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皇帝远》
第5节

作者: 赛周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的家乡属丘陵地区,最显著特点就是高低不平。有山,但山不高,不绵延。总是东一处,西一处。有水,但除了细细的河流,别无它景,连个像样的大湖泊都没有。一水两山七分田。田多水少,碰上干旱,水总是不够用,智慧的乡民们就挖了很多塘(蓄水的地方)。干旱时,就用塘水来灌溉。但我们那一年两季水稻,用水量大,旱情大点,还是不够用。看着光光的泥塘,只能仰叹一声,还是要靠老天爷给饭吃!为了巴结老天爷,能事的人组织乡民们在村口修了一座土地庙。二月二,乡亲们总会聚集到一起,去祈福,好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初一十五也会有人去烧香拜拜。香火不旺盛,也就没人去土地庙主持。经年受着风吹日晒,那座庙也由新变旧了,面前枫树上挂的一些红布也毁色了,由红变白了。很小的时候就在大人的“吓唬”下,对这有庙宇之类的地方感到很畏惧,特别是那随风飘飘的神帐。长大了,练就的胆子大了些,但对这些还是有点心怯。怕是先前留下的“后遗症”使然吧。

  家乡唤作芦冲,我不知道唤作此名有何寓意。其实也不用去想,没人会把村名当作自己孩子名字一样考虑。以前以为这里是芦苇荡。冲,在我们那里指大片的平地。芦冲应该是指有大片的芦苇吧。后来向村里的一些老人求证,都说不知道,祖辈就是这么叫下来的。想想,也许是当初起名的人信手拈来就用了吧,不代表任何意义。像现在村中是找不到一棵芦苇的,我想就是这种说头吧。

  村子是沿山岗而建,由低到高,高低之间有条大土沟,这是七八年大旱时发动全公社人修建的一条引水沟。现在成了两个小村的分界线了。左边的叫大芦冲,右边的叫小芦冲。只因是一个村长管理,在行政上,对外还是叫芦冲。大小芦冲有将近一百五十户,七八百人。在中国,这算不得大村落。村子里,有三大主姓,其他的杂姓,零零散散的,够不上气候。如果以人口比的话,王姓在村里占了大头。也是村里最有根基的一大姓。紧接着就是李姓,人口也占了不少。行三的就数我们张姓了,人口仅次李姓。我堂叔说,要不是赶上八零年后的计划生育。可能超过李姓。三大姓中,如果讲究论资排辈,以实力比大小的话。那李姓占了大。村长李红卫就是李家的。他们李家还有一位在陕西某市某县当官,大前年开着小轿车回来过一次,可把李姓人振奋得,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是赶上过节似的。李大家族聚在一起,吃喝了三天方才结束。我堂叔看不过去,对我说,得瑟啥呀,解放前,哪个能跟张家比,只是现在落了势而已。但我们张家也不弱,出了两个大学生、三个中专生、七个高中生。他们李家有吗?他们王家有吗?每说到这,他总会志高气昂,背着手又快活地溜达去了,他就是这样的人!虽说是一个村里的,三大姓并不和。自从李姓出了个县级人物后,王姓渐渐地疏远了李姓,反而跟张姓走得近了。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是王姓跟李姓走得近,三家有点像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有此制衡,村子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小吵小闹的有,但都被各家长辈从中调和处理掉了。再说了,三大姓中间还有几户联姻的,为了搞好和睦,都彼此克制自己。这几年社会在和谐发展,村风也和谐了许多。但这村风下面是不是暗波涌动,我想,待我时间呆长了,就知道了,现在不敢瞎说,以免影响村子形象哟!呵呵!

  2
  自改革开放至今,快三十年了。相对公社时期,村子变化得很大。至少没有那矮小的茅草土坯房了。家家都盖上了瓦房,有几户人家超前发展,已住上了楼房。电视机、洗衣机、冰箱也不再是稀罕物了。虽说没有普及到各家各户,但村民已知道它是何物了。在生活上,受到现代化影响较大。但在农业上,依旧是千年不变的犁辕耕作。一年四季,何时耕种?何时收割?仍是按着老黄历来。唯一不同的是用上了化肥、农药,用农家肥的越来越少了,没有人再种红花草了。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春暖花开之季,遍田的红花草,绿的叶,粉的花,密密的,甚是喜人。散发出的香气吸引了无数的蜜蜂蝴蝶来光顾。我们就去逮蜜蜂,拔出它屁股上的剌,然后就用舌头去舔它腿上的花蜜。但这样的美好时光不长,到开犁时,人们就把这些红花草翻入泥巴中,沤成有机肥了。再撒上家畜糟的粪泥,就不用使化肥了。那时用的都是农家肥,无污染。田边沟沟道道的水都是清的,里面还有鱼在游。每到春汛时,总能在田沟里或是水田里逮到很多鱼,多半是那肥满的鲫鱼。唉!现在不行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使用,使田土板结了,沟道也荒了,也看不到清澈的水流了,鱼影子都不见了。只因害虫的免疾力增强,农药量不增加大,连生命力极强的泥鳅黄鳝都很少见了。农村亦在受着污染的侵扰!

  日期:2011-10-21 8:42:00
  自改革开放至今,快三十年了。相对公社时期,村子变化得很大。至少没有那矮小的茅草土坯房了。家家都盖上了瓦房,有几户人家超前发展,已住上了楼房。电视机、洗衣机、冰箱也不再是稀罕物了。虽说没有普及到各家各户,但村民已知道它是何物了。在生活上,受到现代化影响较大。但在农业上,依旧是千年不变的犁辕耕作。一年四季,何时耕种?何时收割?仍是按着老黄历来。唯一不同的是用上了化肥、农药,用农家肥的越来越少了,没有人再种红花草了。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春暖花开之季,遍田的红花草,绿的叶,粉的花,密密的,甚是喜人。散发出的香气吸引了无数的蜜蜂蝴蝶来光顾。我们就去逮蜜蜂,拔出它屁股上的剌,然后就用舌头去舔它腿上的花蜜。但这样的美好时光不长,到开犁时,人们就把这些红花草翻入泥巴中,沤成有机肥了。再撒上家畜糟的粪泥,就不用使化肥了。那时用的都是农家肥,无污染。田边沟沟道道的水都是清的,里面还有鱼在游。每到春汛时,总能在田沟里或是水田里逮到很多鱼,多半是那肥满的鲫鱼。唉!现在不行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使用,使田土板结了,沟道也荒了,也看不到清澈的水流了,鱼影子都不见了。只因害虫的免疾力增强,农药量不增加大,连生命力极强的泥鳅黄鳝都很少见了。农村亦在受着污染的侵扰!

  与隔壁村相比,芦冲人口占有田地是比较多的,平均人均在一亩多田。但这一亩多田皆是傍田(坡上的水田)和冲田(平坦的水田)混搭的。因为冲田少傍田多,在分法上存在不均匀现象。好在那时还有机动田(随时准备再均分的田,一般要是家里有人牵出户口后,会将机动田交到村里。要是有人家添户口了,就将这田再分配给他们。)可随时更换,多少给吃了亏的人有个平衡心里的希望。后来国家出了农业政策,田地三十年不变。自后再也不分机动田了。占了便宜的人,自然欢喜,吃了亏的人家除了哀声叹气外,别无它法。由于傍田与冲田分布不均匀,高的高,低的低。如果采用机器来耕种,是十分的不便。窄窄的田埂,也只有人、牛走得方便。所以在耕种上,还一直保留着古代的方法。用水牛去翻田地,用镰刀收割稻子。一直沿袭至今,看样子,还要传承下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