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35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18 13:01:54
  【更新】 第十六章 高平之战 (下)
  反败为胜的后周军队没有就此收兵,为了不给北汉残军以喘息之机,进一步扩大战果,周世宗决定乘胜追击。
  这一次将帅们都没有反对,他们已经领教了这位年轻皇帝的厉害,加上士气正盛,纷纷踊跃请战。柴荣不再休整,立刻挥师北上,俗话说: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他决定趁热打铁,直捣刘崇的老巢晋阳,甚至送他去和自己的儿子团聚。
  此时的北汉各州县早已听闻高平之战的败绩,慑于周军声势,不敢稍作抵抗,纷纷献城投降,周军所到之处,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北汉大部分领土。
  五月,后周大军兵临城下,将晋阳团团围住,发起了猛烈的围城攻坚战。
  在柴荣看来,自己挟高平大捷之威,对付已成惊弓之鸟、瓮中之鳖的刘崇,绝对是手到擒来,纵然太原城池坚固,也抵不住大军围攻,城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但是,一向自信的柴荣却忽略了两个问题,正是这两个问题让这次攻坚之战功败垂成。
  首先,柴荣低估了刘崇负隅顽抗的决心和意志。
  刘崇同学虽然智商堪忧,和柴荣相比属于天壤之别,但他的保命意志还是十分坚定的,否则他也不会以北汉狭薄之地一直与后周对抗,而且,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往往反而能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求生力。既然你已经逼到人家大门口了,对方退无可退,又不想自杀或投降,那就只好拼命抵抗了,所谓困兽犹斗,正是这个道理。
  事实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从五月初到五月底,后周军队围城攻击了一个月之久,太原城却坚挺如故,反倒是后周军队由于粮饷不继,出现了大肆劫掠百姓和州县的现象,导致本来已经归顺的北汉州府又纷纷改变态度,回到了北汉的怀抱。

  这些还都是小事,世宗柴荣低估的第二个问题才是大问题,那就是他低估了契丹救援北汉的决心。
  高平一战,杨衮同学很不仗义地抛弃了亲密战友刘崇,但这属于他们之间的私人恩怨,而且杨衮同学挟私报复,见死不救友军的行为也受到了契丹皇帝的严肃批评。要说,还是皇帝最讲信用、讲义气、讲感情(这不是“三讲”吗?),当刘崇这个不争气的侄子被人家围住老巢,再次向他求援时,皇帝大人再次大方地派出了数千骑兵南下援助北汉,支持力度如此之大,刘崇这叔叔真不是白喊的。

  当后周大军围攻太原城时,柴荣也派出了强大阵容去迎击契丹援军,承担打援任务的都是后周名将,包括符彦卿、史彦超、李筠、张永德,这也充分证明了柴荣对契丹援军的战斗力还是十分重视的,可惜的是,他派出的将领却未必这么认为。
  担任打援先锋任务的史彦超最早遭遇契丹援兵,双方交战一番,后周取得一场小胜。
  或许是被高平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再次取得小胜的史彦超居然天真地把契丹军队的战斗力当成与北汉军队一个档次上了,他自恃勇敢,率领所部兵力,一路轻敌冒进,结果被契丹军队设计围攻,力战而死,连同所部军队死伤众多,就连奉命前去救援的李筠也差点丢了性命。另一位老牌将领符彦卿见势不妙,也领兵撤回了晋阳城下,看来“骄兵必败”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得知打援失败的消息后,柴荣终于沉不住气了,之前周军长期围城不克,士气已经十分低落,近日又连逢大雨,士兵们十分疲惫,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最重要的是万一契丹援军赶到,与北汉内外夹攻,后周甚至可能面临一场惨败。

  眼前的形势让柴荣开始意识到,攻克太原城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希望,万般无奈之下,他终于下定决心,诏令班师。
  这一天是后周显德元年六月初二。
  日期:2014-06-18 18:43:43
  【更新】第十七章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当柴荣率军离开时,我相信他一定是恋恋不舍,心有不甘的,胜利曾经如此接近,再拼一把劲或许就可以拿下太原城,但同时他也清楚自己的部队已经是强弩之末,一味坚持极有可能换来更为惨痛的失利。

  放弃吧,反正自己还很年轻,以后还有机会再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柴荣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了。
  令柴荣绝对想不到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兵临太原城下,有生之年自己竟然不能亲自攻灭这个世仇之国,下一次亲征太原,兵临城下的皇帝已经不姓郭了。
  无论是论规模大小,还是旷日持久,高平之战在五代十国时期都不是最突出的,即使在后周世宗在位的短短五年内,也有比高平之战规模更大、战况更难的战役,比如世宗征淮南时的寿州围城战,就足足打了一年之久,但是高平之战的重要性却远远超出了那些更大规模的战役。
  经此一战,北汉元气大伤,从此之后再也无力主动发起南侵,几个月后的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十一月,刘崇忧愤成疾,在无限的不甘与愤怒中,终于撒手人寰,到九泉之下去找老对头郭威报仇去了。
  另一个强大的邻居契丹,也领教了后周军队的强大,不敢轻易派兵来犯,后周北部边境获得了数年的平静安定,使得柴荣有暇南顾,发动一系列对后蜀和南唐的攻势。
  对柴荣自己来讲,这一战的意义更是非凡。他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取得大胜,借高平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自己卓越的远见、过人的胆魄和超凡的天赋,人气威望短时间内暴涨,同时也给那些诸多不服的元老重臣和蠢蠢欲动的强大藩镇们敲响了警钟,我柴荣文能治国,武能定邦,绝对不是好欺负的,你们最好乖乖听话,别在下面偷偷地搞小动作,玩阳奉阴违的把戏,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定了国内政局。

  史料记载,“帝违众议破北汉,自是政事无大小皆亲决,百官受成于上而已。”
  高平之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柴荣的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他在危急时刻展现了自己的英武果敢,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指挥部队反败为胜,但柴荣也很清楚,自己虽然是一把手,也不能大功独揽,若是没有勇敢将士们的冲锋陷阵,拼命死战,自己这条性命恐怕就得断送在巴公原上。
  所以,战后柴荣及时论功行赏,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各级将领全部加官进爵,士兵们也都发了奖金,有的还提了干,除了临阵脱逃和投降的人以外,大家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浅。
  不过,在我看来,在这场高平之战中受益最大的或许并不是周世宗柴荣,而是另一个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将领。
  对柴荣而言,高平之战前,他是皇帝,高平之战后,他依然是皇帝,所获得的不过是威望和人气的提升,但对这个人而言,收获却完全不同,高平之战后加官进爵的名单中也有他的姓名,他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执掌皇帝亲军,这位将领就是我们本书的男一号赵匡胤。
  说到赵匡胤同学也着实不易,作为本书的第一男主角、领衔主演,在最近这几幕剧作中的戏份却少的可怜,倒不是我有意雪藏这位男一号,而是他这几年里实在太过安静,没闹出什么名堂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