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42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选择,让贾诩半生都良心难安,一直到死。

  贾诩的问题在于德行不够。论才智,贾诩绝对属上上之士;论品德,他最多属于中下之士。就是因为这个差距,造成了贾诩的错误。司马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只有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国家谋利,为百姓谋福。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品德,越是才能过人,为害国家越大。
  贾诩就是如此。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贼子,都是才智有余而德行不足的人。
  李傕、郭汜采纳了贾诩的建议,举起了为董卓复仇的大旗,向长安进发。沿途收纳兵员,因百姓传言“朝廷议欲尽诛凉州人”,于是凉州兵纷纷聚集到了李、郭麾下,他们的军队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
  这一方面看出贾诩的高明,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允的迂腐与失策。如果两个人的智慧做个交换,何愁天下不太平?

  可惜,王允有安百姓之心却无平天下之能;贾诩有乱天下之能却无安百姓之心;皇甫嵩既有治乱之能又有安民之心却未居其位。于是天下只能乱下去。
  就这样,李傕、郭汜攻陷了长安,把持了朝政。想当年讨伐董卓的“正义之师”也有十几万,结果却功败垂成;现在李傕、郭汜率乱军十几万,居然攻陷了长安。
  谁说正义必定能战胜邪恶?前者打着正义的旗帜,以顺讨逆,却以失败告终;后者打着非正义的旗帜,作乱犯上,竟然取得成功。这难道不发人深思吗?!
  日期:2013-10-14 11:02:40

  谁说正义必定能战胜邪恶?前者打着正义的旗帜,以顺讨逆,却以失败告终;后者打着非正义的旗帜,作乱犯上,竟然取得成功。这难道不发人深思吗?!
  “仁功难著,乱源易成”,裴松之这句话堪称至理名言!李傕、郭汜包括他们的主子董卓的成功都是因为一个“乱”字。对于李傕、郭汜的军队而言,为董卓复仇只是一个幌子,攻进长安抢夺董卓的金银珠宝才是他们战斗的动力源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欲望,竟把这群乌合之众团结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集体。他们一旦成功,随之而来的灾难必将是毁灭性的。
  李傕、郭汜进入长安之后,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第二件事是为董卓复仇。只要参与诛杀董卓的人,全部被他们杀掉。第三件事是厚葬董卓。
  接下来论功行赏。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秉朝政,张济出京在外屯兵弘农。他们并没忘记贾诩的大功,让他做了左冯翊,进而想封他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坚决推辞。李傕、郭汜见他态度坚决,便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又推辞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便改拜他为尚书,负责选举。

  贾诩选择让侯与让官,看上去似乎是不贪名利,其实他是为远离祸患。曹操有句话叫“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贾诩也是如此。
  这时,关东徐州刺史陶谦与诸豪杰共推朱俊为太师,移檄各州,同讨李傕、郭汜等,想奉迎天子。贾诩再次向李傕、郭汜献策,假王命征朱俊入朝。
  朱俊像(图0903)
  诏书到达中牟,朱俊手下都反对朱俊入关,恐遭不测,他们坚持会同陶谦等人西伐。可是朱俊却说:“以君召臣,义不俟驾,况天子诏乎!且傕、汜小竖,樊稠庸兒,无他远略,又势力相敌,变难必作。吾乘其间,大事可济。”于是拒绝了陶谦等人,慨然应召,到长安做了太仆。

  事情的发展果如朱俊所料,这几个贼首先是互相猜疑,进而转为互相攻击。可叹贾诩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否则当初他或许不会做出这种蠢事。现在,他只能竭力维护集团内部的团结,每每“以道理责之”。这几个人对贾诩比较敬重,都能听得进贾诩的话,在一段时间内勉强相安无事。然而好景终是难以长久,矛盾总有激化的一天,最先是李傕杀掉了樊稠,后来李傕、郭汜开始了混战。
  当李傕、郭汜打起来的时候,贾诩正在李傕军中。两军突然相斗,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贾诩就是有再高的智慧也无法阻止了。争斗一开始,李傕便想把天子接到自己营中,贾诩劝阻说:“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可是李傕才不管什么义与不义,抢先下手挟持了天子。张济的侄子张绣对贾诩说:“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贾诩说:“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于是,张绣离开李傕去了张济军中,贾诩却留下了。
  实事求是地讲,过去贾诩一直在为李傕、郭汜这个小集团献计献策,确实是努力想让他们更长久一些,但这次在二人即将破败的时刻他选择留下,却是为了天子和公卿。他知道,李傕的失败已经为时不远了,但这个时候他还不能走,因为天子在李傕手上。李傕对贾诩依旧不错,请他做了宣义将军。于是贾诩在中间巧妙周旋,竭力保护天子和公卿。史料说:“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李傕、郭汜这场大战,持续了几个月,危害是空前的。《后汉书》载:“初,帝入关,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傕、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蠃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这难道不是贾诩当初一言之过吗?
  为了劝说双方罢兵,天子做了两次努力。第一次派太尉杨彪等十几个大臣到郭汜营说和,结果都被郭汜扣留做了人质。于是史上最滑稽的一幕滑稽剧就此上演,两个亡命徒“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天子又派谒者仆射皇甫郦(皇甫嵩的侄子)去说和二人,这次郭汜答应奉诏,李傕却坚决不同意。
  终止这场争斗的人是张济,与其说他靠的是朋友情意,不如说他靠的是雄厚的实力。数月以来,李傕、郭汜已斗得元气大伤,面对张济的调解,两个亡命终于前嫌尽释,罢兵和好。

  张济想迁天子到弘农,汉献帝也思念旧京,便派使者到李、郭处请求。使者往返十次,李傕、郭汜才答应。天子车驾即日出发,终于逃离了李傕、郭汜的魔爪。这中间贾诩起了很大的作用。
  贾诩帮助天子逃脱虎口,表明他立场的改变。过去他一直为李傕、郭汜集团服务,也就是说他一直视自己为这个集团的一员。现在他为天子着想,说明他与这个集团的决裂。换言之,他决定离开这个集团了。离开之前,他又做了一件好事。
  日期:2013-10-15 14:51:31
  《献帝纪》曰: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如无贾诩,这几个人恐怕就没命了。
  李傕快完蛋了,这一点贾诩很清楚,于是他找了个机会,离开李傕投奔了自己的同郡段煨。很难得,段煨不是一个坏人,这在董卓手下的高级将领中是不多见的。他当时驻军在华阴。《典略》称“煨在华阴时,脩农事,不虏略。天子东还,煨迎道贡遗周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