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古十年 —— 一个古董小贩子的江湖故事》
第24节

作者: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清的那种铜佛鎏金佛造像不说,和紫砂器一起,在前些年被TW的某些圈子操盘,炒得一塌糊涂,不谈。光是这种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石雕造像,在国内还无所谓什么市场(因为政策的原因,大家都不敢放开了弄),当然,也有些藏家收了一批,也有很不错的东西,但因为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来路麻烦,去路也麻烦。没有多少藏家是为藏而藏的,收了就不动,放在那里的,都要流通交易,交流。

  我们有些观念要变一变,文物为什么就不能私人拥有和保管呢?社会成熟到了一定程度后,这些私人的东西就会已各种形成变为公共财富的一部分。如果不明确东西是谁的,就模糊的一个“公有”的概念,那么,谁也不会真正的爱惜它们,真正的,为它们负责!花心思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价值!
  当然,我相信“公有”的初衷是好的,但慢慢的已经变了滋味,这是我们都看到的,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某些利益阶层谋取自己私利的一个幌子了。
  交易和交流,不光是赚钱不赚钱的问题,从市场来说,不流通不交易,就是一潭死水,从个人来说,你再有实力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爱物,都要边买边卖,不断的拥有,置换,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传递的不仅是财物,也是知识和情感的积累。国外的博物馆,欧美的,日本的,很多都是私人发起的基金会性质的,私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放给公众,接受社会的捐赠,为社会保管财富,展示,交流,也会定期处理自己的藏品,也会从市场上买入,不断的充实调整自己的收藏,极少有不买不卖,守着一潭死水的。几十年守着那些东西一成不变,你对得起社会吗?

  --------------------
  日期:2012-07-24 15:48:02
  <24> 知我罪我
  提到国外馆藏的这些早期佛教石雕造像,包括壁画之类的,不能不提一个人 —— 卢芹斋。这是十九世纪末流落到法国,靠倒卖中国古董(我们现在通常叫‘发国难财’),短短十数年就成为当时国际最知名最有实力的大古董商。现在流落在欧美馆藏的私人手中的重要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经过他的手周转的。就如你看有些标牌下面标有经“C.T.LOO”收藏或买卖,就如更为大陆人熟知的那一辈的古董商如仇焱之,孙瀛洲等位一样,俨然已成为现在文物市场上,流传有秩,出身名门的标志之一了。

  最经常被人提起诟病的,就是他倒卖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写真石雕。当然,经他手周旋的可称为国宝的东西太多了,完全可以组建一家中国古典艺术的博物院,而且,一定是最顶级的。当然,这些东西现在都散落在欧美各地。而恰恰因为这些东西的品种,路份都是敏感的,这些真正的中国古典艺术瑰宝极少在这些年所谓的“回流”浪潮中回到国内的。

  这个浙江湖州人,身上有种江南文人的书卷气,又没有读书人的假清高和迂腐,他好学不倦又精明过人,而且善于交际和周旋。他是孙中山引为“二哥”的张静江的好友和生意拍档,湖州张静江的故居堂屋悬挂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俨然一副名士风范。卢芹斋的公司张静江是大股东,孙的革命资金靠张的资金支援,孙,张,卢三人关系紧密而微妙。

  这个原本没读过多少书的卢芹斋,在古董买卖中显露出对艺术和生意都超常的敏锐,他周旋于学者,文人,政客,生意人之间,各个方面都如鱼得水。知名“大盗”敦煌学大家伯希和为他撰写古玉介绍,陈梦家赴美做青铜器的研究,他多方周旋打通关节,他也毫不隐晦自己的商务秘密,将自己购入这些青铜器的来源去向和盘托出。他也应陈梦家的请求,向清华大学捐赠过重要的青铜礼器。

  虽然后来在大陆不怎么提这个人,提及便是卖国,但我曾一度对他很感兴趣,找过很多他的资料来看,很感慨。从他买卖的东西和与人的交往来看,他是很用心的,很够意义的,虽然不管这种用心的出发点是什么,但我相信,他比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聪明,因为他更聪明,他所承受的也比平常人多。
  不过我们现在能够肯定的一点是,如果当初不是他把这些东西倒卖出去了,这些石雕造像壁画之类的,也差不多都在文丨革丨中被损毁了。
  知我罪我?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谁也不是他,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谁也没有权利评价。
  只是,曾经有个大行在翻看他的册子时,指着他的照片给我看,那是几张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正面照中的一张,站在一尊观自在菩萨造像的旁边,眼神疲倦而复杂。我问那位大行家前辈“你想有他这样的成就吗?”,前辈没有立刻回答我,但是很清楚的说:“我不想成为他。”
  ---------------------

  日期:2012-07-24 15:49:15
  <25> 妖魔鬼怪
  造像这个门类,很复杂。
  其实,也和诸如青铜,瓷器,玉器,家具,书画等等所有门类一样,很多问题不是翻翻书清谈研究能解决的,你不投身进去,不牵扯到很多切身的利益,是不能真正弄懂弄明白点什么的。
  就如一场拍卖之前,你帮客户标下几件东西,多少价钱买下是合理,多少价钱买下一定是赚到,最高可以跟到多少价,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来路,为什么看着差不多的估价却差了很多,这个估价是合理的吗?不合理的话,原因是什么?伤修?品相?这类货通常出伤修品相问题的点在哪里?如何查验?这些可能是哪个圈子的货,又在哪个圈子转过,如果买到我们手里,下一步又作何打算,等等,诸如此类。即使是非常有经验非常敏感的,之前准备的再充分,到了现场可能又有很多突发状况,需要临时调整和决断。在这样的时候,你对某类货真的懂多少,才能看出来点了。

  而早期佛教造像这个门类,国内的行家们还无所谓多少接触的机会和大市交易的经验,当然,少数一些人有特定的圈子,也都是早年帮欧美人日本人台湾人代货时,摸过一些,总得来说,还很不成熟,没啥像样的市场。
  但是东西,当然是都喜欢的,所以常见一些做其它部类的大行家古董商们,会在国际大拍上,就如我上面贴出的NY佳士得赛克勒旧藏(赛克勒就是给北大考古系捐博物馆的那位),有这样的东西出现时,会顺带买一些,很多时候也不是为了做生意,就是喜欢,自己留着了。
  造像的东西也有它辨别真赝路份,评定价值的标准,需要接触,学习,归纳,总结。因为我接触的不多,都是在旁边看看,也无力谈及多少。比如看“开相”,就是面部表情,大行家们能看出很多问题,而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觉得不舒服,似是而非,没办法拍板。因为我们接触的还不多,没有实实在在的吃过多少亏,没有多少痛的经验。所以总归是鸭过水背,感受不深。有次有人弄来几个佛头,我就抱着其中一个看了很久,总有大半年的时间,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对比着资料,一会看看觉得对,一会看看又觉得有很多问题。还有次,有个做这方面生意的行家,因为熟了,就会和我们直接说,“这玩意买的就是个腰身”,就是说这尊菩萨像,上半身下半身都不对,只有腰身那段是对的,我蹲在哪里仔仔细细的看了很久,才看出是怎么回事。也有整个都不对的,你问大行,他们只会说“石头质地,线条造型不舒服”。总之,迷惑人的更加迷惑人。更加的妖魔鬼怪。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