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0-8 21:06:00
据当年的报纸报道:1992年8月22日,陕西周至县农民吴凤莲和儿子杜战盟到渭河边上打捞因山洪暴发而冲入河中的柴火时,从河中捞起一个不明物体。这个物体是圆的,黄黄的好像牛身上的皮。母子俩以为是块肉,扔在河边没拿。过了三四天,吴凤莲觉得那个肉团可以埋到地里当肥料,就回去拿,发现这个东西在三伏天里既没有烂掉也没有招蚊虫。搬回来洗净以后,把它放到一口大铁锅里,一个星期以后,这东西竟从20多公斤长到了35公斤。吴凤莲认为既然是活肉就应该能吃,割了大约二两煮煮吃了,粘糊糊的,没什么味道。
据吴凤莲回忆,在食用了类似“肉团”的不明物体后的几天时间里,都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而且,三伏天时,放置这个不明物体的屋子里一个蚊子和苍蝇也没有。
日期:2009-10-9 8:06:00
吴凤莲家发现宝物的消息没过几天就传遍了村,许多村民都来割肉。有个村民切下来100克重的一块,几天时间就长了一倍,割下肉的地方没过几天便又重新长好。有的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岁”,吃了它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也有人说发现它要遭灾祸。
日期:2009-10-9 18:39:00
1992年9月,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受命前往吴凤莲家进行科学调查。从表面上看,这个不明物体和动物的肉脂极其相似。通过对带回样品鉴定,发现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并且有呼吸作用,这说明它是活的。杨兴中的结论是,这种生物叫做原生质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
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属于“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太岁这种“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 。
将这种不明肉团称之为“太岁”的,始见于古籍《山海经》。《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具有“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的特点,也就是说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长。 它外表好像动物的皮,切开后发现里面却是像肥肉的粘质体。
据传“太岁”是长生不老的仙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确有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由于太岁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所以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听说东方有一种仙药,食用以后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亲自率将东行寻找仙药,他来到了山东省的琅琊镇,寻访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赐给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随即率五百童男童女东行,来到了山东蓬莱寻找仙药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到达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一带继续寻找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就是太岁——肉灵芝。
日期:2009-10-9 21:43:00
那时的我们正是青春年少热血沸腾,无事还要惹上三分事的年纪。正好学校放了假,左右无事,一时好奇心痒,就约了同样在厂里闲的发慌的两个伙伴------猴子和大涛,一同去南山边的周至县那户农民家里看热闹,最好能够摸摸太岁的脑瓜子沾点仙气。然后再去爬爬山,在山里搞个野餐,吃完休息够了再回家。
日期:2009-10-10 8:42:00
都是十八九岁的青皮小伙,说干就干。第二天大早我们背着军挎、水壶,带上馒头、咸菜、火腿肠,各骑一辆二六自行车出了家属区大门就向西骑去。
从我们这里到周至县需要先向西到普集镇,然后往南过渭河大桥才能奔上去往周至县城的大道,路途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也有四十里路。好在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在清晨的凉风送爽下,我们一路哼着歌聊着天,只骑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远远看到了周至县城里高耸的八云塔的影子。
八云塔高约四十余米共11层,形如笔立,姿态雄秀。它的建筑年代缺乏文献记载,但从形态与结构看,与西安市区内的小雁塔十分相似,估计是同一时期的唐代建筑。这座四面砖塔与众不同的是,据说不论历史上这里遭逢怎样的大旱,在塔壁底层每面上总是凝结着浓云似的两朵阴湿的水浸印痕,每朵约一米见方,远近引为奇观,也因而得名八云塔。
八云塔塔势孤高,涌出天空,二十余里外即可见其形影,不仅是周至县城的显著标志,而且成为风光如画的渭河南岸别具一格的景物。我现在猜想那座八云塔底下,肯定也和通州燃灯塔一样压着地下水脉。
往常从我们所在的关中平原腹地的工厂家属区向南望,巍峨的南山只在清晨和傍晚才显露出它藏青色的影子,而到了周至县这里,插入南天的大山已是触手可及。虽然还隔了十几里的路才能到山脚下,但是却已经可以看的清山脚下的丛丛绿树和座座房舍。
在周至县县城里,因为太岁这东西太过神奇,一经报纸报道已经走马灯似的来过无数记者、专家以及好奇心盛的平民百姓前来一探究竟,因此我们很容易就打听到了那户居民家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