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26 22:23:23
鲁迅先生说,吃人的礼教!对于大院君来说,这肯定是符合的——他被两位“上官”一通忽悠后,果然找不到北了,决定下午马上去回拜!为了进一步表示敬重,大院君当天下午率了众多亲随去庆军。这个时候站在辕门外的是小伙儿袁世凯,他以军营重地闲杂人等不得随便出入为名,把除李罡应以外的一干人等都挡下了。一人走进中军大帐的大院君也没多想,没准儿他还在心里夸赞吴长庆治军有方呢。
“心里美”的大院君与吴长庆、马建忠等笔谈,也很是顺畅。几个人东拉西扯的一晃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据说足足写满了二十四张纸。可是聊着聊着,吴长庆等就不和他玩儿了。马建忠首先发难,他对大院君说,朝鲜国王乃是我皇帝册立的,你趁乱攫取政权,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对朝鲜国王造反,就是对我大清皇帝造反。依法而论,你本是罪在不赦的。但是念你与国王有父子之情,就饶你不死。赶紧的,乘坐我们准备好的轿子,乘兵船赶赴天津,听候朝廷的发落!
听到这话,纳过闷儿来的大院君知道马建忠在这支队伍里不是拍板儿的人,就做最后的努力,对吴长庆说“将军欲作云梦之游耶?”要说李罡应真有文化,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好青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笔者第一次读到他这话,还真没明白是啥意思。经过百度之后才明白,大概就是说,吴长庆你想学汉高祖刘邦那样,像诱骗韩信到他出巡云梦的行营中杀之,也把我也给干掉吗?
日期:2014-05-26 22:46:05
这个时候的吴长庆,表现了儒帅最致命的一点——临事而多思多虑。手上杀过成千上万人的他竟然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大院君,答不上来了。幸好这时袁世凯接了话,他都看出端倪了,再犹豫恐怕有变。于是几个人一起布置,安排早已埋伏好的兵丁强行把大院君塞到肩舆内,连夜出城,一昼夜狂奔170里,将他交给等在港口的兵船运走了。
有朋友会问,清朝为啥这么笨?非要搞掉主动往自己身上贴的大院君,而去恢复亲日的国王、闵氏的权力?有病吧!
这真不是他们有病。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也出在被国人视为骄傲的儒家文化上。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大院君作为臣,忤逆自己的国君。这不仅仅是对区区一个朝鲜国王的不敬,是对儒家文化的挑战。作为朝鲜老大的清朝,无论自己的这个小弟如何不争气,如何与自己貌合神离,都要在这样的事情上维护正统政权,决不允许别人觊觎王位。这就像现在社会,就算受害人不追究刑事罪犯的责任,警察也会将其逮捕一样。警察维护的也是社会的秩序,而不再仅仅是血债血偿的传统观念。
再说说可怜的大院君,他也不是笨人,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清朝安置在保定之后(朝鲜事务归北洋大臣管辖,保定是法定北洋大臣另一职务直隶总督署衙所在地),一心吸取中国历史中相似人物的智慧,掩藏自己的内心。清朝为了安抚、试探他,经常会派一些文人、官员去看望。有些人就说,圣贤如文王还有被囚禁的经历,你不要灰心,总有希望获释的。大院君这次长了心眼儿,一本正经的说,文王是少有的圣贤,我哪儿能比得上他。
这马屁拍得,顶呱呱啊。这么一点一滴的演着,成为他日后能被送返朝鲜的一个主要原因。
日期:2014-05-27 10:02:29
咱们继续说朝鲜的事儿。大院君虽然被送走了,叛乱的主力军还在,若不趁早消弭,还有可能产生新的领袖,到那时就不好办了。所以在逮捕大院君的当天,吴长庆一方面令得力手下率军进入汉城,二十小时带刀巡逻;一方面派张謇会见朝鲜大臣,将清朝的意图以及处理大院君的经过转达给国王,以期获得对方的谅解。毕竟所做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了恢复秩序,也就是还政于王,要是国王不配合,后面的活儿就没法干了。
在袁世凯看来,解决了大院君,朝鲜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几次立功的他这个时候有点儿飘飘然,在与马建忠商讨下一步计划的时候,表达了类似于大军开拔,一举荡平叛党的意见。更加成熟的马告诫他,虽然叛党没有了大院君,但是其子李载冕还统率着朝鲜的全国军队。如果硬碰硬,以区区三千部队抵敌全朝士兵,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吴长庆听从了更为稳妥的建议,再次使用“会谈”的计谋,把李载冕给软禁了。真不知这父子是怎么回事儿,两次踏进了同一个粪坑里。在基本解决了政坛里的大院君势力后,吴长庆派人请朝鲜国王答应两件事:第一,给一个请求清朝派兵镇压叛乱的手谕,解决中国出兵的合法性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劝阻普通朝鲜百姓的抵抗;第二,派朝鲜军事方面的大臣一同围剿残余势力。
大家听明白了吧,其实清朝派吴长庆入朝,根本事先就没有征得朝鲜方面的同意。当然,征询了,肯定也不会被同意——当时国王还处在大院君控制之下。这就很像现在的美国,他可不管你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人民是否请求他出兵,他觉得你是坏蛋,就要搞你,自告奋勇的搞你!按照CCAV台的口径,你说这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不管你信不信,当时的列强都不信这行为是正义的。
日期:2014-05-27 10:52:21
恢复自由之身的朝鲜国王觉得吴长庆至少有正义的一面,就给了他要的手谕。但是也留了个心眼儿,没派自己人一起去。吴长庆也不强求,拿到手谕就好办了,自己也没指望朝鲜军队能出多大的力,他们要是行,也不会劳烦自己千里迢迢的赶过来。有了国王的授权,至少可以说明自己的队伍在朝鲜是合法的,堵住了英美日等国的口。
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没了核心领袖,没了政府支持的乌合之众,被庆军切萝卜砍菜般轻松收拾了。没有了叛军,按常理庆军也就没有了继续留在朝鲜的理由。就像现在的美军应当撤出伊拉克、阿富汗一样,当时的西方国家也呼吁清朝军队尽早撤离。这个时候清朝对朝鲜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以李鸿章为首的稳健派,仍然秉持其“以夷制夷”的套路,力主不过深介入朝鲜事务,能够维持原有的藩属关系即可。而且为了避免日本人的野心,可以鼓励、帮助朝鲜主动与西方国家签订条约,打消日本独占的野心;以大才子张謇为代表的入朝派,极力主张借机灭了朝鲜,将它变为清朝实际管控的一个或数个省,改变原来由其自己管理内政外交的情况。最不济,也要派中国人“监国”。大小政务,都须听从清朝建议。两种意见初次交锋,秉持张謇意见的吴长庆胜利,庆军留了下来。不过这也导致了吴长庆与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李鸿章曾动过让马建忠替代吴长庆的念头,因为各方面的阻力未能实现,双方渐渐越走越远。
日期:2014-05-27 17:52:36
留守下来的袁世凯,还是没有闲着。他就像一位外国人所说,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切机会,让自己总是处于镁光灯下。这一时期,他就干了这么几件事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