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36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9年)投身军旅,跟从郭威,到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侍卫柴荣从征北汉,赵匡胤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到了禁军的低级将领,虽说是皇帝的亲卫军头目,很是让人羡慕,却没什么特别出彩的机会,总体表现平平淡淡,稳稳当当,基本上没有什么出色的表演。
  反观本书的另外两位主角郭威和柴荣则是牢牢抓住了历史机遇,顺风顺水。这五年间,郭威从枢密使变成了皇帝,又从皇帝变成了先帝太祖,柴荣则是从郭威的养子、亲信,变成了亲王、开封尹,又从开封尹变成了皇帝。短短五年之内,两人又是清君侧,杀奸贼,又是耍阴谋,搞兵变,又是诛权臣,平叛乱,内治政事,外御强敌,搞的是轰轰烈烈,风光无限。
  要是按照这种节奏和发展速度下去,再过五年,赵匡胤也就是混到个中级军官,撑死了兼领个团练使、刺史之类的加衔,但高平之战却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凭着关键时刻智勇双全的表现,赵匡胤获得了皇帝柴荣的认可和青睐,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这已经是禁军系统的中高级将领了。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其后的五年,即从显德元年至显德六年的五年间,赵匡胤的军职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从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几经升迁,到了殿前司都点检,忠武军节度使,掌握了禁军的最高指挥权,进步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超越了同时期的任何一名武将。
  当然,这些都是五六年之后的事情了,估计赵匡胤自己都没敢奢望,在显德元年,赵匡胤毕竟还只是殿前都虞候,虽然级别不算低,却还只是高级将领中的低级将领,当时的后周军队和地方藩镇中比他资格老、级别高的将领一抓一大把,别说扳着两个手指头,就算把两只脚都算进去,也数不过来。
  级别的高低固然重要,个人能力的作用却更加关键,就是这个资历平平、级别不高的赵匡胤却获得了一个别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高官厚禄,升官发财,也不是授以节钺,甚至不是统兵征战,而是整顿禁军。

  日期:2014-06-18 18:46:51
  【更新】第十七章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中)
  关于这次机会,我们还是要从高平之战说起。
  参加那场大战的后周将领大部分都因功获得了封赏或提拔,但至少有两个高级将领还是除外的,他俩就是樊爱能、何徽两位高级将领。这哥俩分别是后周主力作战部队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的都指挥使,也就是骑兵和步兵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却在战斗中自乱阵脚,望风而逃,还得柴荣差点丢了性命。
  说来这两位仁兄也十分讲义气,在紧急逃跑的过程中还不忘通知后续的援军,一边跑一边大声喊:“我们已经战败了,大军都已经解甲投降了,你们就别跑去送死了!”还好后周援军主帅刘词没有听他俩的忽悠,而是迅速前去支援,这才给了北汉二次打击。
  更让人无语的是,战斗结束后,听说军周反败为胜的消息,确认战场安全之后,这两位恬不知耻的逃兵首领又手拉手返回了周军大营,准备继续做他俩的都指挥使。
  这件事情的发生给了柴荣极大的震撼,也让他十分愤怒,气得他跳脚大骂:“你们这些朝廷宿将又不是不会打仗,却不发一箭,望风而逃,这不是把朕当作奇货可居,甩卖给了刘崇吗?”

  骂完之后,柴荣还不解气,为了整肃军纪,柴荣决定痛下杀手,他顶着重重压力,力排全军众将为败军之将求情的意见,听从了张永德的建议,将樊爱能、何徽二人为首的五十余名大小将领悉数斩首,一千多个火线逃脱的士兵也全都杀头。
  一次性杀掉这么多临阵脱的将士,即便在整个五代十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倒不是柴荣嗜好杀人,他这样做是杀鸡儆猴,借此震撼全军将士。
  事实证明,这招杀鸡儆猴十分管用,在屠刀面前,这些骄将悍卒们终于知道了军法的严厉和皇帝的可怕,他们明白,从现在开始,以前那种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跑的自由散漫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杀掉一千多人的效果是明显的,反正逃跑绝对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拼了命往前冲,运气好了还能捞个战功,运气不好死了还能混个烈士,给家人留点抚恤金,大家都明白逃跑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远远超过了拼命作战的代价,那谁还逃跑啊!
  但这一效果还远远不能让柴荣满意,他的志向不仅仅是保家卫国,守土开疆,而是削平四海,统一天下,要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仅仅拥有一支军法严峻,打仗时不敢逃跑的部队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的是上下一心,如同一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虎狼之师。
  要打造这样的虎狼之师,依靠军队现有将领和士兵的素质是绝对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这帮骄兵悍将们,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当兵的都是土匪”,而且是一帮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贪生怕死的土匪,打起仗来却连土匪们打劫的积极性都没有,指望他们的话,只怕自己得在前线死上十回八回也不算完,高平之战中被抛弃的经历仍让柴荣心有余悸,大力整顿禁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已经势在必行。
  柴荣是一个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征伐北汉回京后的第四天,他就下诏大力整顿禁军,淘汰老弱病残,精选强壮有力者为上军,招募天下勇悍之士充实禁军,而承担这个具体任务的就是新任殿前都虞候赵匡胤。
  能够得到这个机会,说来赵匡胤实在应该感谢樊爱能、何徽这两位逃跑健将,正是两人的临阵脱逃给了赵匡胤临危不乱、勇冠三军的表演机会,也正是两人的拙劣表现让柴荣痛下了整顿禁军的决心,两位健将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赵匡胤换来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舍生取义,大公无私的精神,一种牺牲小我,成全他人,心中只有他人,完全没有自己的精神,赵匡胤同志一定会从心底里感激你们的!

  之所以把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年纪轻轻,资历和威望都很一般的将领,柴荣绝对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他有着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因为赵匡胤的能力素质。
  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给柴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关键时刻体现出的冷静、机敏、勇敢和忠诚,体现出了他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潜质,这些正是柴荣十分欣赏,也是其他将领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的考虑就很有帝王心术的味道了。
  作为五代王朝中最后一个王朝的皇帝,前四代那些强藩悍将弑君篡位、取而代之的成功案例就在眼前,柴荣再英明大度也不得不加以防备,特别是即将建立的这支部队将会是后周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交给根基尚浅、绝对忠诚的将领才能确保安全。
  相对张永德、李重进、韩通这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高级将领和王彦超、符彦卿、白重赞等资深藩镇,赵匡胤既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没有深厚的资历威望,自然更不会有什么政治野心,把整顿禁军这样的重任交给他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应该说,柴荣的顾虑是正常的,眼光是独到的,策略也是明智的,但后来历史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更确切的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谁也想不到他亲手选择并委以重任的这个人,竟然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亲手终结大周王朝的罪魁祸首,包括这个人自己也是料想不到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