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16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9-20 14:30:35
  二十八、千年咏叹
  蜀汉建兴十二年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蒋琬、费祎等人遵从他的遗命把他葬在了定军山。因山为坟,墓冢只容下一具棺木,没有陪葬任何器物。一代贤相,就这样清清白白地长眠在定军山上。
  早年,诸葛亮曾向后主自表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当他去世的时候,果然如此。李严之流如果了解这些,能不愧死!事实上,李严听说诸葛亮逝世,确实发病而死,只是不知是不是羞愧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他的生命诠释了这两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也因此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景仰。
  世间可还有这样如此勤政为民的丞相吗?世间可还有如此清廉自守的丞相吗?世间可还有如此才兼文武的丞相吗?世间可还有“勤攻己阙”的丞相吗?世间可还有如此矢志不移的丞相吗?没有了,诸葛亮之后,世间再无诸葛亮!
  这样的贤相,百姓不能不怀念他。蜀国百姓在哀悼之余,纷纷要求给诸葛亮建祠立庙,以便致祭。刘禅囿于礼制,坚决不许,于是百姓只得“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数年以后,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景耀六年,刘禅只好顺从民意,在沔阳县诸葛亮墓附近为之立庙。陈寿记曰:“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武侯祠( 图0122)
  诸葛亮不仅得到了属下的崇敬和百姓的爱戴,他也得到了来自他对手的尊敬和赞誉。司马懿叹其为“天下奇才”。三十年后,魏征西将军钟会伐蜀至汉中,“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庙所左右刍牧樵采”。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很推崇诸葛亮。他曾向担任过蜀汉尚书令的樊建询问诸葛亮如何治国,樊建朗声回答:“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不禁失声赞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司马炎不知道,他的政权从他即位之日起就已开始腐烂,朝堂之上既无“诸葛亮”,更不可能得到“诸葛亮”那样的人辅佐了。樊建之说,其实也是讽刺西晋的政治,较之当年蜀汉,简直是天上地下。不仅西晋,后世还有哪段历史时期能与诸葛亮治蜀相比呢?即使妇孺皆知的贞观之治恐怕也逊色三分吧?

  诸葛亮创造的是一个神话。千百年来,后世志士仁人提及诸葛亮无不极尽赞美,诚心景仰。唐代大诗人杜甫多次写下赞美诸葛亮的诗篇。“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早已深入人心。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多次手书诸葛亮的《出师表》以激励自己。陆游更是给予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最高赞誉,其崇敬之情无以复加。南宋陈亮称赞诸葛亮的政治说:“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评价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最全面的,还是陈寿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诸葛亮所做的,是百姓永远的期望,也该是后世政治家永恒的追求。

  日期:2013-09-21 06:58:58

  南士冠冕庞士元
  在荆襄地区,还有一个人与诸葛亮齐名,这就是襄阳的庞统。世人称诸葛亮为“伏龙”,称庞统为“凤雏”,比喻二人都是超世大才,绝非等闲可比。还有一个传说,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事实上,刘备两个都得到了,也没能平定天下。这并不是两人才能不够,而是时势使然。刘备穷途末路之际,才得诸葛亮,能三分天下,已经是奇迹了。而庞统,跟随刘备不过四年时间,就中箭身亡,其雄才大略还没来得及施展。即使只有四年,庞统仍表现出其经纬天下的谋略,为刘备集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庞统像(图0201)
  庞统小时候并没表现出过人的聪明,相反,在族人看来,这孩子还有点笨。他属于木讷迟钝型的,说好听点叫憨厚,难听点就是愚钝。没想到这个在生活中反应迟钝的孩子在学业上却毫不迟钝,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一点就透,这让他的叔叔兼老师庞德公又惊又喜。等长到二十岁,庞统学有所成,庞德公便让他去拜望水镜先生司马徽。庞统见到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庞统便在树下帮忙,顺便谈论些事情。结果一谈不得了,俩人从树上谈到树下,从外面谈到家里,从白天谈到傍晚,又从傍晚谈到夜深,依然意犹未尽。经过这次交流,司马徽对庞统的才华大为叹服,称他为“南州士人之冠冕”。“士元”这个字,就是由此而来。司马徽素有知人之明,从此庞统声名日显。

  有朋友或许会问,庞统为“南州士人之冠冕”,那诸葛亮算第几?首先,诸葛亮不属于南州士人,他祖籍泰安琅琊。另外,诸葛亮比庞统小两岁,司马徽评价庞统的时候,司马徽大概还没见过只有十八岁的诸葛亮。司马徽没见过诸葛亮,庞德公却很了解他,他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庞统为“凤雏”。虽说是齐名,但在庞德公的心里,还是诸葛亮稍胜一筹。庞德公的评价可以这么理解,在他眼里,诸葛亮的才学无人能及,只有庞统或许能与他相比。

  有了司马徽“士元”的评价,又有了“凤雏”的雅号,庞统很快声名鹊起,后来被郡中任命为功曹。史料称庞统“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意思是说他喜欢品评人物,尤其喜欢培养、奖掖后进。在郡上,他品评人物总是褒扬为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有人对此很不理解,便问他缘故。他说:“当今天下大乱,,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好一个“拔十失五,犹得其半”!后世教育工作者当以此为鉴。教育学生还是尽可能夸一夸,夸奖他们一下不会损失什么,但学生说不准就会大受鼓舞,自励成才,奋发有为。
  “天下方乱,雅道陵迟”,“为善者少,为恶者多”,官吏尤其如此。庞统也许只能通过给人“戴高帽”的方式劝励他们“兴风俗,长道业”。想想也是,你总说某人“爱民如子”,他害民的行为肯定收敛;你总夸某人“睿智明决”,那么他就会自觉避免做些愚蠢的事儿。人们都喜欢听好话,即使坏人也是如此。总夸坏人好,坏人也会做些好事。比如董卓,他独霸朝堂之后,任用了很多贤士做官,那都是周毖、伍琼等人的“美言”所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