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20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次,仿照淮军编制。一千人的新建亲军营分为两营,每营再平分为五哨,每哨有哨官。至于具体的日常训练内容,因为史料的原因目前已不可知。从其所处的环境推算,既然编制采用了淮军体系,那么日常操练内容也不会与其相差太远。
  第三,就军饷问题,由朝鲜政府和清朝驻朝官员一起想办法解决。有朋友会说,朝鲜都穷成这样了吗?一千人的军费都拿不出来了?这并不意味着朝鲜真的连如此少的钱都拿不出来,更重要的是谁给钱效忠谁的士兵理念可以帮助清朝实际掌握这支军队。设想一下,清朝可以不负责军饷问题,日本肯定愿意负责。即使不由日本人训练,他们也非常愿意掌握任何朝鲜军队的补给。所以没有哪个中国人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部队,最后效忠于敌人。至于这一千人的武器供给,清朝真是大开慷慨之门。一次性赠送了当时最先进的开花炮十门,英式来复枪一千杆,并配齐充足的弹药。

  日期:2014-06-03 12:49:04
  在袁世凯的大力推动下,这一千人的队伍训练的非常认真、细致,也很快的显现出成果。在当年的十一月初,也就是仅仅一个半月后,朝鲜国王在视察这支部队时,大喜过望。看着自己手下竟然能有这么队列整齐,还会放“洋枪”的部队,这真是太好了。李熙一拍大腿,再由袁世凯训练五百人的镇抚营!
  一个羊也是哄,两个羊也是赶。袁世凯倒也没推辞,接到新的任务,他这次想玩儿点新花样,做了两个创新。一方面,他不再直接训练士兵,而是挑选下级军官到汉城来接受训练。待这些军官的训练任务完成后,放他们回去担任教官,这样一批一批的呈几何倍数的实现镇抚营训练的近代化。另外,也是最重要的,这支五百人的队伍不再仿效淮军,而是学习更为先进的英、德训练内容。其中四哨,也就是四百人按照英军训练方式来操练,一哨按照德国方式来训练。

  可以这么说,因为这次的编练朝鲜军队,袁世凯实现了由幕僚到军队将帅的转变,至少手上有了可以调动的队伍。他通过这次训练,在遥远的朝鲜掌控了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队伍。从日后的朝鲜局势发展来看,这支队伍对于袁世凯至关重要,在其驻扎朝鲜九年间,都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最明显的就是后面要提到的甲申之变,如果没有部队的支持,他是不可能迅速扑灭日本人的阴谋的。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你会发现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就是这次实践的一个扩大、完善的中国版。

  日期:2014-06-03 14:53:52
  被名人骂,也是出名的一种方式
  袁世凯入朝后的两年,算是各种逞心如意。到1884年5月,小四同学才迎来了走上仕途后的第一次挫败——以老师张謇领衔庆军众人的公开痛骂。因为袁世凯后来被无数人骂过,都快被骂成滚刀肉了。而这一次毕竟是他的“初骂”,且有些内容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此一时期袁世凯的处事风格,咱们有必要详细的八卦一下。
  1884年中国面临着与法国的战争,同样因为越南属地的原因,清朝极不情愿、又很无力的被卷入战争之中。法国并非刚刚崛起的日本可比,虽然国内各种颓废,欺负欺负老大难的清朝还是绰绰有余。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战败,在国内,由于慈禧的因势利导,清流派将中法战争前期失利的责任统统归结到鬼子六身上,迫使奕退出总理衙门。慈禧实现大权独掌,安插废物无能的光绪老爹醇亲王进入总理衙门。李鸿章同样受到清流派压力,备受各种责难。只是由于慈禧觉得还用得着他,才勉强保住了北洋大臣的位子。但是也因为扛的压力太大,他力求安稳地度过此次政治危机,所采取的对外政策更趋保守。

  过分保守的李鸿章在俯视清朝海防地图时,肯定一脸愁容。因为在他看来,数千里海岸线都需要驻兵防守。而寥寥北洋海军,又如何支撑得起如此艰巨的任务。所以他就想到了驻扎在朝鲜的庆军六营。一方面,他非常不希望驻朝部队在这个时候再因为强硬态度与日本产生摩擦,因为李认为这个时候的中国肯定无力应付两面开战的局面;另一方面,他确实需要部队回援国内。于是李鸿章一纸令下,要求吴长庆安排一下朝鲜军队的善后事情,调三营回国,驻防金州。

  日期:2014-06-03 16:11:23
  咱们交代过,吴长庆对于李鸿章来说,是“后娘养的”,一直不受这位顶头上司的待见。在入朝早期,因为对时局的判断不同,甚至有被“拿下”的危险。没想到刚刚立下大功,却被要求分割自己的部队。不但没拿到奖赏,还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出去。那可是一千五百人,打家劫舍的话都可以做逍遥的山大王了。硬生生的割舍下,他能不郁闷吗?

  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但是吴长庆左思右想觉得即使窝囊,也不好抗命不遵。既然要留三营下来,留给谁都是留,那就不如留给亲信袁世凯。于是他推荐手下大将吴兆友统领三营,袁世凯总理三营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也就是明确其是吴兆友的副手、统帅吴长庆三十多年坐营庆字副营。尤其是最后这一项任命,大有将衣钵传给袁的意思。
  被迫分营这件事儿,本来庆军上上下下就都很有意见,又凑巧吴长庆交代完朝鲜事务之后,回国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这更加为他的死,增添了悲愤的情感。再加上到目前为止,袁世凯这个25岁少年,仅仅来庆军混了三年,就荣登大位,挤占了N多混资历盼望升迁的人的位置。他自己又难免少年轻狂,确实做了一些目中无人的猖狂举动。于是一旦失去了吴长庆的庇护,不由得这些人不拿他来出气。

  日期:2014-06-04 14:37:14
  综合这些背景,才有了咱们下面这篇超经典声讨檄文。由于张謇文笔太好,笔者文风所限,现将其文章尽量按照原意翻译过来,也可领略一下古时文人的刀刀文笔,一窥袁世凯为人的狡狯:
  自朝鲜一别,本老师只收到袁司马(袁世凯的官衔是五品候补同知,相当于古代的司马一职。不称世凯而以些微官职相称,既有讽刺又有与其划清界限的意思)一份书信,料想是阁下劳苦功高,日理万机,没工夫与我这闲散人等往来书信。你是官场中人,时刻想奔个前程,我也勉强能理解。
  吴大帅受命内调金州,将朝鲜之事托付给你,并将三十载坐营交你统帅。我私底下琢磨,司马就是再不懂事儿,经历的事情再少,读的书再没那么几本,而大帅以与你三代世交的情分,甘心收留你,使你从普普通通一个混饭吃的委员而到营务处,由营务处到一营官兵的副管带,掐头去尾的算来,也就三年而已。现在大帅在上面受到排挤,不得不只率一千五百人返回国内。而以平定后的朝鲜良好局面,作为司马仕途升迁的基石拱手送之。这种种情况,这种种恩情,司马应该还是会感念的。

  没想到分别不久,再看司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所书所写,真真让我这个老师对您老惊惧交加、不耻一笑。作为一位长辈,也对司马这样的行为怀有深深的遗憾。想当初你刚刚投奔庆军,言谈慷慨激昂,做事勤快又谦虚谨慎。作为小青年还知道求学上进,我这才礼结下士冒然与你相交。等到朱铭盘(吴长庆另一重要幕僚,同样是大才子)稍稍帮你说了点儿话,使你得到会办营务处一职,任命书一下,司马竟然表现得像一点儿都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你确实是从乡下来的,以为这是天大的一个职位,惶惶然不知所措,当时我就觉得你这人不太地道了。不过我当时还想,毕竟年轻,日后在工作中多多磨练,也许就不会这么露怯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