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
第30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22 12:09:13
  《资治通鉴考异》引用的赵毅《大业略记》、马总《通历》则直接点明了这一点,《大业略记》称:“高祖在仁寿宫,病甚,炀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泣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啮指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令发诏追庶人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官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仗,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通历》记载:“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是时唯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对比上文,二者区别之处有:一、《大业略记》称杨广挑逗的是蔡贵人,而《通历》则称是陈贵人;二、《大业略记》说的是杨素和张衡一起下毒,而《通历》则称是杨素赶走众人,而命张衡下手,拉杀了隋文帝。虽有两处细微的不同,但总体上来说,二书均明确说明隋文帝是被杨广弑杀的,关于第一处不同,根据《隋书·后妃传》的记载,杨广调戏的是陈贵人,而不是蔡贵人,陈贵人一直拒绝杨广,相反,蔡贵人却在杨广即位后,没事找事主动找杨广汇报工作,结果也被杨广笑纳。(“上崩后,自请言事,亦为炀帝所烝。”)似有主动投怀送抱之嫌,据此,《大业略记》对此的记载有误。对于第二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其实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这是因为,一是参与人二书都是记载的杨素和张衡,这一点是一致的,不过,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笼统地说杨素和张衡前来下毒,而后者则详细地叙述了二人的分工,杨素以帝国第一权臣的身份将隋文帝身边的嫔妃、宫女驱离,张衡则进入屋内行凶;二是前者虽然记载二人带着毒药,而后者则称是张衡用暴力将隋文帝杀害,从表面上看来,两本书出现了矛盾,但其实不然。如果能给隋文帝灌下毒药,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这当然是上佳的选择,但是,当陈贵人等嫔妃、宫女被杨素驱离以后,闯入屋内的是根本没有侍疾资格的太子右庶子,隋文帝当然会一下子明白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张衡根本不可能顺利灌下毒药,在其试图强行灌下毒药时,隋文帝肯定是会强烈反抗的,最终被张衡用暴力手段加害了。另外,根据《大业略记》记载的“帝简骁健官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仗,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这句话,也可以反证《资治通鉴》上东宫卫队已经接管了仁寿宫警卫的记载,假如杨广没有全面控制仁寿宫的防卫,他也无法把这三十名男人弄进宫去,至于换成女人衣服,只不过是遮人耳目罢了,并不是入宫的手段。

  考察隋文帝是否是被杨广弑杀的关键,其实在于杨广有没有调戏陈贵人。各种史料对此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倾向于隋文帝是杨广所杀。为什么如此确定呢?这是因为,假如杨广调戏陈贵人一事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史书记载的,此事被敏锐的隋文帝觉察也在情理之中,而随之而来的隋文帝看穿了杨广的恶劣品质并勃然大怒也符合事态发展的规律,与此同时,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杨广采取果断措施弑杀父亲、迅速登基,同样具有合理性,而实际情况是:杨广很快就利用东宫卫队控制了仁寿宫(有《隋书·杨素传》佐证),并将反对派柳述、元岩打入大牢,如果没有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态,行将平稳过渡的杨广没有理由采取这种孤掷一注的非常措施,而既然采取了果断措施,就不得不迅速结果隋文帝的性命,不容隋文帝长期在仁寿宫活着,而这里还在由东宫卫队控制着仁寿宫。

  有人从隋炀帝杨广登基以后没有诛杀柳述、元岩,而仅仅是流放了他们,提出质疑称,如果杨广真的弑杀了父亲,为何不杀人灭口,杀死证人柳述、元岩呢?其实,这又是似是而非之论,也是读史不细的恶果。柳述、元岩在隋文帝决定召回杨勇之前,是当事人,他们二人对此前发生的事情是了解的,但很快,杨素等人进宫就将二人打入了大理寺大牢,因此,他们二位对于仁寿宫内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一概不知,充其量他们说出对杨广不利的话也只是隋文帝生前曾经试图再召回前太子杨勇而已,至于其中的原因何在,可以说他们也是蒙在鼓里的,隋文帝和陈贵人当时包括后来也都不可能将这一丑事告诉给二人,这也是二人在听到隋文帝让他们召回太子时,竟然误认为是要召来杨广的原因。所以说,在隋炀帝即位后,杀掉二人反而于己不利,因此,杨广没有杀掉二人并不意味着杨广就没有弑父。

  日期:2014-06-22 12:24:09
  二十三、炀帝即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