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
第28节作者:
宿巍 日期:2014-06-01 18:30:56
董卓虽然名声很差,但应该承认他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至少在军事方面如此,只是政治水平有点低,本来就是出身寒微的武将,不被士大夫看好,又大肆杀伐,还学霍光换皇帝,虽然想拉拢士大夫,但人家不搭理他,还集体忽悠他,脾气还臭,信任的王允想杀他,贴身的侍妾跟吕布乱搞,到后来果然被情敌吕布所杀,董卓并不是汉朝灭亡的元凶,却也罪有应得。他死后,局势彻底失控,他的几个手下李傕,郭汜则是纯粹的魔鬼禽兽。
日期:2014-06-02 10:00:21
董卓把政务交给王允,把吕布安排在身边保护他的安全,这一文一武,可算朝廷中的精英,王允的才干,吕布的武艺,举朝罕有其匹,董卓还是慧眼识才的,可惜,就这两个被他视为心腹的人却联合起来要了他的老命。身边的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董卓的一生制造了许多悲剧,他自己也是一个悲剧。
日期:2014-06-06 15:37:07
有了实力的董卓不再满足一般性的忽悠,开始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董卓先是觉得自己的官实在太小,真是屈才,于是乎董卓开始找各种理由给自己升官,三公是帝国最高的职务虽然不干事却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如果是平常,董卓是不敢指望三公的,他既没有名望让别人推举他也有钱买,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没钱没背景更没名声,但有枪杆子,前几样都没有没关系,只要有最后这个就够用了。
一千多年后,一个伟人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董卓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估计也就会写自己的名字,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也没机会听到这句名言,但董卓也是无师自通,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个真理。
有军队做靠山,腰杆子自然硬。董卓先是找了个借口把三公之一的司空刘弘给免了,免官的理由是老天爷不下雨,听起来有点无厘头,老天爷不下雨也是我的错,对,就是你的错,这就是当时中国传统政治中比较搞笑的地方,这是自打刘秀那会儿留下来的传统,刘秀根本就没打算让三公管事,三公的职位纯属于养老的休闲职务,只不过担任这个职务的都要是帝国最德高望重的官员,但到了后来,三公越来越不受待见,平常朝廷里有什么事都不找他们,但只要是哪里发生了天灾,例如,洪水、旱灾之类的,就是认为是三公的错,三公就得出来背黑锅。
从这个角度说,董卓也不算冤枉刘弘,至于刘弘走了以后,谁当这个司空,各位尽管不必费心,董卓早就想好了人选,就是他自己,董大人也想过过三公的瘾,虽然没啥实惠,好歹也是个荣誉称号。
日期:2014-06-07 12:05:01
董卓的工作——拉人封官
一提到董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猪脑肥肠面目狰狞心狠手辣的大军阀,禽兽或者说是禽兽不如的家伙。
这么想倒也没错,但如果认为董卓就是粗鲁的武夫,那就错了,这个外表粗俗的家伙其实是很狡猾滴,不然,在盛行权谋的官场是混不下去的,别说升官,不被人家挤出去就不错了,董卓这么多年不仅没被挤出去,官却越做越大,所以说董卓的智商情商都是相当的高。
董卓刚来京城的时候,为了迷惑京城这帮人,正经装了一阵正经人,而且根据各方面的反 应,董卓表演的还听成功,这么看来,董卓不仅能打仗智商高而且演技还特别好,至少暂时把京城的人给忽悠住了。
董卓到了京城以后除了拼命给自己升官就是忙着四处拉人,董卓虽然人粗,但也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的理,自己手下那帮人,出去打仗砍人是把好手,但搞政治就不好使了,这帮人估计写自己名字都费劲,之乎者也之类的就更不会了,而在京城混,一般不需要操家伙,而是有更文明的斗争方式——搞政治,这就需要拉拢士大夫。
从这一点说,董卓还是懂点政治的,东汉的政权,其实,皇帝只是其中一个掌权人,帝国的基层乃至朝廷中基本都被这些世代读书垄断舆论的世家大族控制着,董卓深知其中的奥妙,帝国的真正主人就是这些世家大族。
起初,董卓还是挺有合作诚意的,一上来就对曾经被太监们打压的名士们平反昭雪,还积极网络名士才子出山,这时候的董卓可谓“求贤若渴”,当然,他不是真正爱才,说穿了就是想召集一批有声望的名士到自己的朝廷做官,给自己撑门面,董卓发的第一批“请帖”中最有名的就是大才子大学问家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
蔡邕出身于书香门第,本人更是才学出众,博学多识,蔡邕170年进入朝廷当郎中,后来在皇家图书馆工作,175年,在蔡邕的主持下对当时流行的六经重新刊定,改正了以前的许多错误,蔡邕还把修改后的六经刻在石碑上,供后人学习。当时正值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刻的石经也称熹平石经。
石经刻出后,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闻风而来纷纷跑到洛阳抄写,轰动一时,蔡邕也因此名扬天下。
后来蔡邕得罪了宦官被发配流放,在外地漂流十二年,直到不久前才回到洛阳,蔡邕的才名和坎坷的经历让他的名气更大了。在外漂流并没有影响蔡邕在士大夫群体中的知名度,树大招风,蔡邕不幸被董卓看中了。
董大人专程派人请蔡邕出山做官,却被蔡邕婉言拒绝,蔡邕乃当朝名士,当时的读书人都看重名节,董卓是什么人,全国人民都知道,身为士大夫的蔡邕怎么会看得起董卓,自然不愿意去。
被拒的董卓感到很没面子,当时就火了,放出狠话,要是不来就灭你全族。蔡邕到底是文人,惹不起军阀,只好乖乖来报到上班。董卓听说蔡邕来了,挺高兴,好歹拉来一个名人,董卓对蔡邕格外重视,三天升了三次官,提升速度堪比火箭。
董卓为了收买朝廷大臣和在野的名流士大夫,给皇帝上书让公卿子弟都到朝廷做郎官。其实,董卓上书就是自己写报告自己批,这时候小皇帝已经是傀儡了,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董卓才是三国时代第一个挟持天子的人,只不过,董卓挟天子令不了诸侯,因为没人听他的。不过,这时候董卓说话还好使,特别是在朝廷。
汉代的郎官相当于储备干部,一般在朝廷干几年就可以放外任当县官什么的,董卓让朝廷大臣的孩子们出来做郎官就是给这些人做官的机会,谁都看得出来,董卓这是收买人心,能混到中央当干部的,都有点背景,安排个子弟根本不算事,就算没有董卓,人家官二代也不愁没官做。
董卓接下来又干了一件“好事”。上书皇帝给在党锢之乱中被太监们害死的名士陈蕃、大将军窦武和被迫害的党人平反昭雪,董卓这么做无非是收买人心,其实,无论是太监还是党人跟他都没多大关系,不过,为了给自己积聚人气,董卓确实也没少费心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