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古十年 —— 一个古董小贩子的江湖故事》
第15节

作者: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早年国外的那些大藏家们,每一个无不是身后有一两个或者一群专业人士古董商行家们扶着走路的,这是一种商业和学术相结合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认知,情感的传递。他们享受了这个过程,身后便将这些东西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流向社会,会有人再汇集,保管,研究和欣赏,再流传。。。。这是良性的。
  从民国开始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的古董商行家们,各有各的能耐和秉性,各有各的机遇和命运。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早年的诸如孙瀛洲仇炎之卢芹斋等人的经历——卢芹斋,那年月流向国外的中国古董相当一部分经过他手;仇炎之,人说他家是第三个故宫;孙瀛洲,现在古陶瓷鉴定界谁敢说不是孙先师的弟子?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足以写出一本分量十足的小说。而他们各自经历的不同又常令人深思,什么是因果什么是福报?

  而接下来的,便是断层,新中国前三十年是剧烈变动的,老一辈的古董商断掉了,后来都是慢慢在这个断壁残垣上自己摸索着爬起来的人,总归是底蕴不足积累有限。人人都言清末民国是中国文物古董外流的高峰期,而少谈其实改革开放后也有高峰期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相继大搞基础建设,很多文物在此过程大量出土,国家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东西都跟着钱走,谁出的钱多东西就往哪里流。那时候内地还没有所谓的收藏市场,好的东西有人一手买断之后就从香港流出去了。至于这条路究竟是怎样传递的,东西又是怎样出关到香港的,我知道一二,但是不确切,确切也不能说。

  在这段时期,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的那套晋侯苏编钟的故事。这故事不秘密,网上一搜便知 —— 当时,还是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接到消息说在香港市场有一套青铜编钟待价而沽,马先生过去看,认为东西是对的,便收了回来,现在是上博的藏品(就是配有器乐演奏的那套)。这事情前前后后的经过网上都非常详细,有个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纪录片里,也有对马先生的采访,他自己也讲到这段事。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只是由此看到那个时期,从这个渠道流出去的东西有多少。
  我老师是这条路上起来的,但只是摸的东西多,并没有赚到什么好处,好处都是香港人台湾人和鬼子洋鬼子的那些代理赚去了,这是当时一批新的洋买办(当然,后来,我走投无路时,也和人合伙做过杂碎回流的土买办,这个在后面慢慢说)
  所谓的国家财产,真的是个很空泛的概念。一块土地明确是谁的,他才会爱惜,个人和个人,个人和国家之间也应该是沟通的,只有尊重了个人,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相尊重,进而才有在这个基础上的国家,这才是良性的,才是牢固的。这块土地上的积累和情感才不会漂泊。
  日期:2012-04-11 17:03:09
  <9>原来我啥也不懂,啥也不是

  学点东西需要花时间,明白自己啥也不会也需要花时间。
  我的雄心壮志和小算盘很快被无情的现实撕得粉碎 —— 我试图在这个行圈里周转,可真正着手时,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周转,应该卖出什么,应该买进什么。我跟着老师看了这么多年,还所谓整理资料什么的,现在才发现,我根本不懂货!我的那些见解认识,都仅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跟市面上的出版物似的,糊糊外行人还可以,花拳绣腿,一上真的战场,立刻被打得屁滚尿流 —— 这样形容虽然粗俗,可一点不为过。

  有老师留下的这个摊子,我开始以为是个起点,是个基础,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导致渐渐变成了一个负担,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一切都是因为我明明啥也不懂,还以为自己已经是半个小行家了,掂不清自己有几量重,就天真的想和行家市场打交道,分一杯羹。
  所有的生意都贵在周转。自我老师生病以来,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一线的买卖市场保持频繁的周转联系了。生意都是这样,经常有钱货往来的,什么都好谈,一旦断了这么长时间再想接上,就没那么容易了。就得用现金用货,去铺路子。
  这个古玩行当,发展到这个时候,行家圈子已经是相当精专了。陶瓷,玉器,青铜,造像,家具,杂件等等,每个部类甚至每个部类下的小门类,都有一级级的人在把持,一件新出土的东西一出来,几经手,就到了这门类最大的买卖手圈子里去了,因为他们有能力做到高端客户的生意,能卖到大价钱。而这个渠道,是靠长期的自上而下的现金流的供应维持着的,你一旦有一段时间停止买卖,即使你处的位置再高,也马上被挤出去了,你再想看一眼高端器物,都没门。

  我还天真的以为以前那些老师的“朋友”们能带我一带,结果周旋了几个回合,人家很委婉的说,意思就是 —— 拿钱来!
  我想想也是,做生意不投资怎么行呢?你还想接着以前的路子,看看高端器物的圈子。可老师走前最后这段时间的折腾,连着那批挤在手上卖不出去的青花,哪里还凑得出多少现金?
  人家又说,阿茗啊,没钱也行,拿货来!
  好吧,我搬出老师的东西,那些早年卖不出去的压货,给他们挑。他们挑了一些青铜器和老窑的瓷器。
  想想我那时候真傻啊,青铜器不说,一直是不温不火,而老窑的瓷器,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马上就火起来了,身价飞涨。但当时这些真不受市场的青睐,卖不到什么好价钱,就以很低的价钱变现让他们拿走了。
  其实也不是变现,也没有现金给我,只是照价兑了一些当时正值上升期的明代瓷器和晚清光绪时期的瓷器。
  没办法,明末清初甚至到康熙这段时间的青花,市场上出了很多高仿,人都不敢碰了,宁杀错勿放过,但是这市场总要有个去处啊,于是就转而转向了所谓的“小康”瓷器 —— 就是晚清光绪时期仿康熙那种风格的。同样的器型画风,光绪贵过康熙。酱油贵过鸡。
  什么事情都是当时看不出来,得后来慢慢总结,或者才会发现一些所谓的规律。如果有经验完全可以不理这个怪现象,但我当时没经验,看不懂,只想着有机会赶快介入,还有一个原因 —— 被压货压怕了。只想着能周转赶快周转。活水总好过死水。
  我抱着这些光绪的瓶瓶罐罐盘盘碗碗兜一转,压根没人理。课程也越来越忙,马上就要准备实习前的各项考试,只能将这批货搁下。好不容易熬到了假期,我准备大干一番,可一个假期下来,人瘦了一圈,货是货,我是我。最后没办法,只能联系人,交拍卖行处理。别以为送拍卖行是好途径,在行家圈子里,不是非常高级别的大货,通常都不愿意送去,一个是佣金费用高,一个是现金周转慢,而且那里面鱼龙混杂什么都有,且一旦流拍了就很被动,所以行家古董商都愿意做熟客生意,一般级别的货品,送到拍卖行,往往是急着变现,没办法的办法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