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的圣人:看低调的他如何PK掉百王,开创盛世,竟堪称圣人》
第37节

作者: 浪迹z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14 17:03:46
  东西就要诛灭他全族,如果百姓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恒哥又该怎样给他加罪呢?”
  “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抷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这是张释之的原话,所谓取“长陵一抷土”,应该是含蓄的说法,意思就是盗取长陵的陪葬品。张释之的意思是说,这个人不够偷了高庙的一个玉环,你刘恒就要判他灭族之罪,万一有哪个不知死活的盗你爹的墓,你又准备怎么样治他的罪?这一问,竟把刘恒问得哑口无言,只得找老妈薄太后商议。
  所幸,薄太后是个颇识大体的女人,她最终与刘恒一同认可了张释之的判决。
  张释之因为数次冒犯天威,敢于直言,执法公正,而受到士民的一致称赞,声名鹊起。也正因如此,司马迁在作《史记》时给了他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史记》卷四十二《张释之列传》)
  “季”是张释之的字,司马迁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一番话,坚守内心法则而不阿谀奉承刘恒。至于尚书所说的“人臣执法不偏颇、不结党,使王道畅通无阻”,张释之几乎完全做到了这点。
  日期:2014-06-14 20:17:43
  再仔细想想,张释之的公私分明、执法公正,固然值得后人赞许,难道这其中就没有刘恒的关系吗?如果刘恒不是个从谏如流的明君,谁能保证张释之仍然敢畅所欲言?估计稍微收敛的可能性比较大吧。如果刘恒是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张释之的下场只可能有两种,要么因直谏而死,要么装一辈子孙子。不论哪种结局,都可能让他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施恩惠于吏民,留下如此显赫的美名于后世。

  所以说,是张释之成就了刘恒的从谏如流,是刘恒成就了张释之的千古美名。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题外话,在封建社会里,良臣未必能遇到贤主,但贤主却一定能觅得良臣。因为良臣永远都有,缺少的只是尊崇良臣的贤主,正如善良永远都存在,只是缺少捍卫善良的工具一样。
  日期:2014-06-14 23:13:11
  绛侯被谋反
  汉文帝四年十二月,丞相灌婴去世,刘恒不想再启用周勃为相,于是提拔原御史大夫张苍接灌婴的位。
  张苍者,阳武县人,精通各方文书律历。张苍这个人估计年纪不小,在秦朝时就已经参加工作,任御史,主管天下户籍图册。后来因为“有罪”逃回家乡。刘邦起义后,张苍投奔义军,后来不知怎么又犯法了,被判处斩刑。张苍长得身材高大,又肥又白,恰好在受刑时被王陵瞧见。王陵认为这个帅哥比较有特色,就劝刘邦赦免其罪留用。刘邦没有异议。
  从此以后,张苍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闹革命,后以代国相的身份征讨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朝廷封为北平侯。张苍因为熟悉天下图册户籍,精通历法,又在相国萧何的举荐下,以列侯的身份在相府工作。淮南王英布谋反时,刘邦立刘长为淮南王,以张苍为淮南国丞相。十四年后,张苍被调回中央工作,任御史大夫。
  灌婴死后,张苍继任丞相,御史大夫一位空缺。起初,刘恒准备让出任河东太守的季布接任,于是诏他回京师任职。当时季布并不知道刘恒召他回京的目的,刘恒身边有些得知内情的人在刘恒面前诋毁季布,说他为人好勇斗狠、爱耍酒疯、难以接近。刘恒一时信以为真,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事实,所以打消了拜季布为御史大夫的想法。
  日期:2014-06-15 12:55:05
  季布抵达京师后,在客馆住了一个月才被刘恒召见,然而结果却是让他返回原工作单位。季布觉得事有蹊跷,乘机向刘恒进言:“季布无功受宠,待罪河东,恒哥无缘无故把我召回京师,这肯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谬赞我。现在我来了,恒哥又不给我安排新工作,这肯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诋毁我。恒哥因为一个人的谬赞而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抛弃我,我担心天下有能耐的人会看出恒哥的水平。”

  刘恒闻言,默然良久,惭愧之情形于表,最后不得不找个借口为自己遮羞。
  河东吾股肱郡,故待召君耳。(《汉书》卷三十七《季布传》)
  河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郡之一呀,是我国不可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领土,就像恒哥的手脚一样,所以我才把小季召到京师来的呀!“可是,恒哥你什么都没和我说,这样有意义吗?”还好季布没有拿这话为难刘恒。
  平心而论,虽然据史书上的文字记载,这件事理屈的貌似为刘恒,但未必就能证明他放弃拜季布为御史大夫是个错误的决定。原因在于,所谓在刘恒面前“毁谤”季布,说他“虽然勇敢但爱耍酒疯”未必不是事实(班固也没有说那人是在毁谤季布)。《汉书》对季布描述的第一句就是“季布者,楚人也,为任侠有名”,就是说季布这个人是靠侠义出名的。而侠义之人的特点是什么?豪爽大方,不拘小节。这样的人一般好酒,酒醉之后也难免发酒疯。而且季布这个人敢于直言,以前樊哙说他要带十万人搞定匈奴,季布开口就是要砍死樊哙那家伙,一点也不顾及他与吕雉之间的亲戚关系。你说,一个五大三粗的猛汉子,似乎都不知道什么叫妥协,又嗜酒而爱耍酒疯,他一定能在刘恒身边干好御史大夫的工作吗?显然未必。

  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不能断言刘恒在这件事上没有主见,因一人之毁誉而改变初衷。在召季布返京之前,他应该是受了别人的忽悠,但后来的举动可能是知错就改。也许有朋友会说,如果刘恒不拜季布为御史大夫是知错就改,那么他为什么会被季布说得惭愧?进入状态了呗!季布说得那样的义正言辞,使刘恒情不自禁地按照他的思路反思,只记得自己因一人之毁誉而作出了不同的决定,却忽视了后一次决定是匡正前过的表现。后来他回过神来,发现季布确实难以胜任御史大夫之职,所以终究没有拜他为御史大夫。

  日期:2014-06-15 19:54:09
  刘恒最终放弃拜季布为御史大夫,也许是明智的,然而他对周勃的猜疑却令人为之寒心。但我总觉得,刘恒并非不清楚周勃的为人,他猜疑并调查周勃不过是给周勃一个下马威而已。刘恒猜疑周勃什么?刘恒以为周勃可能谋反。当然这并不是刘恒无事生非,而是有人向他告密,说周勃有谋反的企图。刘恒闻讯,立马借题发挥,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周勃下狱,交由廷尉处理。
  当初周勃被刘恒强行解除丞相之职,以为列侯作表率为名下放回封国。缘于此,周勃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失宠于刘恒,所以担心被朝廷诛杀。因此,每次河东郡守、尉来巡视绛地,周勃几乎都身披盔甲,让家中侍卫手持武器来见守尉。
  周勃此举,诚如前文所说,他不过是自卫而已,但是,如果哪天河东郡守要杀周勃,这肯定不是他自己的主张,而是天子刘恒在暗中授意,这样周勃的自卫还有意义吗?当然有,只要周勃老老实实地做个侯爷,刘恒是绝对不敢公然对他下手的,那么他只要保证自己不被郡守刺杀,便可保命。至于以后怎么做,周勃也许也没有一个十拿九稳的打算,但能保得住一时算一时。
  然而有贪功之人却借题发挥,说周勃持兵器见守尉,这是他有谋反的企图。我认为,周勃绝对不可能谋反,他有个侯爷有军事实力造反吗?况且,他如果真要谋反,还敢做持兵器见守尉这种不打自招的傻事吗?刘恒果真不明白这个道理?我看未必。因为周勃得势时趾高气扬,大摇大摆地退朝,还让他这个皇帝卑辞厚礼地装过孙子,所以他想借此机会报复周勃一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