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46节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27 13:26:04
  【更新】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 (上)
  李昪一共有五个儿子,李璟为长,但李昪最喜欢的却不是这位长子,他认为李璟文人气息太浓,为人过于仁厚(其实就是软弱),无论长相、气质都跟英明神武的自己有着很大差距,所以对次子李景迁和老四李景达更加钟爱,先后动过立老二和老四为皇储的想法,只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最终还是长子李璟继了位。
  李昪的眼光是相当准确的,他的长子李璟确实是一个善良仁厚的好人。

  出于对父亲意愿的尊重和对兄弟的笼络,李璟没有把曾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兄弟们全都铲草除根,以绝后患,反而是继位后在父亲灵柩前立誓起盟,把三弟李景遂、四弟李景达(二弟李景迁英年早逝)全都封了王,并且约定兄弟相继,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盟约誓言的说法,李璟如果死了,皇位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要传给自己的三弟李景遂,如果三弟干上几年皇帝又死了,那皇位又要传给自己的四弟,也就是老四李景达,看来“兄终弟及”、“金匮之盟”之类的政治把戏早已有之,并不是某王朝和某位皇帝的原创发明。
  虽然如此约定,虽然誓言很感动,但李璟的心里对两个弟弟们却不能绝对放心,毕竟人心隔肚皮,做人不能太过实在,还是保留一些的好,派李景达统帅援军,又派亲信陈觉监军,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矛盾的心态。
  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敌当前,不去考虑如何绝地反击,克敌制胜,还要费尽心机去限制统帅的权力,束缚将领的手脚,将帅如何能发挥能力?
  关于主帅和监军人选,时任南唐中书舍人的韩熙载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上书表示朝廷应该充分信任统帅李景达,派陈觉担任监军纯粹是多此一举,完全用不着。
  作为皇帝的李璟却不这么想,防御后周的外敌入侵固然重要,防范兄弟阋墙也是很重要的,至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放松其中任何一手,所以李璟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还是坚持任命了主帅,委派了监军。
  虽然李璟一生犯过很多错误,但事实证明,这将是李璟犯下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因为不光他任命的统帅李景达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那个监军陈觉更是错误到家的人选,此人除了是他自己的亲信以外,其他方面一无是处。
  陈觉在南唐朝廷上下的口碑很差,可谓声名狼藉,他唯一的特长就是“窃弄威福”,还曾经和其他四个同道中人一起被朝中大臣们赠送过一个响亮的外号“五鬼”,使用没有任何打仗经验的亲王统帅大军,没有任何真才实干的奸佞小人担任监军,这真可谓是一对匠心独具的黄金搭档,把重宝压在这样的组合身上,想不打败仗都难。
  李景达和陈觉率领的左路军是南唐反击的主力,他们的任务本来是北上渡江救援寿州城,但当大军从瓜洲渡过长江后,迎面就碰上了还在六合的赵匡胤所部两千骑兵。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刚刚完成了督战任务,部队还驻扎在六合地区,没来得及撤走或采取下一步行动,结果这支部队转瞬之间就变换了角色,两天前还只是监督前线作战的督战队,面对的是自己一方的战友和逃兵,现在形势急转,变成了迎战敌军的先头部队。
  这种突然的角色转换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赵匡胤的部队只有区区两千人,他即将面对的敌人却足足有三万人,要是按照人数计算比例的话,赵匡胤与李景达军的人数比是1:15,差距非常之悬殊。

  然而,古今中外历史上无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案例都告诉我们,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结局的并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交战双方将领的水平和士兵的素质,以“软弱无能主帅”+“奸佞擅权监军”这对搭档的水平,南唐军队想要打胜仗,恐怕只能指望后周军队主帅的水平比他们更差劲了。
  很不幸的是,他们遇见的并不是希望遇见的人,而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名将之一。
  日期:2014-06-28 18:26:00
  【更新】第二十一章 围城打援 (下)
  按照当时的形势而言,赵匡胤是有多项选择机会的,至少他可以选择撤回滁州或者悄悄转移,以这两千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南唐军队根本追不上他,何况赵匡胤在六合督战的任务已经完成,面对数量十多倍于自己的精锐敌军,即便是组织撤退(请注意不是逃跑或溃退)或转移来保存实力,相信柴荣也是可以理解的。
  碰巧的是,李景达的大军也很配合,他们留给了赵匡胤撤退或转移的机会和空间。
  可能是情报工作不到位,李景达过江之后,对距离自己不远的这支后周骑兵部队并不十分了解,连这支部队有多少人马也没摸清楚,出于稳妥起见,他吸取了前辈皇甫晖轻敌冒进的失败教训,没有立刻整军发起进攻,而是在距离六合二十里处停住了前进的脚步,传令诸军扎下营寨,设立栅栏,固守不进,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姿态,一直这样呆了好几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