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
第29节

作者: 宿巍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12 17:08:39
  董卓进京之后,身边立刻聚集了一批给他出谋画策的人,但很多人表面上帮董卓背地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尚书武威人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人伍琼就劝董卓,多提拔名士给自己在士大夫圈子里赢得口碑和知名度。董卓一听这是好事,满口答应,前面的蔡邕就是这么给弄过来的。
  但董卓需要的是一批人,很快,又一批入选名单出炉了,代表人物有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等一大批。都是在当时声望极高的名士。这些人的仕途那是相当的顺,没有经过公务员考试,直接就接入帝国的高层担任重要职务。
  以荀爽为例,荀爽升官的速度堪比飞毛腿导弹,刚出山就被任命为平原相,这是一个相当于郡太守的两千石的高官,而在这之前,荀爽虽然名望很高,但也只是个布衣,从老百姓到两千石,中间没有任何过渡,一步到位,好事还没完。
  几天之后,当荀爽走到宛陵又有好消息传来,他又升官了!这次的职务是光禄勋——中央高级干部。在这个位置上荀爽只待了三天,跟同事们连脸还没混熟,很多人的名字还没记住,就走了,因为荀爽又升官了!这次的级别更高,直接拜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荀爽从白衣百姓到三公只用了九十三天。这是个神奇的升官记录,汉朝四百年像这种事还从未有过。荀爽创造了记录,或者说董卓创造了历史。
  这几位虽然是白衣没有官职,但也绝非普通百姓。
  只要看看这几位的履历就知道了,陈纪是大名士陈寔的儿子,韩融是大名士韩韶的儿子,荀爽是大名士荀淑的儿子,这些人的父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学者,虽然官都不大,但知名度相当高。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颍川郡人。
  颍川是当时士大夫之乡,这里靠近国都,经济发达,文教事业更是全国知名,其中钟皓、韩韶、陈寔、荀淑都以清高有德闻名于世,合称颍川四长。
  因为颍川是名士的聚集地,在当时的朝野分量很大,所以董卓把收买的重点放在了这里,一群幸运的或者说不幸的人被董卓选中拉进朝廷。
  董卓重用的这几位全是官二代,那真是平民的没有,关系户大大的,官场潜规则,没背景想上位只能是做梦。这里面还有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的细节,虽然颍川人很牛,但全国出名士的地方多的是,跟颍川不相上下的地方也有比如说袁绍的老家汝南也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地方,那为什么董卓偏偏喜欢颍川人呢?原因很简单,老乡情结。
  也许有人会质疑,董卓是西北人,跟颍川根本不挨着,这算哪门子老乡呢。没错,董卓的确不是颍川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董卓的老爸曾经在颍川当过官,董卓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虽然颍川不是董卓的故乡却也算得上是第二故乡,长大自后,董卓跟随父亲离开了这里,但跟任何人一样,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而且董卓从出身上说也算个官二代,董卓掌权之后,除了跟自己打拼的西北兄弟就是跟这些颍川的名士们比较亲近了,当然很多名士不是这么想的,但董卓的确是这么想的。

  日期:2014-06-12 17:36:57
  在董卓看来,有西北的兄弟给自己打天下,有颍川的士大夫跟自己出谋划策,文武相济,这就是董卓积极培养颍川人的奥秘之所在。不过从后来那些名士的所作所为看,董卓明显是一厢情愿了,他把人家当老乡,人家从来没认过他这个“老乡”至少在心里从未认同。
  董卓为了收买人心,主要是收买当朝及在野的名士可谓不遗余力,不久董卓又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这些人都是清一水的名士,请大家记住这些人的名字,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很快这些人就会出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董卓的“知遇之恩”。
  在忙着给别人升官时,董卓也忘了给自己捞好处,这时候的洛阳,皇帝已经靠边站了,说话算数的也就是他董卓,这回董卓过瘾了,想给自己封个什么官就封什么官。
  日期:2014-06-17 12:33:10

  三国前期的历史,向来容易被忽略,即使如吕思勉等大师对此也是一笔带过,董卓的形象也早就被脸谱化简单化,只写残暴的一面,却忽视了政治上的董卓也曾经想有一番作为。只不过,他的废立皇帝残暴嗜血将自己弄得越来越孤立,士大夫看不上他,连出身不好的曹操都瞧不起他,费劲力气拉来的诸如荀爽蔡邕等,要么就是摆设,要么吃里扒外,信任的王允压根就不是他的人,贴身卫队长吕布又来勾引他的小妾,能用的也只有李傕郭汜等一群土匪。以他为首的权力中枢,维持了二年多就垮了,到了他的土匪手下上台,天下彻底大乱。

  日期:2014-06-19 17:39:20
  贼胆包天换皇帝
  不过,在给自己升官之前,董卓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就是这件事把董卓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全民公敌,搞得最后声名狼藉身首异处。
  之前收买士大夫的一系列行动也因为这件事都白费了,他亲手提拔的人都起来群起反对他,有人要问董卓究竟干了什么事,惹得众叛亲离,什么事!这事可大了——换皇帝。
  皇帝,九五之尊。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随便废立天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自古以来,换皇帝都不是个好玩的游戏,很多游戏的参与者,最后的下场都很惨!虽然有许多前车之鉴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还是有很多人往前冲!董卓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没有那个水平,那特想玩这种高智商的游戏,不自量力的董卓最后的悲剧就在此时种下了。
  董卓刚进洛阳时就有了这个心思,不过,这毕竟是件大事,事前也得找人商量商量,征求一下“群众意见”。
  董卓第一个把袁绍找了来,袁绍这会儿肠子都悔青了。本来在京城,他们老袁家说一不二除了大将军就是他了。董卓来了以后,他这个昔日的二号人物被晾在了一边无事可做,那可真是要多郁闷有多郁闷,可路是自己走的,袁绍也怨不得别人。
  袁绍见了董卓,一阵寒暄客气后,董卓就直奔主题,把自己的想法一说,说现在这个皇帝,一点君王的威严都没有,这哪行,不如陈留王聪明贤德,我想立陈留王,卿意下如何?袁绍事前没有思想准备当时就傻了,但随即袁绍的态度还是很坚决——反对。
  两个人话不投机,说着说着就翻脸了,董卓的阎王脾气,哪容比人有反对意见,露出狰狞面目,手按宝剑:“天下的事还不是我说的算,我想办的事,谁敢阻拦。”袁绍也火了,手握刀把说:“天下英豪可不止您一个人。”说着转身,怒气冲冲走了出去。以董卓的脾气,谁敢这么跟他说话,免不了被砍,但一来董卓初来乍到还不敢太嚣张,二者袁绍的背景他也是知道的。
  这时候董卓还不想跟袁家闹翻,就这样,虽然怒发冲冠但董卓还是眼睁睁看着袁绍扬长而没有对袁绍下手。
  再说袁绍,在董卓面前算是雄起了一把,可回到家,越想越害怕,害怕董卓找茬收拾他,当天晚上就把司隶校尉的印绶悬挂在洛阳的上东门,自己一个人逃奔冀州避祸去了。

  袁绍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袁绍都跑了,其他人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日期:2014-06-20 12:49:34
  公元189年9月的一天,董卓开席宴请朝中的文武百官,朝中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到了,董卓的面子谁敢不给。
  酒席上,董卓看看坐在下面的文武百官,酒过三巡之后,举起酒杯借着酒劲又把哪天对袁绍说的话又说了一遍。下面的文武百官一听,吓得谁也不敢说话,大殿里静悄悄,雅雀无声。
  董卓心里很得意,一群胆小鬼,看着大家不说话,董卓来了精神手按宝剑大声说:“前朝霍光废昌邑立宣帝,韩延年手握拔剑说,有敢违抗者,以军法论处,今天,我要效法前代先贤,有谁还有异议。”说着用眼睛扫视群臣。大伙看着董卓这架势,谁还敢有意见,都拼命把脑袋往脖子里缩。
  董卓正得意之时,突然有人说话了:“皇上虽然年轻但并没有什么过失,怎么能擅自废立皇帝,这是为人臣子做的事吗!”董卓一听勃然大怒,循声看去,原来是尚书卢植,董卓当场就要杀卢植,这时,旁边蔡邕等人赶紧上来和稀泥:卢植尚书是海内的大儒,很有声望,这人书读多了比较迂腐,大人要是把他杀了,就有了害贤之名,不如免去他的官职也就是了。董卓这才作罢,卢植知道自己闯了祸,也不敢在京城待了,连夜逃出京城逃往上谷。

  董卓又征求袁绍的叔叔袁隗的意见,袁隗早就吓傻了,哪还敢反对,您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事情就这么定下来。
  过了几天,到了朝会的日子,董卓手握宝剑站在皇帝身边,亲自主持仪式,让人把小皇帝刘辩“请下”皇帝宝座。可怜刘辩只做了半年皇帝就被赶了下来。袁隗上前扶下刘辩,把陈留王刘协扶上去。兄弟两个换了位置,刘辩被封为弘农王,刘协成了新皇帝,这就是汉献帝汉朝最后一个皇帝。在这个过程中,何太后一直哭哭啼啼,但这时的她也是人家案板上的肉,只能任人摆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