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津梁:琉球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4节作者:
上官韦弦 在这里不探究张鹭洲是否滋扰了地方,使民不聊生了,然而他学识渊博,在台湾任职时颇有政绩,巡视台湾各地,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必然有很深的了解,他所记录下来的则印证了两部“东番记”的资料是可信的。
至于那位周婴,其实也是很幸运的,后来有人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竟然又发现了他所作的“远游篇”,证实确有其书,这才水落石出,一切大白于天下。
所以,冲绳群岛、台湾列岛原本都有琉球之名,从明朝开始,兄弟俩位也不再为到底谁大谁小的名字争执,各自改头换面,有了自己的正式称号,冲绳群岛(琉球)我们中国明清两朝称为“琉球”或“球国”,与台湾不再混淆了。
不过在台湾省范围内,还保留着一座名叫“琉球”的岛,这就是处于台湾西南部的小琉球屿,人们为了以示区别,就叫琉球屿为小琉球,也算是台湾岛曾经也叫过“琉球”的一种历史标记吧!
但说到这里,隋军远征的是台湾还是冲绳的问题,您发现还是没有解决,别着急,但说到这里,隋军远征的是台湾还是冲绳的问题,您发现还是没有解决,别着急,要知道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隋军绝不会打了台湾又打了冲绳(琉球),让我来继续尝试给您解释吧。
日期:2012-09-26 08:12:36
第三章 隋军舰队的行军路线之谜
按“中世山谱”等琉球王国官方资料上来看,陈稜杀的渴利兜是琉球古王国的君主,可是连横的“台湾通史”等史料上却认为隋军杀的是“台湾”这个琉球的君主,那陈稜到底抵达的是台湾?还是今日名叫“冲绳”的琉球呢?
要知道陈稜不是孙悟空,可以一个跟头翻个十万八千里,他没法一会飞到台湾,一会又跑到冲绳去,古琉球虽然有两个,国王也可以不只一个,但只能有一个渴利兜,所以上述的观点肯定有一个是错的。
我坚信,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绝不容混淆。
隋书是最早记载琉球古国的正史,其中有一段记载,说“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在建安郡东面,水行五日能到,岛上多山洞。国中有王,姓欢斯,名渴利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
建安郡是指东吴景帝孙权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所置的郡,郡治就在建安,属于今天的福建省建瓯市一带。建安郡在西晋太康三年又分为建安与晋安两郡,晋安郡治所在即今天的福州。建安、晋安大体上就是今日的福建省。从地理方位上来看,冲绳岛恰好在泉州的东面,在福州的东北方向。这难道是一种巧合么?
既然朱宽、何蛮、陈稜等人都是亲自到过琉球的,那么“隋书”上明确记载琉球国给他们的印象“居海岛之中”,该是可信的。
琉球本岛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本岛西部是由大小30余岛屿首尾相随,构成一条外环状,正是现在的庆良间群岛。而庆良间群岛又是从中国大陆进入琉球本岛的必经之地,那么说“居海岛之中”真是再恰当不过之事了,台湾周围的岛屿布局就显然不是“居海岛之中”了。
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两岛的形状。流求(琉球)之所以最初叫“流虬”,正如琉球国第一部官方史料“中山世鉴”上所说的“是因为朱宽至国,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于水中,故名。”就是说隋人发现的岛是弯弯曲曲的龙之形状,我们今天展开地图来看,琉球本岛像不像一条弯曲的龙呢?而台湾岛轮廓似乎并不符合其描述。
所以我认为,台湾与冲绳(琉球)的地形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隋书记载的“流球”当是指今日冲绳群岛(琉球)。
另外,形成于秦汉之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到隋唐时也已经十分成熟,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中国海船就可以历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到达印度的黄支国了。
台湾在古代又称为夷州,公元230年,东吴大帝孙权曾遣卫温、诸葛直往夷洲得数千人而返,这就说明台湾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东吴政权的所经略的土地了。按照孙权的军事布置,此次东吴军本来还应在探索夷州(台湾)后前往亶洲,但因为路途遥远,导致卫温等最终放弃了继续东进。而亶洲即是指日本九州、琉球群岛一带。
南北朝时的南朝海航业也很繁荣,公元4-7世纪间的日本古代大和国就多次向东晋、刘宋派出使节,渡过千里波涛来到中国南朝求受封号,以增加对外影响,提升本国的政治地位,当然南朝与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贸易也从未间断过。
隋朝是结束南北朝乱局的大一统帝国,航海能力、贸易繁荣都远远在秦汉、南北朝之上的,此时的中国商人连阿拉伯半岛、欧洲东罗马都可以去得,绝无可能会使一位熟悉海上的水师何蛮,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大惊小怪地把夷洲(“台湾”)禀报给隋炀帝!
顺便问一句,您知道什么叫做“海师”么?按现代的话说,就是航海专家呀! 何蛮既然是大隋帝国的航海专家,他肯定对中国附近的海域较为熟悉,绝对不会拿亶洲当成夷洲吧?除非感觉活腻了,他才敢这么糊弄隋炀帝与满朝文武大臣,弄不好掉脑袋甚至株连宗族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何蛮绝不敢拿这个开玩笑,天下没有这个逻辑。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观点,让我们再来温习一下“流求传”那段隋军舰队的路线吧:“大业四年,炀帝遣武贲郎将陈稜浮海,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上句下黾)鼊屿,又一日,便到流求。”
某些专家学者认为陈稜、张镇周从义安出发的“义安”是今天广东潮州,高华与(上句下黾)鼊屿则是澎湖列岛。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稀奇,最早源于明代严从简所着的“殊域周咨录”,他在援引“隋书?流求传”中备注义安即潮州,后世学者多不加考虑的作为引用了。
如果此时您手中正好有一张地图的话,请展开来看看:潮州(广东省境)在历史上从未隶属于闽省的建安郡。“隋书”也提到了从建安郡驶航五日即可达流求,强大的大隋舰队何必舍近求远非要从广东省出洋呢?就算是去台湾也当从福建启航下海较合理才是呀。所以我认为严从简的说法是错误的,他是没有认真考证过就胡乱注释了。
古代驶行于海洋上的船只并不像近代以来用煤、石油为燃料的发动机轮船,而是一种主要借助风力的大帆船,这种船必须在合适的风向季节里下海,以求顺风顺水,不至于遇到逆风给吹迷了方向。所以您如果生活在古代,不管船有多好,也还是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何时想去就走了的,因为您还需要好多条件,比如祭祀龙王(以求保佑),找好水手呀船员呀,准备好食物淡水呀,还需要一些精通航海知识技术的人才(比如水师何蛮)、熟悉该海域的人来引导(比如隋军里的昆仑人),最最重要的还有要选一个黄道吉日来“下海”。
如果天气晴朗、风向合适的话,休说去琉球,就是去日本也是一片坦途。比如有史料记录说,大中六年(852年),唐朝商人钦良晖的商船自日本肥前国值嘉岛扬帆归国,在海上只航行了六日,就抵达福州连江而登陆上岸了。但运气不好的话,比如弘法大师鉴真就六渡日本,眼睛都害得瞎了,历经了多少磨难才如愿以偿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