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津梁:琉球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20节作者:
上官韦弦 我们不知道郑和到日本带去了多少只宝船、具体多少兵力,但我们知道随后不久,就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开始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着的“瀛涯胜览”,我们知道郑和舰队最大的船只称为宝船,共有63艘之多,最大船长约四十四丈四尺,中等的马船37丈,宽15丈,还有一种叫载粮的船只长28丈,宽12丈,最小的战船长也有18丈、宽6丈8尺。
宝船分四层,每船9桅、挂12帆,据专家最新考古研究发现,郑和的宝船最大排水量竟达近二万吨,载重达7000吨。单是一只铁锚就重约5000斤呀!“天工开物”上甚至说有重达千钧即三万斤重的锚。锚这东西很重要,在古代没锚的话,这船就是没法停下来的。而铸锚非得需要大量的铁块以及高超的冶铁技术不可,中国的冶铁技术当然是领先于世界,不成问题的。至于生铁产量更是数据惊人,有一组数据很好的说明了这个情况:
永乐初年,明朝官营铁冶的生铁产量为9237吨,宣德九年(1434年),仅民营铁冶的生铁产量为13831吨,明嘉靖以后增至45000吨!而直到1670年,俄罗斯在欧洲产生铁最多,也仅为2400吨,英国在1740年,生铁产量也才20000吨,尚不及中国嘉靖年间的一半。
日期:2012-10-13 19:34:10
第十一章 郑和来了(4)
“明史”上说每只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就是说宝船是真正的楼船,业余时间,官兵还可以在甲板上举办练兵、赛跑什么的活动。
说到这里不由得不感慨一句,上帝,这简直就是航空母舰了,600多年后也就是今天的意大利惟一的一艘航空母舰,排水量数据也只是27100吨而已。
如果你还不明白上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我就再多说几句,几十年后,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等人开启了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但他们的船只仅有3、4艘,最多只能装下100多人,最大船的吨位仅100多吨。明白了吧?郑和带去的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而且是真正无敌的。
朱棣就是要郑和向足利义满转达一句话:如果你不能管好日本的倭寇,那么我就替你管管好了!在大兵压境下,日本举国震动,足利义满震于大明帝国的强大海上力量,也是顺应日本国内对中国商品的强烈需求,因此接受了明朝赐予的日本国王之印,再次表示臣服大明,又与郑和签署了条约,是为“勘合贸易条约”,又称“永乐条约”,极大推动了中日之间的贸易正常发展。
足利义满承诺严厉打击在日本境内驻扎的倭寇,为了表示诚意,很快,捉拿了二十余位倭寇头目,当着明朝使臣的面,一一扔进大甑中,下放燃起熊熊烈火,活活蒸杀而死。
如此在明成祖朱棣和日本足利义满两位雄主的通力合作下,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东南亚海上贸易呈现了一个崭新、繁荣的局面。
从建文三年(1401年)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为止,在146年间里,日本一共派出了十九次使臣,当时按习惯称为“入唐”或“渡唐”,而遣明使搭的船叫遣明船,这几乎是盛唐时期的历史再现了。
顺便提一下,郑和下东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明史、明史本纪竟然并未记载,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但是比明史更早的史料如明史纪事本末、明书、郑舜功的日本一鉴、胡宗宪的筹海图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书等皆有详细记录,当为不争之史实。
伟大的郑和,伟大的时代!
话说回来,本来苦哥们杨载再没被派去日本,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去与日本鬼子打交道了,以后的日子总算好过些了。
不过别以为杨载兄弟就没事了,老朱皇帝觉得杨载虽然出使日本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绩,可也是难得的人才,毕竟那年头敢坐船数次出使日本的人并不多,那都是玩命呀!所以就决定让杨载再接再厉。
洪武五年(1372年),就在祖阐和克勤和尚去日本之后,朱元璋又打发杨载坐船赶去琉球国宣旨了,一来是想把琉球也纳入上贡体系,二来也想通过琉球继续加深对日本的了解。
杨载其实是很害怕,谁知道琉球国是牛头还是马面呀?但朱元璋的意思你不能违背,只能自我宽慰:没事没事,回家烧烧香、拜拜佛,佛祖与陛下(老朱)会保佑我的。
明朝的航海能力显然比元朝强,杨载这次来琉球王国,路上也没费什么周折。而且与日本态度完全不同的是,琉球三个王国对杨载极为恭敬,争先表示愿意向大明帝国称臣纳贡,因此他的外交事业也终于取得了空前成功,功彪史册了。
日期:2012-10-14 09:33:30
第十二章 “琉球”是朱元璋命名的(1)
我说过,琉球王国以前的名称有好多,你比如说流虬、流求、琉求、球阳,甚至流鬼、流梂、留求、留仇什么怪名也有,元朝时称琉球王国为“瑠求”,总之大多是谐音字,叫法很多,没有个统一。
到了明朝朱元璋这位爷时,觉得这些统统不好,决定不要了,大笔一书,就替人家定名为“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寓意非常的美好。从此不再改变,这一用就是五六百年,到了今天我们还在用。
鉴于中山王国是琉球群岛中最强大的国家,所以杨载就先拜访了察度王,朱元璋写的国书写的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自元政不纲,天下兵争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命将四征。不度。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北清幽燕。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邦,播告朕意。使者所至,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故谕。”
朱元璋之所以毫无隐晦的向世人宣称自己是布衣出身,这说明他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同样的,察度也是贫民子弟,原来大家全是苦哥们呀。察度听到这里就对朱元璋很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了,再往下听,汉主陈友谅的名字,察度未必清楚,可盘踞在东南的吴王张士诚估计是有所耳闻的,老朱能灭了他们能够一统华夏,那就肯定了不得的。
要知道中山国不是与世隔绝的国家,经常与日本、朝鲜等国进行经济贸易。据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大将吴祯率领庞大舰队追击倭寇就到达过琉球大洋,说明中国的船只也不会少来的。
所以,当杨载念完了诏书后,察度立马明白,他得表态了。
大明无疑是一个大国,是万万得罪不起的,如果拒绝称臣上贡,那么杨载甩袖走人,转而找北面的怕尼芝或南方的承察度,那就大事不妙了。因此察度立即表达了愿意臣服大明的意思,希望杨载兄弟多多向老朱皇帝美言,并且当即命令自己的亲弟弟泰期跟随杨载乘船返回中国。
泰期是琉球王国历史上首次访问中国的正式使臣,也开启了中国、琉球之间长达五百年的外交往来。大明王朝276年间,琉球一共派出遣明使共计171次,这个数据,除了朝鲜,几乎是明朝其余所有属国的总和。
当时明朝的京城还不是北京,而是座落在江苏省的南京城,南京城虎踞龙盘于长江下游一带,道路四通八达,为南方第一重镇。所以泰期跟杨载从琉球通过海路抵达福建,然后很快就能到南京见到朱元璋,没有像后来明朝迁都到北京、搞得琉球使团那么辛苦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