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古十年 —— 一个古董小贩子的江湖故事》
第14节

作者: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选择了后者。为什么这样做,原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以前老师在的时候,我在他的荫蔽下,自己周转过一点点东西,还比较顺利,这让我有了点野心;二是,我自己的读书工作,在这一两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开始清醒的认识到,我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想在系统内找到个工作有所发展,如果没有特别的人特别的路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认识到了这个现实之后,虽然依然上课实习,但心态是大不同了。可是我并没有觉得多么失望和难过,只当是拿个文凭吧,反正我还有古玩商的路子可以走,而且我自己又喜欢,这是多少人盼望的。看着为实习工作等等焦头烂额的同学,我心里竟有一份超脱和优越感。虽然我眼看着老师的最后一笔生意计划是失败的,但却没对我的心理造成多大阴影,因为我那时确实年轻,我想我会好好干。于是我收拾心情,开始盘算,踌躇满志。

  现在想起,如果那时候就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是那么长时间的艰难和不知所措,我当时又会是何心情?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可是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也没什么可怕的,好好坏坏就这么过来了。
  --------------------
  日期:2012-04-06 23:53:33
  比如这样一件明式的紫檀条桌。注意看它的设计,对比例的把握,细节上的处理。各个部位的比例,多一分少一分,腿粗一点细一点都不好看。细节上,从明式家具的工艺上说,是非常得体精细的了,冰盘沿下面用剁边圆包圆,下面接矮老,矮老之间用炮仗桶,矮老下面是剁边的牙板。如果没了炮仗,剁边粗了就头重脚轻了。
  简简单单,瘦劲而不纤弱,这就非常难得了,很经典的设计,再看看现在的家具,你就知道中国古典明式家具的那种讲究。为什么被国际上那么多建筑师青睐?在于它的设计,它对于比例的把握,那种刚刚好的优雅。这件还只算是这类条桌中不错的,可收藏的,但还不是惊艳的那种。但有它当个坐标,比它差的,比它好的,心里就有谱了。慢慢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中所谓有文化的,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没品位和文化的了。

  这是经典,会永恒,过去是经典,现在还是经典,再过100年,200年,人们看到它,还是会被它的和谐比例,优雅气质打动。
  这种才值得收藏:)
  日期:2012-04-07 00:42:01
  人们已经把收藏鉴赏妖魔化了。
  收藏它,不是因为它老,你是捡破烂的吗?收藏它,是为了欣赏,因为它美。它的美,在于它背后大的社会环境,人文气质,有什么样的客户,就有什么样的工艺,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诞生什么样的器物。而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社会,你指望它能诞生什么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而如西方现在还存在的半手工半机械的技术,传统制表工艺,为什么在瑞士能存活下来依然澎湃发展?那是他们的积累,几代人的积累。不是我们花钱买了人家的设备再搞搞兼并重组能学来的。

  一个工匠,创造出一个造型,这个造型能成为经典,当时经典,100年200年500年后,依然是经典,这是非常难的。每一门工艺都是这样。而现今的中国社会能留下什么文化经典?但或许我们踏实下来沉静下来,再积累个一二百年,可能会有点指望。
  人们已经把收藏鉴赏妖魔化了,其实它也是个积累,是眼力的积累,经验阅历的积累,人生的积累,功到自然成,积思顿释,急不来的。此路亦有魔道,我想我也入过,心魔,欲望之魔,执着之魔,可能现在还没有走出来。只是希望在这个欲海中挣扎的人,最后都能成正果吧。
  <
  日期:2012-04-07 11:26:48
  1:会,所以它们变成了收藏品。
  2:没看懂。
  3:有能力收藏的是极少一部分人,但每个人都拥有欣赏的权利。不会事事休,只是我们处在变革期的社会,前人留下的优秀作品都是社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们需要积累。
  《论语》是小学程度吗?我不觉得。难道两千年来一代代的读书人先贤都傻了?都瞎了?我们先问问自己的古文基础如何,小学训诂学基础如何,对于古代典籍,是否字字究其本意了?被一刀切断两千年文脉之后的我们,居然有资格轻易评价论语了?不要轻易的评价,你把它彻底吃透了,再评价也不迟的。
  对于古代典籍古文化古器物,我们太年轻了,我们这个社会太年轻了,没有积累,等积累足够了之后再评价也不迟的。不急慢慢来。
  日期:2012-04-10 17:00:36
  <8>谁在收藏

  说起收藏,很多人觉得一定是富商大贾达官贵人能收藏到好东西,一般的百姓把玩的一定多是假货普品。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人认为学者是学者,商人是商人,学者是研究家,懂得多,商人是图利的,视其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未必深究。其实也不尽然。
  这个圈子是复杂的,复杂而有趣,这是由于收藏这种行为的复杂而有趣造成的。收藏,首先是一种情感,一种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情感的沟通和传递。你要喜欢,然后才会去研究,进而想去占有这件东西,然后才会有一个圈子的交流和交易,在这种交流和交易中,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不断的去琢磨,去修正自己的认知,才会进步,才会接触更多更好的东西,如此往复。。。。所以,在这行当,一个正常的状态是:到了越高的层次,藏家,行家,研究家,往往是不分的。而连接他们的点,就是喜爱和投入。

  因为这种喜爱和投入,古董商行家藏家往往和文博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们常常是朋友,一起交流,就像世界上的各大小博物馆也常会私人或者私人团体收藏办展览一样,这是一个正常的沟通。任何一种行为,一定是先尊重个人的,才有公共的,集体的。就如国外的很多博物馆,即使是公立的,也会定期卖掉一部分的藏品,购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保持和个人和市场的沟通,它不会是一潭死水。

  而在这个市场中的活跃者,买卖手行家们,不是说他们多有能力,而是这个位置逼着他们必须要理论实践相结合,不这样就应付不了方方面面的客户,因为你不兼具专业般的学者研究精神,你就应付不了客户对于物品细节上的疑问,你不在市场流通领域有深入涉猎,就无法给客人提供一件物品市场潜力和价值的判断建议,要知道古董这玩意,买进来容易卖出去难,要让客户掏真金白银的买东西,这有多难?有什么样要求的客户,就有什么样素质的买卖手,有什么样的行家,就有什么样的藏家。反之亦然。

  而、因为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往往这些行家买卖手自己就是大大小小的收藏者,因为你自己不买,不研究,就不可能真的懂,而一个没有自己藏品,没有拿着自己血汗钱长期介入正常流通领域的人,你说他有多懂货,懂极都有限。什么说教都没有切肤之痛最有效。
  谁在收藏?那些大大小小的拍卖上一定都是一场富人的喧哗游戏?一场炒作?不是的。那些拍卖只是冰山一角,很多所谓的世界纪录是不能当做风向标的,那已经是纯粹的资本游戏,而在这之下的,大部分的中高端器物自然有他们的流通渠道和圈子,而参与收藏和买卖的人,除了职业的古董商,很多是都是平凡的人,中产或者生活略余吧,并不是什么富豪。只是因为喜欢,多年以来在正当圈子里以藏养藏,慢慢积累来的,很多在博物馆聚光灯下被人啧啧称奇的器物,他们家中就有,只是他们有他们的圈子,即使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你不在他的这个交流圈子,也不知道罢了。都是很平凡的人,没指望这个大富大贵。

  人人都有很多面,但只会给懂的人看。
  日期:2012-04-10 17:59:5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