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18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庞统与东吴诸子的谈话中,我们隐隐可以读出一种豪气,他似乎预见到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
  诸葛亮辅佐刘备在荆州已经站稳了脚跟,“卧龙”已经“龙跃于渊”,“凤雏”“翱翔九天”的日子还会远吗?
  日期:2013-09-22 11:45:04
  有一件事很奇怪,查遍所有史料,竟没发现一点关于孙权接见庞统的记载。试想“南州士人之冠冕”来到吴中,礼贤下士的孙权怎能不见识一下呢?由此推想,《三国演义》的描写不无道理。因为庞统表现得狂傲不羁,致使孙权很厌恶,于是这次会面不欢而散。
  究竟是孙权弃用了庞统呢,还是庞统不愿为孙权所用?我倾向于后者。其实,严格来讲,孙权对庞统不能说弃用,因为当时南郡属于孙权,庞统自然也算东吴的成员,他只是没有重用他罢了。
  于是庞统回到了江陵。后来刘备与孙权重新划界,他自然转为刘备帐下一员。

  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是庞统的选择。庞统为什么不选曹操、不选孙权而偏偏选择刘备呢?笔者以为原因大概有两方面:第一、刘备更有发展空间,辅佐刘备更能有所作为;第二,到刘备那儿肯定能得到重用,因为有诸葛亮。
  事实并不如庞统所料,刘备没有重用他,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耒阳县令。
  为什么呢?估计所有读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庞统容貌丑陋,刘备看着不舒服。这种说法显然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庞统相貌如何,正史并无明确记载。既无记载,说明他并非奇丑之人。即使生的真有些丑陋,以刘备之胸怀气量,也不可能以貌取人。因此“相貌丑陋说”,根本是无稽之谈。
  不是因为相貌,该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性格,或者说个性。确切点讲,是因为庞统太有个性。庞统有什么个性?概括点讲,有点狂、有点直、还有点桀骜不驯。这些都不是“领导”乐于接受的,刘备也不乐于接受,于是双方就有了一次不太愉快的会面,之后,庞统就被发往了耒阳县。这中间有庞统的问题,也有刘备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刘备的问题。

  刘备变了!他不再是那个“礼贤下士”的刘备了,也不再是那个“求贤若渴”的刘备了。想当年他在平原时,“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于是“众多归焉”。两年前在新野,他“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才有了今天的业绩。可是现在,他不过才得到荆州四郡,就变了样了。他不再谦恭处下,他开始习惯于居高临下。当然,刘备的居高临下并不是盛气凌人那种,这种居高临下他自己甚至都感觉不出来。他感觉不出来,但是庞统的感受却很强烈。于是他自然表现出其桀骜不驯的一面。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点——庞统是个大才。

  面对刘备的不待见,他平静地接受了耒阳县令的任命。任命是接受了,可干活不干活还是庞统说了算。到任之后,庞统用“罢工”(在县不治)的方式表示自己内心的不满。
  庞统的经验告诉我们,对领导不满千万不要当面表现,而要用消极怠工的方式让他觉悟。很遗憾,刘备听说庞统“罢工”并没觉悟。他不仅没觉悟,反而变本加厉,把庞统就地免职(免官)。
  就在这时,刘备收到来自东吴鲁肃的一封信,信上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希望每个人都好。他这封信,一为庞统好,二为刘备好,三为大家好。他一向笃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看了鲁肃的信,刘备有点震惊:此事影响大大的不好!
  庞统不是“百里之才”刘备能不清楚吗?他其实是在和庞统赌气,就因为庞统的桀骜不驯。现在可倒好,这事搞的连东吴的鲁肃都知道了,一向重名声的刘备心里不能不掂量掂量。正巧,诸葛亮也从临烝赶到了公安。他也是为庞统的事儿来的。你想,这事连鲁肃都知道了,诸葛亮能不知道?诸葛亮只说了一句话,刘备就改变了主意。他说:“庞士元大才,十倍于亮,得此人相辅,主公取西川必矣。”于是刘备重新召见庞统,这一次是高接远迎,极尽尊崇。

  看起来刘备似乎是幡然悔悟,其实他是借坡下驴。为了他未竟的事业,他不能不暂时向庞统低下他“高贵”的头。本来他想让庞统低头的,可惜庞统注定不会如他所愿。
  这让我想起战国时期魏文侯之子魏子击与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的那段著名对话:子击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鵕然,柰何其同之哉!”
  人之骄傲必有资本。富贵未尝不是傲人的资本,但一定要看清对象。面对那些生就一副奴颜媚骨的人,你不居高临下他们反而不习惯,可面对那些灵魂高贵的人,如果你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恐怕就会自取其辱了。

  贫贱者傲人也需有资本。他们要么因为人格高尚,要么因为才华横溢,要么因为才智超群。人格高尚者傲立世俗,才华横溢者傲视权贵,才智超群者傲视王侯。
  等刘备与庞统倾心长谈之后,他才彻底醒悟自己的错误,“凤雏”果然不同凡响!《庞统传》曰:“先主见与善谭(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与刘备谈了些什么呢?
  日期:2013-09-22 15:48:34
  庞统与刘备谈了些什么呢?当然是取益州的事儿。《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说实话,庞统这段话并没表现出多高的水平。取益州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就定下的事儿。然而刘备这番话水平很高。“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刘备之所以能在夹缝之中生存下来,并且由弱到强,俨然有了鼎足三分的势头,靠的就是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从来不假。如果不是关羽失了荆州,“三分”将不是刘备事业的终点。
  现在刘备不是不想取益州,他需要一个出兵的理由。刘备毕竟不是孙策,他做事要讲信义更要讲道理。无故加兵于同宗兄弟,将“失信义于天下”,在刘备看来,那是因小失大。刘备这种说法固然有虚伪的成分,但道理确实如此。庞统的贡献是给了刘备一个出兵的理由:“兼弱攻昧,五伯之事”。春秋五霸都这样做,我们怎么就不可以呢?更重要的是,庞统还提供了处理善后的具体做法:“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夺取益州之后,善待刘璋,让他尽享荣华富贵,也不失为仁义之举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