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妖塔--妖兽出没的地下空间》
第34节

作者: alading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0-10 12:17:00

  在主人的热情引导下,我们在后院一口阴凉的大水缸中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太岁怪物。只见那家伙就象一个大发面团,在上半部分的中间生了一只眼窝状的洞眼,孤愣愣地朝天望着,太岁遍体都是灰褐色,体积足有小磨盘大小,几乎把粗大的水缸口沿塞挤的满满当当。
  用手一摸,太岁表面象肉皮一样具有弹性,还带着一股菌类特有的粘腻感觉。主人看到我们好奇,指着太岁身上几处白生生的刀口面介绍说,他还曾经把太岁给切下来煮着吃过几块,据说嚼起来象肉,但是味道寡淡
  我们三人围着太岁边看边侃,一口一个大叔的叫着,最后又凑钱让猴子跑出去买了两瓶西凤酒,终于说动主人同意,给切了鸡蛋大一小块太岁肉芝送给我们,乐得我们一个劲感谢不绝。
日期:2009-10-11 9:44:00

  把肉芝装在塑料袋里包好,告辞离了主人家,我们商量去爬哪座山?
  周至南面大山即是秦岭丛山山脉,处处景致风光无限。县城正南山里即是唐代名刹仙游寺,四面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源自秦岭深处的黑水河绕寺而过。
  当年大诗人白居易应试及第,奉为周至县尉,五月结识友人王质夫、陈鸿,三人志趣相投,于同年十二月相约游览终南山仙游寺,时值隆冬季节,四周群山银装素裹,仙游寺更显清幽。
  夜里无事,三人围坐炭火旁,谈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白居易情绪激越,夜不能寐,便披衣下炕,写下了情文并茂的《长恨歌》。在此期间,陈鸿也作了《长恨歌传》。这一歌一传,千古流芳,仙游寺也因此名声大噪,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我一边讲着过去的经历一边不觉把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念了出来,微微地听见走在前面的小珂幽幽叹息了一声。大家似乎一时都回味沉浸在优美诗句的缠绵绯恻中默然无声,通道中只听到各人杂踏的脚步声。
  少顷,老渔夫催问道:“水站,那块太岁的肉你们怎么处理的?”
  乖乖也问:“就是,你们是不是后来给吃了?”
  醉眼插嘴道:“别打岔,你们听他讲下去。”
  第二十六章 《道教祖庭》
日期:2009-10-11 13:28:00

  第二十六章 《道教祖庭》

  我又重新理理思路接着讲道:“秦岭终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千峰叠翠,景色幽美,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周至县往东南15公里秦岭终南山中,就是我国最古老的道教祖庭——老子说经台,距今已有3000余年,此处为道教的发祥地,也是道家著名的第一洞天福地,史称“仙都”。
  这里古木参天,群峰耸翠,尤其是大片茂密的竹林,为我国北方所罕见。相传周朝函谷关令、天文星象学家尹喜,喜爱这里的清山秀水,在此结草为楼,观看天象,故名楼观。后来老子入关,被尹喜迎至楼观。老子在这里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并于楼南高岗上筑台授经,因此得名楼观台。
  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与争,居众之所恶或几为道”来说明“道”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认为一切万物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因为《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也以其深邃的哲学理念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任守藏史,这是一个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文官,他一生博学多才,声名远播。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专门到洛阳向老子问道。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
  孔子听了佩服不已,深以为然。告辞老子,退出门后感叹再三:“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乎!”“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两处地方我们原先都已经来游玩过,三人一时决定不下去哪里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