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17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善于夸奖别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庞统为南郡功曹,帮郡守打理政务,日子过的倒也平静充实。然而他的生活不会永远这么平静,天下方乱,荆州又属兵家“争地”,岂能永远太平?庞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对荆州的未来,自己的未来不能不有所规划。然而他规划也白规划,因为他现在是“官身不由己”。既为南郡功曹,就该为太守尽职尽责,什么“择主而事”,什么“运筹帷幄”,都与他没有了关系。

  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做隐士?保持一个自由之身才是根本。
  不过做官有做官的好处,做官可以衣食无忧、坐享富贵。很多人处心积虑做官,追求的就是这个。庞统做官为了什么咱不知道,但他既然做了官,就不再是自由之身,命运也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换句话说,他只能听天由命了。曹操来了,曹仁就成了他的上司。曹仁被打跑了,周瑜又成了他的上司。周瑜死了,他又等来了鲁肃。鲁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庞统就成了刘备的手下。
  如果您认为这都是天命就又错了,这其实也是庞统自己的选择。
  日期:2013-09-21 21:21:46

  像庞统这样的经历在三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居然在曹、孙、刘三个阵营转了一圈。这个经历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
  首先他可以选择曹操。放眼天下,曹操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他势力大实力强无人能比,他有爱才之心有用才之明天下归心。远的不说,就说荆州,连刘表手下那些人都想投靠曹操,而客居荆州的杜袭、繁钦、赵俨等一干智士在建安年间就投到曹操身边。曹操定荆州,长沙桓阶、零陵刘巴以及客居此地的裴潜等人,都应召而往。这些人并非都为了功名利禄。庞统如果想辅佐曹操,让刘巴等人代为举荐也可,自己主动有所表现也行。事实上庞统没有,他选择了默默无闻,也就是说他只默默做好功曹的分内事情,对于曹氏集团的其他事情他决不发表意见。这叫什么?这叫庞统在曹营——一言不发。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想投身到曹操阵营。果然,庞统没有引起曹操的注意,后来庞统的上司就又变成周瑜。

  这时候,他可以选择孙权。赤壁之战以来,江东的事业可算如日中天,得到南郡更有了长驱西川兼并巴蜀之势,辅佐孙权,也算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庞统依旧表现得默默无闻。曹操不知道庞统是何许人也,周瑜不可能不知道。可不知为什么,庞统在周瑜那里没留下任何言论,周瑜似乎也没有向孙权推举这个大才。
  庞统在周瑜身边的事情只有《江表传》里一点记载:“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对于周瑜想扣留刘备的企图庞统只是知道而已,周瑜并没和他商量,庞统也未发表任何意见。由此可见,庞统对周瑜只是唯唯诺诺,没提过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这也就难怪周瑜不向孙权举荐了。
  庞统有所表现,是在周瑜去世之后。

  周瑜病逝巴丘(巴陵),庞统等人送丧至吴。东吴士人多闻其名,纷纷与之结交,其中最有名的是陆绩、顾劭、全琮等,当然还有鲁肃。
  丧事完毕之后,庞统要西还江陵,吴中士人并会昌门,为庞统送行。宴会之间,庞统评价陆绩、顾劭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有人问:“如(你)所目,陆子为胜乎?”庞统曰:“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之后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这不像庞统的风格。他不是一向喜欢褒扬别人的吗?他不是“每所称述,多过其才”吗?现在他对东吴三子,哪里是褒扬,简直就是贬损嘛。看看吧,一匹“驽马”,一头“驽牛”,还有一个“智力不多”,即使我们读者恐怕都难以接受,何况自诩精英的吴中三子呢?然而这三个人接受了。他们没有生气恼怒,他们心悦诚服。他们没有不欢而散,他们依依不舍。临别之际,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确实,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但在生活中我们却不能只挑好听的说。对有些人需要夸奖,对有些人需要赞扬,对有些人需要鼓励,对有些人需要激励,有些人需要我们善意提醒,有些人需要我们坦诚相待,对象不同,说法不同,这都是智慧。庞统在南郡品评人物,是从做好工作出发,因此多有褒扬,以激励那些官吏多行善事。来到东吴,与他相交的都是朋友,就没必要虚夸了。
  对于陆绩、顾劭、全琮三人,庞统基本属于客观评价,虽不无调侃之意,但并无贬损之心,三子心悦诚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听了这样的评价,有些人或许会感觉不舒服。凭什么你是“凤雏”,我们就是“驽马”、“驽牛”啊?这种心理说白了叫做不服气。不服气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心理。有时候它能催人向上,有时候它让人干生闷气。
  不服气的心理究其实质就是不肯承认不如别人。这本不是坏事,做人就不能自轻自贱,就该力争上游,想超越别人是非常正常而且正当的想法。最怕的是死不服气,不是和别人较劲,而是跟自己较劲。《伊索寓言》里“青蛙和水牛”的故事讽刺的就是这种人。那只愚蠢的青蛙非要和水牛比谁的肚子大,即使你把肚皮鼓破了,又能如何呢?
  面对庞统这个“高人”,陆绩、顾劭等人就没“不服气”,相反他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他们就成了朋友。这就是不服气的反面,这叫敬佩。真心敬佩高于自己的人才能不断进步。不服气的另一种说法叫做嫉妒,嫉妒他人除了生一肚子闷气不会有任何别的收获。
  看了庞统论东吴三子,读者朋友大概会想起当年诸葛亮论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二者的情形大致差不多,都是朋友间的交流,都是知己间的评价。朋友之间不会产生不服气,知己之间不会产生嫉妒。如果互不服气,不可能成为朋友;如果互相嫉妒,那算什么知己?
  既然庞统说陆绩、顾劭是“驽马”、“驽牛”,一定有他的道理;既然陆绩、顾劭欣然接受,那就说明庞统确有过人之处。庞统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这一点顾劭倒是与他有过一次交流。
  张勃《吴录》曰:“劭就统宿,语,因问:‘卿名知人,吾与卿孰愈?’统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劭安其言而亲之。”“论帝王之秘策”,就是帮帝王打天下的策略;“揽倚伏之要最”,就是用兵打仗的才能。由此看来,庞统和诸葛亮一样,也是经天纬地的大才。难怪庞德公以“卧龙”“凤雏”称赞他们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