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第31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陈贵人和后宫嫔妃们听到隋文帝驾崩的消息后,无不吓得魂不附体,相顾失色。
  等到黄昏的时候,杨广命人给陈贵人(此时已被封为宣华夫人)送来一个小金盒,金盒上用封条封着,在封条上,杨广亲笔写下的一个“封”字,赏给陈夫人。陈夫人接到金盒,以为里面放着毒药,吓得心惊肉跳,迟迟不敢打开。一直站在一旁的使者连连催促,陈夫人终于战战兢兢地打开了盒子,只见里面却放着几枚同心结。陈夫人一旁的宫女们顿时转忧为喜,相互窃语道:“这下总算可以免死了!”陈夫人在众人面前顿时羞得无地自容,转身坐下,不肯拜谢。宫女们纷纷上前,百般强迫,陈夫人这才上前拜谢。当天晚上,杨广即来到陈夫人卧室,将其**了。

  此时,伊州刺史杨约也不失时机地回到了杨广身边,杨广即派他回到长安,矫诏撤换了长安守军将领,又将原太子杨勇赐死,把杨勇勒死。
  然后,到了七月二十一日,在隋文帝驾崩八天之后,杨广这才集结军队,宣布丧事,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史称隋炀帝。隋炀帝听说杨约在长安干得非常漂亮,不禁连声赞叹,说道:“名兄的弟弟,果然也十分不凡,堪当大任!”追封杨勇为房陵王,但不准他儿子继承爵位,等于只是个空名。
  八月三日,隋文帝的灵柩从仁寿宫运回长安。十二日,暂时在太兴前殿安置。隋炀帝下令将柳述、元岩除名,柳述流放到龙川(今广东省惠州市),元岩流放到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隋炀帝下令让妹妹兰陵公主与柳述离婚,打算将她另嫁他人,但兰陵公主却誓死不从,并拒不入朝拜谒祝贺,还上书请求与柳述一起流放。隋炀帝闻言勃然大怒,说道:“普天之下,难道没有男人了吗?竟然想与柳述一起流放?”兰陵公主回答:“先帝将我嫁给柳述,如今柳述有罪,我理当连坐,不愿陛下对我法外开恩。”隋炀帝不从,兰陵公主忧愤而死,时年三十二岁。临终上书隋炀帝,请求葬在柳家墓地,隋炀帝看后,更加恼火,将兰陵公主葬在了洪渎川(长安以北),葬仪也很微薄。兰陵公主容貌秀美,性格和顺,爱好读书,先嫁给仪同王奉孝,王奉孝死后,才改嫁给了柳述,时年十八岁。兰陵公主的姐姐们都很娇贵,唯独兰陵公主遵从妇道,公婆生病,她亲自端茶喂药。原来,杨广打算将公主改嫁给萧妃的弟弟萧瑒,隋文帝本来已经同意了,但中途又改变了主意,将兰陵公主嫁给了柳述,因此,杨广一直对柳述不满,而柳述显然也与杨广不是一个阵营的人。

  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太史令袁充上书称:“皇帝即位的年龄与尧帝即位时的年龄一样。”暗示群臣应该上书表示祝贺。礼部侍郎许善心却认为:“国家刚刚遭遇国丧,不该表示祝贺。”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素来与许善心不和,就教唆御史弹劾许善心,隋炀帝将其贬为给事郎,连降两级。
  一直到十月十六日,隋炀帝才把父亲安葬在太陵,与独孤皇后同坟异穴,庙号高祖。盖棺论定,《隋书·高祖纪》史臣对隋文帝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概括起来就是几个字:胸有大略、质木明敏、勤俭节约、勤政爱民、天性沉猜、不喜读书、好为小数、迷信佛道、喜怒无常、杀戮过度、听信妇言、托付失所。《贞观政要·政体》记载,贞观四年(公元631年),在隋文帝去世二十七年后,唐太宗李世民询问太子少傅萧瑀说:“隋文帝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萧瑀回答:“他能够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仪;勤于理政,每天坐朝,都会忙到日落西山;他与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一起讨论政事,侍卫们轮流吃饭。他虽然说不上仁慈、开明,但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唐太宗却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人个性过于精明、苛察,但内心却犯糊涂。内心糊涂就弄不懂大道;过于苛察自然就会多疑。再加上是靠着欺负孤儿寡母而取得天下的,一直担心群臣内心不服,因此,不肯信任群臣,事事要自己亲自决断,虽然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也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处理非常妥当。群臣也都知道他的想法,也都不敢直言,宰相以下的百官顺从旨意,并无多少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照章办事而已。我的看法就与他不同: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千头万绪,必须予以变通处理。只有把政务交给百官商议,由宰相统一筹划,事情稳妥之后,再上报给我下令执行。皇帝岂能一个人日理万机、全凭一个人的智慧来做决断呢?另外,比如说,一天决定十件事情,可能会有五件是错误的,处理正确的固然很好,那错误的又该造成什么恶果呢?长年累月下来,错误会越来越多,国家怎能不灭亡呢?哪能比得上广泛任用贤才、居于高位统揽全局、严肃法纪,谁还敢胡作非为呢?”唐太宗的一席话实际上借评价隋文帝也说出了为君的道理,总体上对隋文帝的评价是消极的。

  隋炀帝之所以没有很快把父亲安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这是因为,就在父亲驾崩的消息公布以后,他最小的弟弟、汉王杨谅就造反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