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津梁:琉球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3节作者:
上官韦弦 其实,以今冲绳岛为主体的琉球群岛,还包括吐噶喇、奄美、八重山、宫古群岛等等,现在于行政上的划分,北部的大隅、吐噶喇、奄美群岛现归属于日本鹿儿岛县所有,冲绳岛、庆良间、八重山、宫古群岛等归属于冲绳县管辖,大小岛屿一百余座,总面积仅约为4600多平方公里(若只算冲绳县治下的领域则仅是约2265平公方里)。
中国台湾本岛约35759平方公里,全省面积更是高达36191.4667平方公里,远在冲绳群岛(琉球群岛)之上,从面积角度来比较,台湾冠以“大琉球”之名是恰如其分的。
为此,“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祖父)引用“台湾小志”的话,表示称台湾为“小琉球”之名“不知其何所据。”
我认为明清五百年间,中国与冲绳岛上的琉球王国一直保持着外交关系,琉球王国也是中华帝国的附属——“外藩之国”,“琉球”二字是明太祖朱元璋明确指定给这个东海王国的(我们后面会详细讲道),那么给予琉球王国冠以一个“大”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明朝的官方眼里,台湾是生番居住之岛屿,桀骜之徒和海寇的乐园,便直接称台湾为东番,并不像以前历代那样称台湾为琉球了。
那么“台湾”一词之名始于何时,这个问题史学界也向来有争议。台湾与澎湖列岛一衣带水,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大致相同,二地名称的来源最早可涉及到先秦时期“列子?汤问”一书。
“列子?汤问”:“夏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维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虚……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怒,流于西极,失群圣之所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一种说法指出澎湖是由“方壶”的讹音而来,瀛洲则是指台湾岛,台湾被称为瀛洲是确有其事的,但说澎湖是由方壶演变过来的,这种说法难免有些牵强附会的嫌疑,不能信以为真。
据说齐威王、齐宣王父子以及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求访神仙,冲绳本岛(琉球)的那霸市就曾经出土过公元前2、3世纪的燕国货币——明刀钱的记录。这或许是在告诉大家:世居东海之滨几百年的齐燕两国的探险家们极有可能来过琉球吧。
司马迁的“史记”上则记载秦始皇时更是派徐福领五百童男童女求海上三神山,渡过东洋访求仙人,却一去不复返了。五仙山中的蓬莱、方丈,有人认为正是指日本、琉球一带的群岛。
顺便说一句,那失踪在茫茫大海里的徐福到底去了哪里呢?据日本国现代考古发现,徐福抵达的就是今日的九州岛熊本县一带。据说,徐福的子孙繁衍世代生活于日本,后来遍布于各地,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眼的都是与徐福有所关联。
后来的日本九州许多大名们,如著名的萨摩岛津氏、四国的长宗我部氏等三十余家也都自诩为中国秦始皇的后裔,或许日本这些诸侯有攀龙附凤之嫌,但如岛津氏说得像确有其事一样(有家谱为证),不由得人们不相信,足见中国与日本、琉球自古就有了海上来往。
话说回来,明朝初期聚众在台湾的海盗,出入于澎湖列岛,骚扰大陆沿海一带。洪武五年(1372年),信国公汤和奉旨经略东南沿海,建议澎湖列岛上的居民就近迁徙沿海的城镇,以坚壁清野、封锁海运来杜绝海上的边患。
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就废止了自元朝就有了的澎湖巡检司,把岛上的所有居住者转移到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澎湖几为弃地,而没有了朝廷水师的制约,海贼在台湾、澎湖一带气焰更为嚣张。
“蓉洲文稿”上说,明朝万历年间,海澄人颜思齐盘踞在台湾,聚众成为东南海上巨盗,迫得明朝海边战事吃紧,颜思齐死后,郑芝龙接管了这支海盗集团,最后向督师熊文灿投降。而台湾之名始于颜思齐对该岛的称呼。
“台湾县志”上又有不同的记载,“荷兰设市于北,筑砖城,制若崇台”,因为荷兰在岛上的“北港”修建城池,形状很像高台,所以名为台湾(有着高台一般城池的港湾)。
其实无论是颜思齐还是荷兰命名说都不是最早的,福建人早在颜思齐、荷兰人来到台湾岛之前就已经有了对该岛类似于台湾的叫法了。
早在明朝中叶以前,漳、泉州一带就有大批移民来到台湾生活,因为天气恶劣、台风不断,这些来自于大陆的移民者好多都因水土气候问题含冤而死,客死他乡,故名“埋冤”,也示其惨状,后人因为“埋冤”二字不详,所以改为“台湾”。
日期:2012-09-23 08:55:39
第二章 琉球是台湾?还是冲绳?(下)
还有一种重要说法就是清朝乾隆六年,巡台御史张鹭洲奉命巡视台湾府,其著作“瀛壖百咏序”中说:“明季周婴“远游篇”,载东番一篇,称其地为台员,盖闽音之讹也。台湾之名入中国始于此。”就是说,“台员”是东番的闽音,渐渐就变成了今天的称呼——台湾。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明初放弃了澎湖、台湾列岛,称呼台湾就是东番,后世因“东番”而转音成“台湾”,是让人信服的。
我们来看看周婴其人的资料。
据“兴化莆田县志”上记载,周婴是福建莆田人,在天启五年(1625年)到厦门参与了游击将军车寿奴抗击荷兰侵略者的斗争,所以他对东南沿海以及台湾、澎湖一带十分熟悉。
“远游篇”里生动的描写了台湾地理风貌的就是“东番记”赋,全文共1045字,介绍了台湾的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以及高山族先民的衣食住行、组织习惯等等,也具体的指出了台湾的所处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周婴本人并没有亲身到过台湾,他的“东番记”其实是以比他更早的陈第所着的“东番记”为蓝本,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整理而成的,因为“远游篇”一度失传,也使得许多学者怀疑其为伪作。
那么陈第是何许人也?
原来陈第曾当过古北口游击将军,后来解甲归田回到家乡福建马祖岛,万历三十年(1602年),受将军沈有容邀请,随军转战台湾、东沙群岛,为平定红毛鬼(荷兰)、倭寇(东洋)之乱做出了贡献。陈第根据自己在台湾一年多时间的亲眼所见,写出了关于台湾的第一手资料,是为“东番记”。
后来陈第撰写成的“东番记”赠给沈有容将军,沈则把“东番记”载入自己所著的“闽海赠言”一书里了,这本书流传至今,没有被岁月之水而淹没。
“瀛壖百咏”的作者张鹭洲,名湄字鹭洲,号南漪,又号柳渔,浙江钱塘人,有“柳渔诗钞”、“四库总目”传于后世,是一位很博学的人。1741至1743年间张氏曾担任台湾御史兼理学政,在职期间曾平抑米价,改革考试制度。
张鹭洲后来因被福建巡抚上奏朝廷告他强索各县轮值供应、巡视台湾时所有车夫等项均强加各县措办,又滥准差拘,多留胥役,总之一句话就是滋扰了地方,以至于他最终被革职留任查办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