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古十年 —— 一个古董小贩子的江湖故事》
第6节

作者: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前吧,我不太懂,现在我觉得。。。这也是一门学问,而且。。。。。而且我这些天有空翻翻那些东西,就越看越喜欢。。。。我特别想。。。。。”我断断续续的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因为我前些年有段叛逆期。

  他还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两个人看着吃了一半的苦瓜炒蛋,清蒸的鲑鱼木木的翻着白眼。
  。。。。。。
  “也行吧。你顾着你自己的学习,什么时候有空回来,家里的东西,你就随便看看,啊。”
  我点点头,这个回答与我预估的差得很远。

  “我想跟您正式学学。”
  他还是点点头,自己夹了一块鱼肉,吃着,没有说话。
  。。。。。。
  “你专心把你的学业顾好,你想跟着学学看看,也行的。”
  再没更明确的表态和计划了。
  我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心情也不知如何搁浅。前些年我还小的时候,他曾经尝试教我很多东西,他那时候也比现在有热情,经常弄到一件觉得不错的东西,就会喊我来看,可能是我那时候正处于莫名其妙的叛逆期,对这些没有兴趣,只是看到好看的光线的好玩的小玩意,就会任性的要下来。我本以为我现在主动提出想入室,他应该是很明朗很高兴,有个明确的计划才是。以我对他做事的了解。

  “我想您能带着我转转货,走走行家圈子。”我知道真要说学这行生意,远不是摸摸看看这么简单的。我进一步的争取。
  他好像是想了好一会似的,说,“那这样吧,你有空帮我整理些东西,好吗?唉,我想把过去这些年经手的东西留下的零散资料分类整理下,手上事情多,最近又想谈几笔大买卖,一直静不下心抽不出精力,你来做这个事情,好吗?”
  “好,好。”我连连点头答应,仿佛是终于要得了什么实在的东西似的。
  -------------------------
  日期:2012-03-25 20:40:28
  ----------------------------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过得是很开心和充实的,整理这些资料成为了我学业外的一个调剂和补充。通常只要功课不是太忙,周末我都会回家,翻拍一些照片什么的,将老师几个笔记本上对这些对物件状况随手的散乱点评的文字重新工整的抄写在图片的下面。
  比如这些是关于技术指标性的:
  ——这洗子标本,直立高足,标准的仿官器制,连口部都刻意使用了这种护胎汁。这显然不是一种自然析铁所致,龙泉石灰碱刻意说不存在析铁还原现象的。。。。。。留资料。
  ——这碎片大概是明中期成化晚期到正德中早期的民窑产品。卵青釉,大叶渲染的青花,卧足的器制,足底多见粘砂。这个时期,一般使用的是瑞州出产的石子青料,不过也有用平等青搭用的。明代的青花用料,许多都是混合的调配的混搭的。这块标本时代特征明显,留作资料。
  ——此盏,需留意口沿的氧化,析铁,描金笔触的痕迹,胎土的致密性,修足的刀法,角度。
  ——此件仿品,有一定的代表性。磁州这类彩绘,放射性的点彩,有时候是花草的写意,有时候是羽翎的写意,而所谓的唐草纹,则是指的一些特定的植物,不是这类的东西。留作仿品资料。”

  ——这梳子从残断的根本看,是两面坨工合槽的,这工艺倒是不多见,而且这类弓背梳流行年份上限春秋,而这件从工艺看应该不止战国。留作杂件资料。
  ——这东西肯定老,这是两层玉璧底,出现的年份是元以后,贴塑和冲天耳也是元以后的工艺了,但复杂的是,这些特征元到清都有,时间跨度太长,这些特征都不具备断代的排他性。这东西,似乎还施了化妆土?如果是这样,那宜均也不是了。一时真断不了窑口,但我初步看,觉得像是四川的东西。阙疑代考。
  ——此器制来自青铜器奁的变式,年代越往后脚就吊得越高,经宋元到明时,已经出现已凸底完全取代三足的支撑点。。。。。。
  ——这件小画桌,关键问题不是新老,或者修复与否,而是,这板材到底是不是黄花梨。卖家说是海黄,如果能接触实物,用硬物刮已刮便知,海黄跟其他花梨木的油性和气味相差是非常大的,不难分辨。唯一容易和它混淆的,就是白酸枝。而这个卖家报的价格。XXXX,这个价格在现在市场上,是连块板材都买不来的。而这卖家看得出不是完全脱离市场的。这是让我疑惑和犹豫的。。。。暂留做资料。

  ——这两个一样的唐钵,一个是北方坑口的,一个是南方坑口的,不同的坑口就有不同的皮壳不同的锈,隔了一千年,连手头分量都差的很远,这两件很开门,而这第三件。首先锈就是不典型开门。但是否是新仿还是用老器用药水洗过的,还需要细查。。。。留作资料。
  ——此小炉为南宋鬲式琴炉,上面本来有很自然的锈,要用特殊调配的药水才能洗掉,但因卖家不懂,用什么东西慢慢的磨把原来的皮弄坏了,但却露出了纯正的宋代铜炼法造出来的精铜,区别于民间私练的掺锡或掺铅的毛铜沙铜。难得的宋代官造铜器的标本。。。。。留作资料。
  ——这件玉环皮壳开门,属于高度钙化的地方玉种盘开后隔一段时间又重新回沁的特征。下线战国。钻孔的工也很清楚,但面坨的工看着模糊,形制也奇怪。所以留作资料,阙疑待考。
  ——此残片集中了南朝岳州窑装饰技艺的几乎所有特征,捏塑,帖塑,印模,点彩,戳印,剔划,刻画等等。留作标本资料。
  ——此佛头应对,青州的,灭佛时期烧掉后入土的特征。颈部下这个孔原来是藏家配木座插摆的。
  。。。。。。
  。。。。。。
  很多照片是早年拍的,或因匆忙,或因客观条件所限,多数不甚清楚。
  另有一类的,只言间,少了些技术性的生涩,多了些鉴赏的趣味:

  ——此石雕头可能取自胁像迦叶。刀法简练有力。重要部位如双眉额上皱纹口唇等,线条遒劲有力,似未加思考,一凿而就。可见刻者有高度的技艺和自信。
  ——此像饶唐风,又早于宋,故定为五代。。。。近年在XXX出土五代彩绘中亦见到此类发髻开像。对比所见,面容各有千秋。
  ——面丰满,眉目修长,神情恬静。头微前俯,实在聆听众生祈祷倾诉。。。。。
  ——此像元代,身躯微微向前,拱手而立。。。。。。。据此姿态,可能原为一组塑像中之侍像位,其面貌饱满开朗,神情憨直纯朴,位置案头,不时引人移目相对。
  ——薄唇,高鼻,朗目,清眉,内心纯洁智慧圆通者,自然有此庄秀仪容,恬静气度。。。。。此像左足脚心朝上,指分如掌而拇指微拗,右足拇指上翘似波动有声,形态颇具生人性灵。

  ——柔韧的腰身,纯正的月白,所见之无论出土器抑或传世器中,未尝有器型釉色水准比得此件的。
  ——此建盏形制气度釉色等等,刚刚好,如此般周身泛起隐隐的金属光泽,通达而不刺目,亮洁而不灼眼,看似普通实则殊为难得。
  ——此器剖面接近椭圆,瘿节孔穴,错落有致,久经摩挲圆润无比,更因壁厚底厚,所见紫檀料随形笔筒,其稳重朴实,未有出其右者。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