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12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诸葛亮以法治国,赏罚严明,知人善任,开创了蜀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政治局面,成为历史上一座巍巍丰碑。然而诸葛亮不能仅限于把国家治理好,还有更大的使命等着他去完成。

  日期:2013-09-16 09:43:32
  二十、南征平叛
  刘备病逝以后,举国震动,几个地方豪强乘机发动了叛乱。先是汉嘉太守黄元因畏惧诸葛亮举郡反叛,被杨洪迅速平定。而后高定在越巂(音suǐ)为乱,杀郡将焦璜;雍闿在建宁为乱,杀太守正昂;牂牁(zāng kē)太守朱褒也响应雍闿,投降了东吴。诸葛亮因为刘备新丧,没有派兵征讨,对南中采取暂时安抚的策略。两年间,他先派邓芝出使东吴,重修盟好,然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与民生息。

  事实证明,对于豪强恶霸仅靠安抚是不成的,必须以暴制暴。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再也不能容忍这些叛乱分子猖獗恣肆,亲率大军南征。长史王连认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诸葛亮考虑诸将之才平叛不难,难的是永绝后患,最终还是决定亲自出征。
  这个时候有突出表现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马谡。据《襄阳记》载,诸葛亮出兵南中,马谡送出几十里。诸葛亮问他可有什么良策,他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实话实说,这番话有一定水平。首先他看出了诸葛亮南征是为北伐无后顾之忧,其次他提出的“攻心为上”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马谡有这样的见识,也难怪诸葛亮看重他。只可惜,他有的只是“见识”,却不能“实践”,从而坏了诸葛亮的大事。那是后话,暂且不提。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这一次他就是要亲自推行这项政策,彻底解决南中的问题。古语道“仁者之兵,有征无战”,诸葛亮南征就是此说的最佳注脚。叛军在诸葛亮的招诱之下,土崩瓦解,竞相投诚。雍闿被高定部将所杀,高定与朱褒相继被灭。诸葛亮拜吕凯为云南太守,王伉为永昌太守,马忠为牂牁太守。然后率师凯旋。庲(音lái)将都督李恢协同征伐,功劳最大,拜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诸葛亮班师之后,南夷又叛,杀云南太守吕凯。李恢率师征讨,锄其恶类,把他们的首领迁到成都居住。越巂地区一直被蛮夷占据,前任太守都不敢到郡上任,直到张嶷为越巂太守,与马忠协同征讨,诱以恩信,夷人才渐渐降服。

  以上是《三国志》所述历史,七擒孟获的故事并无记载。孟获的故事出自东晋习凿齿编撰的《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照理,诸葛亮想南抚夷越,以夷治夷最是上上之策,习凿齿所说都在情理之中。只是七擒七纵之说太过离奇,而《三国志》没有半点记载又着实让人奇怪,于是这件事成了千古疑案。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孟获可能有,俘获释放也有可能,七擒七纵不太可能。
  诸葛亮平南中地图(0108)
  日期:2013-09-16 20:44:26
  二十一、策反孟达
  诸葛亮平定了南中之后,一面继续发展经济,积草屯粮,一面治戎讲武,训练军队。又经过两年的准备,兵粮已经足备,条件已经成熟,诸葛亮乃上《出师表》,誓师北伐。
  出师表(图0109)
  这次北伐,除了兵粮之外,诸葛亮还做了一手重要的准备,那就是策反了孟达。诸葛亮其实一直没忘记孟达,建兴三年他特地派魏国降人李鸿到新城去打探,结果李鸿就给他带回了好消息:“间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当时诸葛亮正在南征回返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对蒋琬、费诗说:“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蒋琬明白诸葛亮想干什么,可费诗那个书呆子却说:“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诸葛亮自然不理会他。第二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时机不错,就给孟达写了第一封信:“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孟达见信很是感动,便回信与诸葛亮交通。诸葛亮知道李严与孟达私交很好,便让李严策反他。李严给孟达写信说:“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与此同时,诸葛亮也给孟达写信评价李严:“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就这样,在两个人的轮番劝说下,孟达终于决定反正了。

  成功策反了孟达,诸葛亮激动不已,然而他还是有点担心,他担心宛城的司马懿。他唯恐孟达行事不密,被司马懿察觉,写信叮嘱孟达务必小心提防。孟达回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这更加重了诸葛亮的担心,等他再去信提醒,一切都为时已晚,司马懿的大军倍道兼行,仅用八日就到了上庸城下。围城之后,司马懿一通猛攻,只用了十六天,就攻下了城池,斩杀孟达,传首京师。
  孟达像(图0110)
  诸葛亮听说,只剩了黯然神伤。《费诗传》称诸葛亮“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相救助也”,笔者感觉那不可能。如果能救助,诸葛亮肯定会救助的,因为那毕竟是一份不小的力量。《晋书?宣帝纪》说:“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司马懿)分诸将距之。”私下里感觉,这更接近史实。诸葛亮不是没派兵救,他救了,但被司马懿挡住了。
  策反孟达这件事,绝不是偶然的。这反映了诸葛亮对孟达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首先诸葛亮知道孟达是那种可以策反之人,而孟达又处在可策反之地,对孟达有知遇之恩的曹丕又恰巧去世,策反孟达就变得更加容易。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惜,诸葛亮遇到了司马懿这个对手。这个人仅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就把诸葛亮占得的先机化为了无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