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至尊大厨传奇--炉边镇守使》
第28节作者:
何三刀 日期:2015-04-15 20:15:09
(上接第三章 第3节《研发“救驾菜》)
原来,王景林从那童年的游戏,想起了启蒙读书的情形。由读书,自然想起了徐一夫先生。徐先生是个好老师。比如,他课余还带学生搞手工制作,搞野炊------对了,那乡下野炊的方式,很特别呀,在这皇宫是不是用得上呢?
想到这里,他在床上再也睡不下去了,索性爬起来去上了个茅厕,然后在院子里找了块大石头坐下来,冥想。
竹筒糯米饭,他至今还怀念那种香味,因为糯米和腊味里,都弥漫着竹子的清香,这种香味略带甘甜,完全是由竹筒渗透进去的。估计人即使像熊猫那样抱着竹子啃,也并不能得其竹香;这个必须要依靠高温的炙烤,才能尽透其味。
但仔细一想,他又觉得这个创意的漏洞太明显。一,病人脾胃虚弱,哪能吃糯米饭?吃了一餐,恐怕三天也不能再吃东西了。其二,用稀泥巴来包裹竹筒烧烤,卖相实在不雅。怎么改进呢?他想到了两点:首先是米,可以采用江南贡米、江西红米和广西黑米,分别浸泡,分别装筒,最后再添加四川腊肉和香肠。其次,他想到烤饭时就得预备另一节青竹筒,可将“三色竹筒烤饭”改装进去,这样就解决了问题。
饭和菜解决了,还有汤的问题。他历来对师傅传制的“白水豆腐汤”颇有信心,但陈主管还是给他划掉了,不知是因为宫里的豆腐类汤羹已太多,还是嫌这道汤菜的靡费巨大。膳谱上不列入,也就意味着永远没有机会展示,这当然让人难过。所以他还得操心要特制一道汤菜。想来想去,他觉得“泡菜黄辣丁”这道菜,营养和口感都很好,圣上曾试吃过两次,虽没说好,但也没说不好。没说不好,那就算他是默认了。王景林想,索性也用青竹筒来“煲”这道汤,但还是那道菜的主料、配料。
这段时间,因与古德接触,王景林学会了“煲汤”。过去在四川,流行的是“滚汤”,即大锅、急火烧汤。古德说,这种烧法就像喝洗锅水。在他们广府,一道汤往往要用沙煲“煲”足一夜,人们享受的是“老汤”,至于煲汤所用的料,可以弃之不用了,因为所有的营养和美味,已经尽入汤汁。因而广府人讨老婆,首先要看她的煲汤技巧。王景林觉得这种煲汤之法,值得借鉴。
方案设定之后,他轻松了下来,这才感到困了。偷偷摸摸地回到床位,一下子就睡了过去。
次日晨,他首先来找陈主管汇报他的创意思路。还有个白主管也在场。陈明举听完了,觉得这创意有意思,让世上最高身份的人,吃乡间田野的饭菜,这想法,也只有像王景林这样刚进宫的“乡下人”才敢想!于是他批了张条子,叫王景林去赶快准备。白主管倒也没说什么。
日期:2015-04-15 20:16:14
却说要研制一道菜,还真不容易。四川腊味,在干肉房。三色米,在米铺。黄辣丁鱼,在生鲜池。泡菜,没有正宗四川风味的,只能用山东泡菜来代替。而这竹子,却还长在院子的竹林里。王景林看看事情蛮多的,就回宿舍找人帮手。石生明今日要值厨烧菜,另二位正愁一整天的日子如何打发,赶快就跑来给他打下手。
三个人紧赶慢赶,到了午饭时分,才正式生火开始制作。经过董泉和古德的建议,为了不至于卖相太难看,两个竹筒索性改为用明火和暗火烘烤。当然,不能把竹筒烧坏,这就得用专人不停地转动。折腾了四个多小时,饭菜和鱼汤的香味四溢,这才算大功告成了。
王景林用预备的青竹筒,拿开水烫好消毒,再把饭菜和鱼汤翻倒进去,封好,然后象征性地再烘了一会,就通报传膳太监,新研发的“三色竹筒烤饭”和“青筒鱼”,已经制作完毕了。
太监们用瓷盘端着这两个竹筒,并端着银碗、银筷、银汤匙,兴冲冲地来劝光绪皇帝怎么也得进食;还说,这是新进的一个来自成都府的御厨,合三人之力,用了差不多一天时间,才研发出来的饭菜,很简单,又很不简单。
光绪用无力的眼神看了看太监们,当他看到青竹筒的时候,眼睛开始放光了。其实,他是对这玩意儿感到莫名其妙。
他问:“你们端的是什么?”太监们只得又重复了一遍。
光绪闻到了扑鼻而来的香味,他砸了砸嘴巴:“这个------这个,叫朕如何吃法?”
一个太监道:“我们给您盛到碗碟里。”
于是,一群人伺候着一个人,吃了一餐特别的晚餐。之所以说它特别,因为太监们都是穷苦出身,大概儿童时期都这样吃过“野味”。而皇帝虽然富贵,但显然,他的童年未曾享受过那样的自由和欢乐。
光绪吃下了大半竹筒饭菜,又吃了一条黄辣丁鱼,喝了一些汤,这下精气神就来了。他说:“这两道饭菜,独具匠心。朕虽在深宫,却恍如到了郊外,感受到了田园风光。这青竹筒饭菜的口感,确实沁人心脾,就像朕儿时随母去上香,所感受到的林木气息。”
值膳太监一听他扯到生母,怕他伤感,赶紧转移话题:“圣上龙体为重!您是个至善至孝之人,只要您龙体康泰,则我大清社稷幸甚,天下百姓幸甚!”
光绪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他说:“龙也罢,凤也罢,人也罢,莫非也就日求三餐,夜求三尺之地。话虽如此,朕明日也得上朝啦。”
奴才们一听,噗通通地跪了一地:“吾皇万岁万万岁!”
光绪说:“传,给那位御厨打赏二百两现银。”
虽然太监们并不是受赏对象,但按礼节他们还得齐齐下跪,唱喏道:“谢主隆恩!”
王景林入宫不久,却得到了太后和皇上的赏识,这事惊动了许多人,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慕名想与他结交者有之,无缘无故就看他不顺眼者,亦有之。而他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他只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一个合格的御厨。
后来有一天,当房间里只有石生明和王景林的时候,石生明吞吞吐吐地说,有些话想跟他讲讲,但又拿不准当说不当说。王景林当然鼓励他说。于是石生明道,一个人出名是好事,但你出了风头,说不定就抢了别人的风头;比如,你的菜成了例牌菜,那必然就有别人的菜下了榜。这样,有的人就可能会在暗地里算计你,给你使绊子。反而庸庸碌碌的厨师,偶尔才能操一次勺子,大家都对我们抱以同情,我们在夹缝里日子虽不算好过,但也不会像风口浪尖的人那么难过。总之,今后你得小心。
要说有在中国,只要有三个人,必会勾心斗角,这道理他懂。但他一直以为,这些只存在于官场上,或商场上。没想到御膳房也会有!按石生明的介绍,这御膳房的矛盾,也是多了去了。总理大臣只有一人,这个好办。问题是,疱长有二人,副疱长也有二人,各局主管也是二人。朝廷的本意,也许是怕出缺,所以都是双岗制。坏就坏在这个“双岗制”,与其说大家的精力多在“做事”,不如说许多人都是在忙着“搞事”。
王景林听得迷迷糊糊,不懂石生明到底在说什么。他只好直说:“我打开天窗给你说亮话吧!你是刘公公、梁副疱长和邓主管招进来的人,你走红了,这些人当然高兴。陈明举与他们本来就是一条线的。但还有个迟少敏、白佳明和崔德元,他们是另一条线。你走红了,对他们未必有好处,所以我要预先提醒你,以防他们算计你。”
王景林这下完全听明白了,迟少敏副疱长和招募处的崔德元他就不熟,但荤局的白佳明主管经常在办公室能见到,每次也还客客气气的,没想到他与陈明举不对付呀!
想来想去,王景林只好这样表态:“我就是个读书人,本来读书是为了求官。如今到御膳房来当了个‘炉边镇守使’,一心只想调遣好锅碗瓢勺,指挥好鸡鸭鱼肉。多的事情我不想,无聊的人事纷争与我无关。”
(第三章 第3节《研发“救驾菜”》完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