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前传——你所不知道的虢国史》
第5节作者:
大意觉迷 这里再说两句题外话,后世将“共和”理解为贵族联合执政,作为英文“republic”的汉译,这主要是受到《史记》的影响。《史记》认为“共和行政”是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后裔(召公虎)联合执政。这大概是汉朝人以为西周一直是由周、召两家把持朝政吧?但现在我们知道“共和”实际上是人名,由他来代理周天子的职权,西周王朝的政体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变化,如果了解了这些,是不是觉得有种莫名的喜感?先秦时期很多词汇都被作为西方社会历史的名词的汉译,类似的还有“封建”(feudal)、“公”(duke)、“侯”(marquis)、“伯”(earl)“子”(viscount)、“男”(baron)。最初不过是翻译家们的异想天开,实际上两边词汇的内涵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是研究社会发展史的话,就不可削足适履肆意比附了。
那么虢公长父到哪里去了呢?过去的史书中都没有任何明确的记载。但是三门峡虢国墓葬的发现,使得我们可以分析出虢公长父后来的事情。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一次是在1956-1957年,第二次是在1990年。其中第二次发掘清理了两座国君级别的大墓,分别为M2009号虢仲大墓和M2001号虢季大墓。其中虢仲墓的发掘报告将在《三门峡虢国墓》第二卷中予以详细介绍。从目前公布的信息可知,虢仲墓的时代大致是在周厉王到周宣王之间,乃是九鼎大墓,出土文物3600多件,其中还有不少商代的玉器,极尽奢华,同期的曲沃晋侯墓与之相比黯然失色。
在这位虢仲去世的时候,朝中还有大臣随份子送上了随葬品。专人负责把这些大臣的名字用毛笔蘸墨写到玉片遣册上,随墓主一同下葬。遣册中提到了一位叫“南仲”的大臣。“南”就是南宫氏的简称,前面我们提到,在康王、昭王时期,南宫氏家族曾经统领过周六师打过几个大胜仗,但随着昭王淹死在汉水,南宫氏的地位有所下降。直到宣王即位之后,南宫仲邦父被任命为卿士,南宫氏家族的地位才回光返照。遣册上的“南仲”就是南宫仲邦父的简称。那么虢仲墓的墓主,则无疑是虢公长父。
由此看来虢公长父在国人暴动之后也离开了西虢,他走得很从容,甚至还带领了自己的军队、百工以及自家积累的大量财富。虢国的车马武器装备在当时属于非常优秀的,他既然选择离开西虢,而不是出面镇压国人,已经算是最好的政治选择,自然没人能够阻拦。他既没有跟随在厉王左右,也没有投奔东虢,而是奔向了距离霍国南边200公里(大概是两天的路程)的姬姓焦国,在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落脚,并修建城邑,并且终老于此,这时宣王也已经继位。可以说虢公长父这次在避居上阳,为后来的西虢东迁打下了基础,上阳一带就成为后来的北虢。
日期:2012-08-25 20:38:57
(接上文)
宣王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并不认为父亲犯过什么过错,因此他给父亲的谥号定为“剌”。“剌”字通“烈”,对父亲的伟大表示赞美。后世为了对周剌王表示贬斥,故意用了一个谐音字“厉”来替代“剌”。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厉王这个谥号。
经历了一系列的混乱,周宣王不得不亲近姜姓诸侯,与申侯结盟,并与之定下儿女之亲。由宣王的太子宫湦娶申侯之女为妻。并且在河南南阳地区开辟出一片新地,申国将在那里设立分国,称为“南申”。原本的申国便称为“西申”。
由于虢公长父逃离西虢,避居上阳,西虢的继承系统发生了点变化。既然周天子可以找共伯和来代理摄政,那么西虢自然也可以有代理摄政,而虢季氏是最佳备选。虢季氏家族很可能就是西周时期虢季易父的后代,可以简称“季氏”,类似于后世鲁国三桓的季孙氏,其后裔多以“虢季子”或“虢季”为尊称,师丞之后的世系不明,但是到了西周晚期宗周附近出土一批铭文为“虢季子组”或“虢季氏子组”的器物,他可能就是虢公长父避居上阳之后,留在西虢境内的代理虢公。
虢季子组在位时间不长,大概十多年,他死后谥号为虢宣公。在他去世的前后,虢公长父也死在了上阳,并且举办了高规格的奢华葬礼,卿士南仲还专门送去随葬品,可见周宣王对虢公长父同样不排斥。当然,虢季氏代理西虢公的问题,宣王并没有干预,于是虢宣公之子虢季子白接替父亲继续代理西虢国君的位置,并且迅速成为周宣王时期的栋梁之臣。
日期:2012-08-26 20:37:43
(接上文)
宣王由于亲历了国人暴动,对父亲的软弱退让感到无法理解,于是将加强王权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宣王开始了他的中兴历程,他除了重用自己的庇护者召穆公虎,还有南宫仲邦父、方叔、兮尹吉父甲、向皇父、毛公音、虢季子白等一群保守的大臣,继承周厉王的战略,继续在各地进行东征西讨。
虢季子白在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的时候帅军在洛水之阳小胜玁狁,斩首五百,俘虏五十。归来后受到宣王的嘉奖。因此做了一个巨大的铜盘来记录这次胜利。这就是与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晚清四大国宝”的虢季子白盘。大盂鼎就是康王时期南宫盂所铸,散氏盘前面已经提到,毛公鼎是宣王时期的毛公音所铸。
大约两千六百七十年之后,也就是大清道光咸丰年间,虢季子白盘在陕西眉县礼村田沟岸中被当地农民发现,先是被宝鸡县虢川巡检司的刘燕庭获得,将其作为牲畜饮水槽。宝鸡县椽、郿县令徐燮均发现后将其收入囊中,并带回老家常州。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常州后,盘为陈坤书所有,陈坤书后被封为护王,在常州设立护王府,将铜盘作为廊下的马槽使用。同治三年(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攻克常州,进驻护王府,一天夜晚,刘铭传听到院子里发出叮铛的金属撞击之声,于是循声找去,原来是廊下吃草的战马所衔的镳与马槽碰撞发出声响,当他拿着灯仔细观瞧才发现,居然是青铜器!于是命人小心擦拭并熏香洗刷干净,运回自己的老家安徽合肥肥西县刘老圩。不久刘铭传解甲归田,在刘宅钢叉楼(位于正厅北面)后建“盘亭”一座珍藏此盘。并亲笔写下“盘称国宝、亭护家珍”的对联。同治十二年(1873年),刘铭传编印《盘亭小录》告知后人此盘的来龙去脉。其时虢季子白盘已是远近闻名,一纸拓片售价高达5两银子。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据说也希望观瞻,但未能如愿。抗战前后,刘铭传的曾孙将院子深挖三米多掩埋,并在上面种上树加以掩饰。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桂系军阀李品仙,乃至后来占领合肥的日军都想夺取此盘,均被刘家搪塞应对过去。1950年1月,刘肃曾才将虢季子白盘从地里挖出捐给国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晚清四大国宝”另外三器,大盂鼎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而毛公鼎、散氏盘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而被转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日期:2012-08-27 16:08:45
(接上文)
让历史再度回到宣王时期。宣王没有吸取厉王的教训,而是将厉王生前的政策继续强力推行下去,并且不顾宗法制的规矩,强行介入鲁国国君的废立,令很多东方诸侯感到不满。
而更让保守的大臣们无法接受的是,周宣王对于农事的礼仪完全不感兴趣。原本按照周武王时期定下的规矩,周天子需要在孟春正月,春耕之前,率领诸侯亲自使用耒耜松土,并前往社稷祭祀上帝。由于天子的权威至高,所以简单的松土,象征着开垦千亩之田,表示对神灵的敬重,农事的重视。这一的礼仪被称作“籍千亩田”。但宣王完全不理解这些礼仪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他可能是觉得日常征战如此劳苦,为什么要做这种无意义的象征仪式?便拒绝履行籍千亩田的仪式。于是虢季子白便出面对天子耐心解释,但宣王已经下定决心,到底还是废止了籍千亩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