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09 21:05:06
第三篇 较量
第四目 秦军的进攻
3.4.1项梁出招
项梁火并景驹的当月(二世二年四月),章邯的军队攻打到了栗县(今河南夏邑)附近,项梁命令刚投靠不久的朱鸡石、馀樊君带领部队向栗县发动进攻。结果馀樊君战死,朱鸡石领败兵退回来,被项梁下令处决【注1】。
项梁做这个决定,一则固然是军法无情,二则不免也有几分奸人嘴脸。项梁的心肝宝贝当然是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应该视为他的核心嫡系。陈婴、黥布等人投靠较早,属于次等的嫡系。朱鸡石、馀樊君等人是项梁火并秦嘉-景驹后收编的,难以令项梁感觉完全可靠,更难以得到项梁的疼爱,因而被项梁故意派去同秦军拼杀。用意很明显,一是借此消耗秦军,并观察秦军的实力,二是借刀杀人,削弱秦嘉-景驹余党的力量,消除内部隐患,三是可以借此在各路归附的义军面前立威。
在命令朱鸡石、馀樊君攻打栗县时候,项梁还派项羽攻打襄城(今河南睢县),襄城抵抗比较激烈,项羽攻陷了襄城后就屠城报复。二世二年五月,完成任务的项羽回到薛县,向项梁做了汇报【注2】。项羽屠城的残暴行为引发了争议,楚军不少元老对项羽的屠城行为表示了不满,日后该事件更成为他们攻击项羽的一个口实【注3】。
读到这里,笔者想请读者们思考一个问题,史书上提到的这三场战役,指砀之战(司马[尸二]对刘邦)、栗之战(秦将对朱鸡石、馀樊君)、襄城之战(秦将对项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双方统帅发动战役的目的又是什么?
相信大部分的读者读到这里只是知道战役的发生和结果,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对于这三场战役的来龙去脉没有关心,也无从了解。我们来看看主流史学界对这三场战役是怎么理解的。参看图3-1
日期:2012-11-09 21:14:22
案图3-1,章邯攻克陈县后,沿着汝阴-下城父一路死死咬住陈胜,然后又向东征相县-砀郡,在萧县(图3-1中肖)被刘邦的三千农民给打退了(砀之战),然后再悻悻的掉头去打栗县(栗之战),旅游了一圈,玩够了的秦军才在晃晃悠悠的跑去临济打魏国。
这个说辞固然是一种调侃和戏谑的味道,但是笔者向读者们保证,图3-1的章邯进攻路线一定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图3-1在时间轴对不上。砀之战在二世二年一月打了一次(萧县)、二月再打了一次(砀),总共两次,栗之战、襄城之战是二世二年四月左右。临济之围是二世二年一月就开始的,但却是最后到达的。那么章邯必须要穿梭时光隧道才能实现图3-1的情形。
其次,图3-1在逻辑上接不上。章邯消灭了陈胜后的首要目标就是位于临济的魏王咎的魏政权,为何不直接从下城父前往临济,而是兜了一圈再慢悠悠的回头往临济?如果说章邯追击到下城父是为了消灭陈胜,那攻打砀郡是为了什么?如果章邯亲往砀郡,三千人的刘邦居然可以在这次会战中占上风?秦军在这次会战被刘邦击溃后,章邯依然顺利的在临济击溃了齐、楚援军,逼死魏王咎,何解?
再放宽一步,假设时间、逻辑问题都不考虑的话,单纯考虑图3-1行动路线的话,那么章邯一定神经不正常,率领几十万大军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窜,三天两头搞折返跑,走冤枉路,进军路线飘忽不定,全无名将风范。
相信读者大概也看出点名堂了,制作这张地图的专家对历史毫无敬畏感和热爱感,只注意到战役发生的事实,然后简单的将这几场战役的地点连接起来,至于这么画是否符合事实?这三场战役有何意义?就不做深入思考了。
这三场战役的情形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是作图的专家太过草率,无意中把情形给复杂化了。章邯大军有几十万人,分兵出来执行任务并不奇怪,所分出的部队也能代表章邯兵团到达这里,但不可以将秦军的分部当成是章邯亲临。这三场战役其实只是双方的摩擦战和试探战,参战的双方都不是主力。
秦军主将章邯从二世二年一月起就一直稳稳当当的坐在临济城下,等着齐、楚援军的到来,楚系的统帅项梁则坐镇薛县,也是不动如山。弈棋双方都是高手,落子都很谨慎,各自派出小股军队在外围打了三场无关大局的小会战,相互进行试探。
这个推论可以合理解释前前后后的所有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战争势态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白这些以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章邯的进攻路线。
日期:2012-11-09 21:17:57
3.4.2章邯的第一波进攻
从二世元年九月章邯击退周文开始,到二世二年六月章邯攻破临济。这期间,章邯先后击败了陈胜、田儋、魏咎等反秦势力,并和楚系反秦义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笔者在原图的基础上修订制作了图3-2”
图3-2 章邯的进攻形势图(二世元年九月至二世二年七月)
该图表述的是从二世元年九月,章邯在戏水之战击退周文开始,到二世二年七月章邯在东阿会战败于项梁,退往濮阳。这段期间的战争状况。
图底稿来自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地图集》P25-26,为了帮助读者阅读,笔者对原图进行了截取,并用画图软件进行了修订。
绿色线条标识章邯的进攻路线,紫色线条标识章邯所派部将的进攻路线,红叉代表发生会战的地点,红色人名代表会战的反秦将领,数字表示会战发生的大体时间,前一个数字代表年份,后一个数字代表月份。
日期:2012-11-09 21:22:50
二世元年九月,戏水之战周文被击退,章邯指挥秦军对关东义军展开了猛烈的反扑,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
案图3-2,两个月后,二世二年十一月,周文兵败自杀。紧接着章邯连续进攻,沿途击败张楚军田臧、李归、伍徐、蔡赐、陈贺等人,分兵击败位于郏县(今河南郏县)的张楚军邓说部。到了二世二年十二月,章邯击败陈胜并攻克陈县,陈胜南逃。
遭受连续打击的陈胜已是溃不成军,于是章邯派出部将沿着汝阴(今安徽阜阳)、下城父一路追击陈胜,自己则帅主力南下新蔡(今河南新蔡)截击张楚军宋留部【注4】。章邯绝对不会愚蠢到动用几十万人去追击几千甚至可能只有几百人的陈胜余党。一则队伍庞大行动缓慢,追不上;二则动用人力太多,成本太高。类似的另一个案例,项羽垓下被围后率领八百骑兵突围,刘邦只派出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不会傻到亲帅主力或者命令韩信帅主力追击。章邯只可能派出部将追击陈胜。与之相反,张楚军宋留部未经打击,建制完整,章邯有必要重兵堵截。
在逃亡的路上,庄贾等人承受不了压力,杀掉陈胜向秦军投降【注5】,秦军将庄贾等人关押在陈县。宋留被章邯截住,被迫投降后押送至咸阳车裂处死【注6】。陈胜的参谋吕臣趁着章邯军主力南下,陈县空虚的情况下,在新阳县收集溃兵发动反击,并攻占了陈县,处决了叛徒庄贾【注7】。
章邯主力在完成截击宋留的任务后,重新北上反攻陈县,前锋的左右校将吕臣再次打出陈县【注8】。随后黥布的到来增加了吕臣的力量,吕臣展开反击打败了左右校,又一次占领陈县【注9】。但是章邯主力不断逼近,吕臣、黥布承受不了章邯的军事压力,被迫东撤【注10】。
张楚军遭到沉重打击,陈胜已死,余孽吕臣、召平等人已是势穷力竭,张楚义军已经基本被镇压下去了。基于这种情况,章邯调整了军事部署,将攻击的目标锁定为在临济(今河南封丘东)的魏政权。
再次收复陈县后,章邯兵团立即沿着鸿沟(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兴建)北上,直扑临济。
章邯选择沿鸿沟北上的道理很简单,一则路线直短,目标准确,是最优路线;二则利用水运便于运输军需。几十万大军光吃饭就是大问题,没有水运光靠陆运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否则秦始皇南征百越的时候也不会费尽心思要开凿灵渠。
日期:2012-11-09 21:27:17
秦军的攻势凌厉,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败退入临济城坚守。二世二年一月,章邯将魏王咎包围在临济城内【注11】。这里顺带讲一下地理,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今天的黄河部分河道侵夺了济水的河道,所以今天的临济跑到了黄河的北岸,当时的临济在古济水的北岸,古黄河以南。也就是说章邯军队的魏国战斗还是在黄河以南,并未跨河。
综述一下,章邯的实际行军路线就是图3-2所描述,由关中?函谷关?荥阳?许?陈?新蔡?陈?临济,路线简单、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事实上,几十万大军的行动是非常笨拙的,根本不可能玩出那么多拐弯、掉头、转折,章邯兵团主力的战斗任务就是沿着军事重镇(荥阳、许、陈、临济等城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军事重镇)前进,寻找叛军(义军)主力决战,事实上章邯兵团主力出色的完成了战斗任务,沿路摧毁了张楚军和魏军的主力,完全达成他的作战意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