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55节

作者: 冰原极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0-14 20:27:24
  (2)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湖南、江西)本是古苗族的故地,而长江下游(江苏、浙江)本是古越族的家园。今天,整个长江流域都为讲汉语的人群所有,这是黄河人群扩张的结果。
  3800年前,当二里头文明在洛阳盆地孕育着的时候,洞庭湖附近居住的是苗族的先人。他们讲原始苗瑶语,由更早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的。古代苗瑶族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古城——城头山古城。而古越人则是太湖附近良渚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语言与今天的侗族、傣族更接近。长江流域的文化曾经比中原更先进。但黄河流域的人群能够更早接受境外的影响,青铜文化传入以后,黄河开始领先长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都离不开青铜。找到铜矿藏资源是头等大事。在商朝立国之初,商王就派人勘察南方。并在鄱阳湖附近的瑞昌市铜岭地区找到铜矿资源。铜岭第11号竖井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铜矿石开采遗址,年代明确属于早商。商人把那里的铜矿石运回北方,熔铸那些精美的鼎、爵、簋、觚。
  青铜原料的运输经常受到沿途土著的骚扰,商人不胜其烦。于是商王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建立军事要塞,来保护铜矿运输路线。这就是盘龙城遗址。这座古城的作用就是军事要塞,为了保证运输青铜原料的道路的畅通。盘龙城要塞远离中原,深入南方的蛮荒之地,周围都是苗瑶族的部落,和大辛庄一样,也是“万丛绿中一点红”,是商王朝在南方的前哨阵地。商王并没有对本地土著实行统治。

  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前期古城遗址。它从3600年前一直经营到3400年前,随着北方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神秘衰落,也一起废弃。之后,商人在长江流域开始退缩。直到商末,华夏族也只推进到淮河地区,对长江流域鞭长莫及。
  在与商人的接触中,土著们学会了冶炼青铜。青铜文化越过长江,在赣鄱大地上兴盛起来,兴起了著名的“吴城文化”。吴城遗址位于江西樟树市,在城址内找到了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实物遗存,也出土了铜鼎、铜矛、铜戈等青铜器。距离吴城遗址约20公里的牛头城遗址和大洋洲遗址,出土青铜器数量达480余件。吴城文化的青铜器造型粗犷,充满了浓烈的土著文化的味道。与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同为商末最重要的青铜器遗址。此外,湖南的阳新、崇阳等地出土了很多纹饰有土著特征的青铜器,考古学面貌都与中原较为疏远。

  在武王灭商前后,吴城文化遭到外族入侵,闯入者彻底毁灭了这个南方古城。
  周灭商以后,实行分封制,把大块土地“承包”给诸侯,这些诸侯就有极大的动力去开扩新的疆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周实行复杂的礼仪制度,周天子又以德服天下,使得很多周边民族倾慕中原文化,原意加入华夏族群,就是所谓的“向化之心”。这两点使得华夏人群的扩张开始加速。
  周代,长江流域有最重要的是楚、吴、越3个国家,此外还有庸、鄂、谷、扬越、隋、濮、邓、卢、鄢、罗、权等小国。楚有强烈的土著文化成分,而吴和越则完全是土著人的国家。
  楚国的开国君主叫熊绎,曾参加武王伐纣的诸侯联盟。灭商后被封在河南淅川建立楚国。淅川属黄河流域,南距长江有几百公里。在西周分封诸侯的版图里,楚国不过是一个偏远的南陲小邦。但在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中,楚国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成为华夏国家在南方的拓荒者。
  楚国从立国之初就向南方扩张土地,历代君王都把“南进”作为基本国策。楚国,把抵抗的苗瑶部落赶走,把顺从的华夏化而纳入自己统治范围。楚国国民的绝大多数是南方的苗瑶语民族。接受楚王统治后并入华夏族。楚国经常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称荆蛮、荆楚等等。而且楚国君臣自己也经常自豪地自称蛮夷。这类记载在《史记》、《春秋》、《诗经》等文献中出现不下10次。
  今天看,楚国的主体人群不属于华夏族,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与今天的苗族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古代南方民族称“蛮”,“蛮”其实就是“苗”。今天苗族同胞也自称“牡”、“蒙”、“摸”、“毛”等。楚人既会说苗瑶语,又能说华夏之语。文献记载中楚言词汇不少。如《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楚国的令尹子文原名为斗谷於菟,因为楚人把乳读成谷,把虎称作於菟,所以叫做斗谷於菟。”。楚国语言中有几个常用的方言虚字,如兮、些等字。

  楚王为建设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左传》记载楚国先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熊绎等先辈穿着破衣裳,推着破旧的柴车,在深山老林里与自然斗争开发楚地。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甚至能和周天子分庭抗礼。从公元前985年到公元前977年,第4代周天子周昭王曾经先后率领三次伐楚,都遭失败。最后一次伐楚,大约1万5千名士兵全军覆没。周昭王还死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到公元前877年,能争善战的第9代楚君熊渠继位。在他的带领,楚国进行了一次全面扩张。楚人先后向湖北、江西、安徽的土著国家发起攻势,灭掉庸、鄂、扬越、百濮等政权。以“波浪式渐进的方式”推进到了江汉平原,逐渐把整个长江中游地区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使楚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湖北东部的鄂地有南方最好的铜矿,占领鄂地以后,楚国掌握了当时最宝贵的资源。熊渠满不在乎地挑衅周天子,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三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江陵、鄂城、安徽间地三地。当地的土著,都成为楚的子民。

  公元前690年,第21代楚王熊赀把国都从河南淅川迁到长江流域的郢,以加强对长江流域的统治。同样也加强了对当地南方土著的同化。土著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开始说中原人的语言。
  楚国兼并了众多华夏国家,文化交流也就随之扩大。历代楚王还不断北上与中原国家争霸,在一次次血与火的征战里接受了华夏文化。楚国原有的蛮夷文化,语言,文化,礼仪制度,习俗等各个方面渐渐华夏化。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认同自己是华夏族,把自己和蛮夷区别开来。灿烂的楚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在长江的下游,是古代越族聚居区,在春秋时期崛起两个越族土著建立的国家,吴和越。
  古越族与今天的壮族、侗、傣各族较为接近,与台湾高山族也有一定的联系。语言与汉语的距离较远。吴、越两国都是以越族为主体人群的国家。古文献中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两国人民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安徽出土的一把“王大子姑发反剑”,被认定是吴王诸樊的剑“姑发反”就是“诸樊”的土著原音记录。越语是一字合多音胶着而成,与中原一字一音不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