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津梁:琉球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5节

作者: 上官韦弦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几百年后,元朝曾经身临台湾岛的汪大渊,以亲身经历说:“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澎湖。”而从澎湖到台湾本岛也就是一日的行程。
  以隋军舰队对海洋的认知程度以及航海能力,首先我们已经排除了从广东而非福建出海的可能性,同时在没有遇到台风阻击的情况下,又何需五日才抵达台湾?顶多二三天就足够了!
  至于高华屿,自然也不是澎湖列岛了,当是指从中国到琉球本岛的必经之地——钓鱼列岛中的一个岛屿。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当今各界人士的认可,如今钓鱼岛上最高峰就已被命名为高华峰了。
  那(上句下黾)鼊屿又是在哪里呢?

  我们从后世明清往琉球王国册封使的记录来看,从久米山一日即达琉球本岛,行程时间与从(上句下黾)鼊屿出发一样。久米岛形状也很特别,犹如龟的盖甲一样大。而(上句下黾)鼊就是龟的一种。
  并且,“(句黾)鼊”发gou bi的音,与久米岛(发姑米的音)极为相似。因为(句黾)鼊两字实在太过繁琐生僻((“句黾”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没有打出来),久而久之就用姑米代替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龟鼊屿实在与久米岛有太多的吻合,所以(上句下黾)鼊屿可以肯定的就是琉球群岛中的久米岛,在古代,久米岛又有久米山、古米岛、姑米岛等称呼。

  我们从“隋书”中知道,陈稜、张镇周的水师舰队仅用了四天时间就渡过东溟(即黑水沟),舰队在第五日就抵达流求国境内了。
  日期:2012-09-26 08:13:38
  第三章 隋军舰队的行军路线之谜(下)
  为了更好的说明情况,由我来再举几个实例:
  唐朝宪宗年间,钦定状元施肩吾(睦州分水县桐岘乡人,今属杭州市)举族迁移到澎湖群岛居住,成为有确凿历史记者录的民间开发台湾地区第一人。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国对台湾的认知已经很成熟了。

  宋元崖山之战,南宋20余万水师全军覆灭,陆秀夫抱着宋朝最后一位小皇帝跳海自杀,另一位重臣张世杰拼命冲出了元军的包围圈,但不幸遇到了风暴而遇难身亡。南宋部分散兵游勇逃到了瑠球(台湾,如果是今日冲绳,这又显然有违常理),这也是元军为什么派杨祥等领兵经营瑠球(台湾),彻底剪除南宋的残余势力就是原因之一。

  前面提过的汪大渊在他著作“岛夷志略”中说台湾给他的印象,开头便是“地势盘穹,林木合抱”,继而又说“山日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峙,其峙山极高峻,自澎湖望之甚近。”
  “元史”也有记载:“瑠求,境与澎湖诸岛相对。”此“瑠球”很明显当是指台湾岛,因为也只有台湾岛符合与澎湖相对的条件,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冲绳岛(琉球)是不可能的。
  公元1291年,元世祖遣副万户杨祥讨伐瑠球,未能到国。随后,在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派遣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率水军进攻瑠球,据史载国人合力拒战,元兵抢一百二十余人而返。
  公元1335年(至元元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很显然,元朝人的认知当中,瑠球即是指台湾无疑了(境与澎湖诸岛相对)。只是这群马上得天下的元朝人把台湾和冲绳岛屿完全搞混淆了,分不清具体的区别,以为彼“琉球”即此“琉球”了。
  所以我认为隋朝陈稜、张镇周与东吴卫温、元朝杨祥到达的“流求”是完全不同的,陈张二人抵达的当是大流求,即今日的冲绳群岛(琉球),东吴卫温、元朝杨祥接触的则是小流求,即今日的台湾、澎湖群岛。
  “蓉洲文稿”上说“台湾海中番岛,考其源,则琉球之余种,自哈喇分支”。这说明台湾与冲绳(琉球)族种当是同根同源的,风俗习惯也有好多相似之处,因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国历代政权对两地区分上的长期混淆与模糊,这种局面直到明朝时期才最终打破。
  对于琉球,明、清的册封使臣们或许比前朝更有发言权了。从洪武五年(1372年)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长达505年期间,往琉球王国册封一共是24次,都有归国复命述职的笔记报告——册封使录,只是嘉靖朝以前11任册封的档案因失火而荡然无存了。

  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册封使录是嘉靖十三年(1534年)吏科给事中陈侃到琉球宣旨赐封尚清为国王的记录。
  陈侃的使琉球录上提到,嘉靖十三年五月初八从福建启航,初九经过了小流求,十日南风疾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考据是彭佳岛) , 过钓鱼屿(钓鱼岛),过黄毛屿(黄尾屿),过赤屿(赤尾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路”,十一日的傍晚见到了古米山,次日抵达古米山下,因大风、船裂等原因,二十五日才到那霸港登陆上岸,前后花费了十八天。

  我们前文已经说过,明朝时的小流求是指台湾岛,古米山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久米山。而久米山又是处于琉球王国地界,陈侃的册封使船到达久米山时时正好用时5日,若不是后来恶劣的天气造成船裂等变故,册封使团肯定会很快就到达那霸港的。
  古代航海技术远不如现代的发达,为了筹备人手、打造船只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经费,航海所花费的时间还要受风向、气候等等因素限制。但隋、明两朝的航海能力毋庸置疑,纵观当时的世界各国,是罕逢匹敌的,他们是完全有能力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几天之内抵达琉球岛的。
  到了清朝前期,帆船航海技术虽不比明朝时进步多少,但胜在中国与琉球王国之间的航海交往路线已经比较成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封尚质王的汪楫使团因为顺风顺水只耗时4日即到达琉球王国的最大港口那霸,这也进一步有力证明了隋书记载陈稜水师去的是冲绳岛(琉球)而非台湾岛的可能性。
  日本学者通过语言学研究“隋书?东夷列传”中的流求国,也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比如“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剌兜……国有四五帅,统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鸟了帅,并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
  他们认为“欢斯”是“ァチ”,含义就是父亲、长者之意,即是后来明朝时的“按司”,按司是琉球王国地方上的贵族或长官。“鸟了帅”是“乌了帅”之笔误,“乌了帅”是琉球古语“ゥラォサ”的对音,意为“村长者”或村长之意。

  考古证实,古琉球群岛的按司多住于洞穴,这是因为他信相信太阳从洞穴出而落于西洞穴的缘故。这也与“隋书”中提到的“土多山洞、洞中有小王”的记载十分吻合。
  而且如果欢斯是按司之意的话,说明隋军遇到的恐怕也仅是一个较大的割据国王,或者反映了当时的琉球还处于诸国林立、并没有统一的局面,琉球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还要等待元明时代的到来。
  流求在公元七世纪时已经步入了阶级社会,是由最高首领欢斯(按司)来统治,下面还有诸洞小王与乌了帅(村长),而隋朝陈稜驱动大军来到的流求国正是今日的冲绳群岛(琉球)无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