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23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法正成为刘备集团的重要成员之后,身居高位,但早年所受的侮辱却难以忘记,因此在他人生最为得志的时候,其睚眦必报的个性也就自然暴露无遗了。据史料记载,法正担任蜀郡太守之后,“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法正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人还专为此事找到了当时诸葛亮,要去诸葛亮出面约束法正这种目无法纪的行径。诸葛亮的表态非常耐人寻味,他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诸葛亮的意思是说,法正功劳太大了,这个时候就算去向刘备投诉,刘备也会对法正进行袒护、不加追究的。因此,即使诸葛亮对于法正的行径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过问。

  史料中记载的法正与诸葛亮之间的来往并不多,仅仅是在制订益州的法律制度——《蜀科》的时候,两人都作为五人小组的一员共同完成了这部法律制度的制订工作。不过在这个过程之中,双方却由于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势力认为:以前高祖刘邦治国,与民约法三章,以宽松法纪治理国家。如今诸葛亮刑法峻急,不利于益州地区的稳定。而诸葛亮则坚持认为:刘璋集团恰恰就是因为法纪松弛,没有形成良好的政治环境,没有严明的刑罚制度,才导致出现政权基础不稳,造成社会混乱,最终造成了益州的易主。诸葛亮坚决主张以严明的法纪抑制益州豪族,最终没有采纳法正的建议。
  法正与诸葛亮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陈寿在《三国志?法正传》中这样写到:“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所谓的“好尚”,是品行、志趣,实际上就是暗指两人之间品行的差异,诸葛亮一向注重道德节操,而法正则以无德而饱受非议;“公义”则为国家利益。从这段话记载中可以体现出陈寿对于法正与诸葛亮关系的看法:两人其实是没有什么私交可言的,但是双方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所以虽然毫无私交可言,但是却能相安无事,共同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和巩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但体现了诸葛亮的高明,也表现了法正的聪明。

  日期:2013-09-25 09:05:33
  八

  法正的成名也就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为刘备集团的政权建立做了几件大事:充当刘备在益州的内应,成功的诱使刘璋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入川;在益州争夺战期间又准确的判断出刘璋不会采纳郑度坚壁清野对付刘备的建议,给正在陷入焦虑状态下的刘备送去了一棵定心丸;说服刘备任用许靖,为更多的人才进入蜀汉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出迎娶吴氏的理论依据为刘备争取得到益州豪族的支持、稳定益州局势做出了重大贡献;建议刘备积极向汉中地区用兵,进一步巩固了蜀汉政权的疆域和地位;定军山一役中抓住战机,建议刘备立即向夏侯渊所部发动奇袭,取得了定军山大捷,为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获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凡此种种,都是法正这样一位谋谟之士做做出的杰出贡献。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此时的法正无疑起到了别人难以替代的历史作用。尽管法正个人的品行存在着种种缺失,但凭借着他在刘备集团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做出的贡献,刘备对他恩宠有加,诸葛亮对他也是无可奈何。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法正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五岁,刘备闻之伤心欲绝,不但赐给法正的儿子法邈以关内侯的爵位,同时还追谥法正为翼侯,这也是刘备政权建立后第一个有谥号的大臣,足见刘备对法正的怀念。从诸葛亮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的感叹中也可以看出,法正对于蜀汉政权有多么重要!
  日期:2013-09-25 10:55:35
  智绝当代荀文若
  有一个人,无论才学、智谋,还是功业、德操,都足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世人多称道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功业,却不清楚辅佐曹操由弱到强战胜袁绍的荀彧较之诸葛亮毫不逊色;世人多称道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不知道荀彧因心存汉室忠心不二最后竟“杀身成仁”!虽说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荀彧确乎是接近了这个“完人”!那个后来成为司马宣王的司马懿曾评价荀彧说:“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像(图0401)
  一、人才世家
  荀彧,字文若,颍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众所周知,颍川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而荀彧却生长在一个“人才世家”。
  这个世家的创造者是荀彧的祖父荀淑。
  荀淑也许不是最优秀的祖父,但他一定是最优秀的父亲。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个父亲能和荀淑相比。他创造了一个“家庭教育”的奇迹:他生养了八个儿子居然个个精英,人人栋梁,时人称之曰“荀氏八龙”。
  之所以能创造这个奇迹,首先是因为荀淑自身的优秀,然后才是家教有方。荀淑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十一世孙,是真正的名门之后。他品行高洁,为人正直,博学多识,天下景仰。后来名满天下的党人李膺、王畅都曾拜他为师。汉桓帝时荀淑因对策讥刺大将军梁冀,出京做了朗陵侯相。官职虽不高,但他莅事明理,百姓称之为“神君”。
  荀淑优秀,他的儿子更优秀。荀淑的六儿子荀爽,十二岁便精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后大加称赞,曰“可为人师”。后荀爽专心研读经典,十几年不应朝廷征命。董卓秉政,两次征召荀爽,荀爽想逃走,无奈官吏看得紧,跑不掉,只得应诏平原相。刚走到苑陵,又被追命为光禄勋。在光禄勋任上刚坐了三天,又被策命为司空。就这样,短短九十五天,荀爽已从布衣之身到了“三公”的高位,算得上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了。当然这是董卓为收买民心所为,并不算什么骄傲,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荀爽在当时的名望。其实荀家八兄弟都不同凡响,不过荀爽更突出一些,颍川人为之语云“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荀爽字慈明)。还有一个与荀爽不相上下的是老三荀靖,德行高洁,隐居终身。有人曾询问过当时极善品评人物的许邵(字子将),荀靖与荀爽谁更优秀一些?许子将回答:“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荀靖字叔慈)。”荀彧的父亲荀琨排行老二,官至济南相。

  有这么八个儿子,荀淑那是相当自豪,外人也羡慕不已。荀淑旧居在“西豪里”,县令苑康特意把这里改名为“高阳里”。因为传说高阳氏八个儿子都是才子,苑康也是借此来表示对荀淑一家的敬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