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54节作者:
冰原极光 日期:2013-10-13 20:02:29
第十章 中国人的扩张与姓氏起源
中国人的扩张是一部恢弘的史诗。华人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这种扩张的结果。
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雨水丰沛,大象、犀牛、貘在河边游荡,把脚印留在松软湿润的黄土地上。黄河也不是宋朝以来的地上河,而是一片河漫滩。(东周开始以后,人类才开始整治黄河)。黄河向北流入河北邢台,汇入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在今天的天津一带注入大海。河边到处都是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世界湿润、宁静而美好,像天地刚刚开辟那样。
然而,不断繁殖的先民必然带来喧嚣。随着中国内部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原与西亚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河南西部的洛阳盆地,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核心,二里头古国。二里头古国只控制着周围方圆200公里的范围。没有证据证明二里头古国曾向周围进行过军事扩张。
当时的中国,就像《礼记·王制》中说的那样,各个不同民族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四方。“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东夷族生活在山东,古代苗瑶族生活在长江流域。说南岛语系的越族生活在从山东到广东的广阔的海岸线一带。这些民族之间生活习惯的风俗非常不同,语言有较大差别。
但是当商族从北方攻入河南,消灭夏国,成为新的民族核心以后,形势有了变化。到了商代后期,统治区域已经扩大到整个河南,并且在山东、湖北、河北都有商人的据点。而到了西周,整个黄河中下游都被周族占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被吸纳进入中国版图。到了秦代,面积广阔的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版图之中。
简略说一说今天汉族的“民族核心”的扩张历程吧!
日期:2013-10-13 20:04:41
1.中国人的前期扩张:河南、湖南、海南
(1)山东地区
3800年前,河南出现中国最早的国家核心的时候,山东还是“老少边穷”的地区。那时山东境内生活着“岳石文化人群”。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非常不同。
岳石文化是新石器文化,他们操何种语言目前还不清楚。但在种属、语言上肯定与中原人相当不同。(不然也不会被骂3000多年,比如“匪夷所思”)。东夷人以鸟为图腾,自称是太阳神太昊、少昊的后代。人们善于使用弓箭。出土了很多骨头制作的箭头。陶器中的子母口罐、平底尊和蘑菇纽器盖,是岳石文化的指征**类。甗是岳石文化的主要炊器。推算当时山东境内应该有60~300万人,分为几百个部落。商代甲骨文中称他们为“人方”,而在周代铭文则称为“夷”。
当年,东夷最西面的一些部落参加了商灭夏的战争。与商组成联军一起攻入二里头,东夷首领伊尹还是商政权的核心人物。商族入主中原以后,商人开始策划经略东方。试图控制东夷。
立国之初,商人就开始向山东境内渗透。大辛庄遗址是山东最早最重要的商文化遗址。约3550年前,商人在今天的济南西北部修建了大辛庄要塞。这里距离商朝首都400多公里,处于岳石文化遗址的包围中,周围都是东夷土著的部落,呈现深入敌后的态势。大辛庄遗址出土的铜鼎、铜盉、铜钺文物等级很高。还出土了带卜辞的甲骨。还发掘出一座带由很多柱子组成回廊的宫殿。说明这里是商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这里驻守的将领是商王室的高级成员。
公元前1500年前后是商人东进的第一次浪潮。商人沿北线推进到泰山西侧,建立的大辛庄要塞一直经营到商末。在南线向山东东南方向的沂蒙山区渗透,但在那里的殖民活动因为夷族的激烈防抗而失败了。
商人在山东的扩张在南北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泰山北部以黄泛平原地貌为主,泰山以南则以山地为主。山川格局的差异让商人在山东南北采取不同的对夷的统治模式。泰山以北,商文化遗址和岳石遗址在同一地层并存,且未发现商文化遗址叠压在岳石文化层上的现象。说明商族控制了这里以后,并未对东夷族进行驱逐和屠杀,对东夷各部落应该较为友好。采取了和土著共存的经营策略。山东北部平原上的夷人,在北有黄河、南有泰山的情势下,无险可依,无处可逃,只能留在原地接受商人的统治。而商人必须依靠当地土著来开发海盐等资源,因此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食盐是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商品。人体每天必须摄入5克食盐,才能保持健康。在商代的莱州渤海湾,已有了最早的盐场。从莱州经黄泛平原到河南,有一条食盐贸易的“盐路”。商人沿着这条盐路一路向东发展,直达大海。商文化沿着黄泛平原东进,逐渐进入海岱文化区的腹地,被岳石文化的上层人群接受。
然而,山东的中南部是泰山和沂蒙山区,地形复杂。东夷人可退入山区躲避,因此,这里的土著有条件反抗商人的统治。因此,商人推进到沂河西岸以后,与本地的土著发生激烈的冲突。沂蒙山区成为商夷拉锯争夺的地带。考古发现当时的地层中,商文化和夷文化呈现互相博弈的局面。在山东南部的尹家城、天齐庙、前掌大等遗址中,商文化层都直接叠压在岳石文化层之上。这反映了一种文化取代关系,商人在山东南部总是赶走东夷族而获取其土地,商文化不断取代土著文化。这和《竹书纪年》中“仲丁征蓝夷”和“河亶甲征蓝夷”的记载相符。
商人的攻势让一些土著夷人沿着汶河和泗河逃入山东中南部的山区。而商人没有深入沂蒙山区。于是,自公元前1200年以后,这些夷人从沂蒙山区一带开始反扑。山东南部一些地方,此时的商文化突然中断,土著文化又重新兴起,表明商人似乎在后退,土著又夺回了祖先的土地。这和《后汉书东夷传》中“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的记载相符。这些东夷土著甚至试图向商人统治的河南腹地推进。在今天的京杭大运河附近形成了夷、商对峙的局面。
东夷族的“逆袭”激怒了商纣王。他坚定地想要吞下山东。商末的出土文字有很多征伐人方(即夷方)的记录。按青铜铭文的记载,战争发生在商纣王统治的第10个年头。经过数年的苦战,商人彻底粉碎了东夷族的反抗力量。夷人一部分向南方逃窜,融入淮夷。另一部分留在本地,受商人统治。这就是商人第二次向东扩张的高峰。
然而商族对东夷族的胜利是悲惨的,代价沉重的。《易经》中说的“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战争极大消耗了商的国力,还引来周边各族的警觉和敌视。让周族获得了灭商的极好形式。
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周王朝封姜太公于齐,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于鲁。
齐国和鲁国的开国也是一段血色记忆,是在“周公东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成王时的青铜铭文记载了征伐“东尸”(夷)、“东或”(国)。东征过程中,对东夷族进行了残酷镇压。比如东夷方国“奄”实施了种族绝灭手段。经过商纣王和周公旦的打击,山东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
姜子牙在山东的统治受到东夷族的激烈反抗。莱人是东夷族的一支。莱族的酋长(莱侯)与齐国激烈地争夺土地,双方发生战争 。姜子牙最后打败莱夷,建立齐国。周公东征在灭掉奄国之后,把商的六个宗族交给长子伯禽统领,在奄国旧地成立鲁国。春秋时期,山东境内还有许多土著部落和小国。《左传》中记载的就有55个,包括莱、薛、莒、邹、滕、曹等国。它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
姜太公完善政治制度,顺应东夷土著的生活习俗,大力发展经济。利用齐国濒海的优势,向各国输出海产品,大力发展鱼盐贸易,使齐国成为最富有的诸侯国。后世的历代齐王都继承了姜太公的遗志,大力发展工商业。齐国的农业和纺织业也非常发达,被
赞为“膏壤千里”,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公元前860年,齐献公把国都迁至临淄。临淄极其繁华,是春秋、战国、秦和西汉初年中国最大的城市。春秋时期有5万户,战国时期有7万户。在齐桓公的年代,基于齐国深厚的综合国力,齐国成为主宰中原的霸主。
而鲁国因为是周公旦的封国,为了纪念周公,周成王赐给鲁国行“天子之礼”的资格,并且节制东方各国。这样,周王室的正统文化就在鲁国流传了下来。而“商民六族”又给鲁国带来了商文化。孔子就是商“多子族”的后人。鲁国还设有祭祀商代诸王的“亳社”。鲁国产生了孔子、墨子、鲁班、孙子、左丘明、孟子等文化名人。《诗经》、《尚书》、《易经》等古籍的保留都是鲁国之功。这样,鲁国融合了周文化、商文化和东夷文化,是诸侯国中文化成就最高的国家,成为礼仪之邦。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有多方面的、决定性的贡献。
姜太公的统治受到当地土著的欢迎。他们渐渐放弃原来的语言风俗,开始使用雅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合一”的浪潮中,东夷族各分支被华夏各国中。《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到了秦汉时期,东夷各支已成了帝国的“编户”,与华夏完全融和在一起。太昊、少昊也进入华夏的古帝序列中。到了汉代,山东已经成为中国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地图。东夷与华夏曾经厮杀争夺的泰山,成为中国的圣殿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