司马顒,那么张方势必会撤军回援。”虽然司马义当即就依计行事,刘沈也奉命率部进攻长安,但是战场形势却很快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祖逖的这番心血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日期:2007-11-19 9:41:05
  公元304年,司马义虽然在与成都王的作战中屡屡得手,张方对于攻城也明显缺乏信心;但是城中此时严重缺粮,东海王司马越以为前景渺茫,于是策动部下发动兵变,将司马义囚禁在金墉。随着城门开放,将士们发现对手的力量也并不是想象当中那样强大,不少人心生悔意,还想重新投入战斗。司马越在惊恐之余,便派人勾结张方杀害了司马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