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0-11 21:24:30
有读者可能会问:要是曹操不接受袁绍的上表,怎么办?他不接受就惹众怒了。朝廷对皇帝好点,有错吗?体恤忠臣,有错吗?地方救灾,有错吗?土地还于旧主,有错吗?曹操既然代表了中央朝廷,那么就应该负起中央朝廷的责任。他如果接受了袁绍的建议,别人也只会记得袁绍的好,因为是袁绍上表的,更直接的,可以说是袁绍“逼迫”曹操接受的。如果曹操不同意,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荡然无存,还会惹祸上身。
凡是用计,必须活学活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会贻笑大方。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成败得失,只是在于人之心智罢了。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主人公张麻子需要以4个人的力量,去铲除拥有400人武装的恶霸黄四郎。黄四郎在当地根深蒂固,人们对之畏惧如虎,根本不敢惹他。黄四郎在当地拥有神圣化的权力。张麻子的方式非常简单,他抓住了了黄四郎的替身,把他当做黄四郎当众执行死刑,原本懦弱的且饱受黄四郎迫害的群众以为黄四郎真的死了,一个个变得非常英勇,向黄四郎的堡垒进攻,并且将黄四郎本人当做替身一样毒打,最后将其迫死。
想必有读者会说,这不过是电影而已,是虚构的,那么我们就举历史上的真实的事情。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仗着他爹的名头,带着一大堆人到处吃喝索贿,浙江各地官员莫不曲意逢迎。而偏偏海瑞不干。他把胡宗宪的儿子抓起来,大打一顿,然后再给胡宗宪写信过去,说:有人冒充你的儿子,败坏你的名声,我帮你把他抓起来,出气了。胡宗宪知道理亏,不敢声张。
想必有读者会说,海瑞对付的只是上司,还没有严格被神圣化。那么我们就举另外一个例子。当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出逃,犹如惊弓之鸟,形势十分危急,紧急召唤曾国藩派部下精锐鲍超部救驾。曾国藩接到信后,他并不愿意派兵,于是便上奏章请求皇帝:“鲍超年纪轻,难以承担大任。请你选择其他大员吧:比如我、胡林翼(和曾国藩齐名的封疆大吏)等。”后来,因为英法联军撤兵,曾国藩的这份奏章就不了了之了。
日期:2013-10-15 16:38:39
想必有读者会说,曾国藩当时兵强马壮,而皇帝相对弱小,所以曾国藩才敢,那么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道光皇帝想吃面条,于是交给内务府去办。内务府汇报上来,需要建造厨房、购买用具、配备人员等,需要好几万两银子。道光皇帝生气了:“前门不是有家面馆吗?才几文钱一碗。你们给我买来。”过了几天,内务府回话:“那家面馆关门了。”道光皇帝叹了叹气:“我贵为帝王,想吃碗面条都很难啊。”此事不了了之。
所以,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来自于神圣化。但是成也神圣化,败也神圣化,扬威于万里之外的君王,被折辱于奴隶人之手,又何足为奇。
本章谈及皇帝的问题,在三国历史上,首先掀起废立皇帝的轩然大波的,是董卓,请看下一章《扑朔迷离话董卓》。
日期:2013-10-15 16:39:31
第六章 扑朔迷离话董卓
董卓在历史上恶行累累,罄竹难书,笔者并非为其翻案,而是想找出董卓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坏的历史性原因。因为,在董卓作乱之前,他的行为和形象都非常好。
只怕,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董卓,也会有王卓、刘卓、张卓之类的人冒出来,也会干董卓一样的恶行。
我们已经知道,东汉政治的三大支柱是:士人集团、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
在这里面,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都非常重要的军人集团,没有占有一席之地。
士人、外戚和宦官都必须依靠皇帝才有力量,他们的总和不妨称之为朝廷系力量。朝廷系力量对军人集团(也可以说是武人集团)的歧视,自古有之,而在东汉,比之前的任何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称帝之前,和他哥哥刘稷是更始帝的部下,为更始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结果,刘稷功高震主,遭到更始帝的猜忌,被更始帝找了个理由斩首。刘秀听到他哥哥死了,不但不敢哭泣,反而被形势所逼,到更始帝面前“谢恩”,表忠心。即便如此,更始帝也不给他兵权。只因为更始帝的力量太弱小,时时遭到其他军阀的攻击,才不得不启用刘秀。刘秀借此掌握兵权,最后称帝。
开国皇帝有此经历,所以,他对武人集团的防范非常深,奠定了东汉的武人难以重用的政治基调。
东汉的武官级别一般比文官低,而且数量极其稀缺,重要武官通常不常设,都是临时授予,任务完成就收回,比如,比九卿地位低半级的前后左右四将军,以及级别更高的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就都是临时任命,经常不满员。
可以这么说,东汉一直对武人集团进行压抑,而且压抑得非常成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