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明白,这个时候是文艺不得、清高不得的。因为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日本政府,还有吴兆友等一票对其不满的庆军老人。所以在派出心腹之后,袁世凯安排好驻守在王宫的部队,较吴兆友等人走出更远去迎接两位钦差。这就像职场面试中的第一印象,别人觉得你猥琐,就是面试者能力再强,也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如果面试官认为你形象、气质俱佳,即使你学历、学位不如人意,也会适当考虑的。面对人生的大考,尤其是失去长辈庇护后的首次大考,袁世凯表现的非常老道。
日期:2014-06-12 17:06:14
他安排好两位钦差的休息场地后,就给他们打预防针。他说,请问两位钦差,作为驻守朝鲜的军官,无论何种原因,我丧失了对朝鲜、对国王的控制权,朝廷是否会怪罪我?吴大澂说,那是必然的。袁世凯接着说,经过这次动乱,我保住了朝鲜,控制了国王。但是因为与日本人直接开战,有擅开边衅的责难。朝廷如果怪罪下来,我愿意领责。但是从内心讲,我无愧于朝廷,无愧于国家!
君子欺之以方!文人最大的弱点是什么?是家国情怀。袁世凯潜台词都表达了,愿意为国家背黑锅,牺牲小我成全民族的境界。两位官员如何不感动?令他们感动的,还不仅如此。吴续二人抵达汉城后,本以为凭着钦差的身份可以大摇大摆的走进国王李熙的宫殿。不想李熙给两人吃了一个闭门羹,拒不接见。按常理来说,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清朝历来是派钦差到朝鲜吆五喝六的。
日期:2014-06-12 19:57:29
这个时候袁世凯及时的站了出来,一方面将两人在汉城安顿好,一方面充当起调解人的角色去说服李熙接见二人。这件尴尬事情的出现,是否是袁世凯一手导演,目前已经没有史料可以佐证。笔者出于猜测,觉得十有八九是小四所为。因为这件事对他太有利了,通过这件事,他将自己有求于钦差变为钦差有求于自己,再加上他居功不邀功,帮忙“不求”回报,难怪吴大澂很快就对他青睐有加。
即使如此,袁世凯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吴兆友等人已将其滥用军费的报告发给了李鸿章,李也明确表示这件事他处理不当,要其自己出钱补上亏空的数额。从现在的视角看,袁世凯为了收买朝鲜人心,在动乱过程中擅自动用大额军饷补贴给被杀的事大党家属,他做的无可厚非。但是一切以道德标准为衡量尺度的儒家官员们觉得,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做猥琐的收买之事;李鸿章也有借此消众人之怒的意思,所以袁就成了替罪羊。
二十六岁的小四确实有点儿灰心。出了力,建了功,不但没有奖赏,还要受窝囊气,换了现在哪一位,都要哭上一鼻子。远在遥远异乡的袁世凯,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也就有了回国的念头。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万般困难。袁世凯作为朝廷任命的驻外军官,不经许可怎可擅离职守?这个时候钦差吴大澂站了出来,在听晚辈的慰亭诉说嗣母生病、希望回乡探望之情后,决定携其同归。一般的学者说到此,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笔者认为,这件事情对于袁世凯非同小可。要知道,这样的举动就等于吴大澂将自己与袁世凯摆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吴大澂现在的职位是北洋会办,在北洋系统内,李鸿章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这个时候站出来以钦差的名义同意袁世凯回国,这就会给国内的官员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北洋要保袁世凯!
日期:2014-06-12 21:35:37
吴大澂这个人虽然作为钦差在办理与日交涉问题上不太给力,但是为人非常性情。在携袁世凯回国后,他做了几件对于小四同学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他当面向李鸿章夸奖袁世凯。当时因为中法战争的原因,李鸿章非常欣赏主战的张佩纶。吴就对李说,你觉得天下英才以张佩纶为首,其实你错了,袁某人才是天下翘楚。这直接导致袁世凯正式进入李鸿章的视野——之前多是顺水人情的谈及,从此开启两人二十多年的亲密关系;其次,不仅向李鸿章吹嘘袁慰庭的才能,到了京城还四面吹风,搞得人人皆知有个能够战胜日本部队的袁世凯。这对日后清政府下旨给李鸿章,要求其在与伊藤博文的天津谈判中务必回护驻朝官兵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最后,把自己女儿嫁给从未见过面的袁世凯长子袁克定。那就意味着对外人说,你搞袁世凯,就等于搞我吴大澂。作为北洋会办的吴大澂,又有谁敢轻易的算计他?
按照这样的发展轨迹,如果清朝是个强国,袁世凯所要面对的局面,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换个职位继续当差。可惜的是清朝积贫积弱已久,再加上内心的虚骄,很容易让办事的臣子当替罪羊——1885年4月3日起,李鸿章与日本“明治三杰”、日本首相、全权大使伊藤博文在天津进行了六次谈判,最后还是不得不以“申饬”驻朝官兵的方式,向日本妥协。
已经在老家项城“赋闲”的袁慰亭内心一定很苦闷,立了功得不到奖赏,还要变卖家长来填补所谓的“亏空”!更令人痛心的是,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职位也随着庆军回驻国内,吴兆友不遗余力的排挤付之东流。在朝鲜威风八面的小四同学,在国内可抖不起气场来。毕竟他那可怜的五品同知,确实如张謇所说,在国内一抓一大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袁世凯知道自己不能淡出人们视野太久,否则真的会被人遗忘。所以无论是其在出回国的天津时期,还是在老家的这段时间,都通过向李鸿章上条陈、向李的幕僚们灌输朝鲜不可弃的观点等方式,尽力争取复出的机会。
日期:2014-06-13 10:22:02
国际形势变化,朝鲜局势还是要袁世凯出马
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也风云突变,日本由惩戒袁世凯的最大外部压力,一举变为促成其复出的最大客观动力。有朋友会问,日本人变态吧?一会儿一个主意!不是日本人变态,是日本人急了。因为日本发现,自己与清朝发生摩擦的这件事儿,俄罗斯竟然是最后的“渔翁”——俄的势力趁清日两国在朝势力减弱的空当,迅速寻求机会插了进来。
原来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因为俄国与英国在阿富汗的边境问题上有摩擦,所以两国处于相互敌视状态。因为地缘政治,德国为了制衡英国,采取联俄的政策;英国与日本一向政策接近,相互维护彼此在东亚的权益。悲剧的是李鸿章推荐给朝鲜的总税务司穆麟德就是德国人,他在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还处于天津谈判时期就收到本国政府的指令,引荐俄罗斯政府给朝鲜当局。
这事儿很快被日本获知,日外相井上馨非常“大度”的将这一情报与清政府进行了分享,不仅如此,其更进一步向中国提出了几大建议:首先,中国应当全面干预朝鲜内政。对其廷臣的任免、罢黜提出详细的意见以供朝鲜参考;其次,认为可用之人可以直接推荐给朝鲜国王,不经中国同意,此人职位不得更改;第三,罢免穆麟德职务;第四,选用清日以外的第三方作为政治改革、军队训练顾问的,也要征得中国同意,否则不得实行。井上馨不仅提出了以上建议,还明确表示日本政府将全力支持清朝采取上述的行动,绝无二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