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41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氐人头目听了这话,不仅没活埋他,而且好酒好菜给他压惊洗尘,然后和他盟誓之后礼送出境。贾诩所说的段公是大名鼎鼎的太尉段颎,从前他久为边将,威震西土,难怪氐人恐惧。贾诩其实并非段颎的外孙,他只是借此来吓唬氐人,保住性命罢了。

  根据后面的事情来看,贾诩真不如当时被氐人活埋的好。
  日期:2013-10-13 19:31:29
  事实是贾诩保住了性命,所以他的人生还要继续。后来他又被辟为太尉掾再次入京。董卓入洛阳之后,他由太尉掾官升一级做了平津校尉。因为他是凉州人,所以很快又迁为讨虏校尉,成了一名高级武官。那董卓在洛阳妄行废立倒行逆施,贾诩倒也没有助纣为虐。不是他不想,而是没有机会。根据他后来的表现推测,如果此时董卓破格重用他的话,估计他一定会倾囊献策,帮助董卓把事业做大做久。很可惜,他现在还没多少名望,董卓还注意不到他,因此暂时他还只能随波逐流。董卓迁都长安之后,贾诩跟着中郎将牛辅(董卓的女婿)驻守安邑。

  对于董卓的最终结局,不知道贾诩有没有过预测。如果就智慧而论,他应该能预见到。当董卓被杀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贾诩并不感到意外,当然他也没感到兴奋,因为他从不以国家为念,他最关心的是他个人的生存。不仅贾诩,牛辅也是。与贾诩的不慌不忙不同,牛辅慌了。牛辅之所以心慌意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是董卓的女婿其罪难逃;二是因为他做了太多缺德事罪不容恕。人慌无智,人忙出错,对自己生命的无比珍爱使得牛辅选择了带上珍宝弃军亡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的亲信胡赤儿为了那些珠宝杀掉了他并把他的人头送去了长安。当然,这个胡赤儿也没得到好下场,嫉恶如仇的王允毫不犹豫地判了他斩立决。

  牛辅死了,李傕、郭汜回来了。
  李傕、郭汜是牛辅手下的校尉,先前率兵与朱俊的诸侯联军作战,得胜之后到陈留、颍川诸县一番洗劫,杀人如麻,满载而归。可就在这时,董卓被杀,改天换日。等他们回到安邑,牛辅刚死,一时间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大家都想解散回乡。李傕、郭汜大恐,便派出特使到长安求赦。如果王允就此赦免这几个人,叛乱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刚棱疾恶”的王允,此时却恪守正道,“不循权宜之计”,坚持认为“一岁不可再赦”,拒“不许之”。事实上,就是这一个“不许之”,最终酿成了大祸!

  李傕像(图0902)
  求赦不许,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又惊又惧,不知道如何是好。商量来商量去,他们还是没想到“狗急跳墙”,他们最后的想法竟和牛辅一样:带上金银珠宝,自己逃命。
  如果他们就这样逃了,灾难也就不会发生了,可就在这非常时刻,一直保持沉默的贾诩说话了:“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此人一张口,便知是高人。
  贾诩这番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很简单,明告他们“弃众单行”是寻死之道,“一亭长即能束君矣”。这就是说军队是他们生命的保障,不能抛弃更不可解散。第二层意思就太高明了,这是李傕、郭汜之流想破头也想不到的,他们最多能想到拥众自保。可是这个人却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壮大队伍,反攻长安的金光大道。关键是旗号,没有旗号就无法聚众,没有旗号就出师无名。贾诩提醒他们可以打出“为董公报仇”的旗号,这样凉州兵士必望风归附。第三,贾诩还为他们指出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意思是说,如果侥幸成功了,就继承董公的遗志,“奉天子以征天下”;如果事情不成,再逃跑也不迟。

  有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听了这话,李傕、郭汜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说实话,贾诩这一招是真高,可是如此将置国家社稷于何地?置黎民百姓于何地?他难道不该好好想想吗?
  裴松之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仁功难著,乱源易成”,其理何其深也!贾诩仅只语片言,便导致天下大乱,为乱之源,何其易也!再想想董卓之乱,又何尝不是因为袁绍的一句话呢?

  董卓之乱,袁绍是罪魁;李傕、郭汜之乱,贾诩是祸首!
  日期:2013-10-14 10:02:47
  司马光言:“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贾诩就是那个为虎添翼的人,其为害之大,又胜老虎百倍!没有贾诩,李傕、郭汜不过是两个亡命徒,“乳狗”而已,怎么能制造那么大的灾难呢?因此,裴松之说“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贾诩并不是一个坏人,相反,他倒很像是一个好人。如果贾诩本身就是奸邪小人,与李傕、郭汜狼狈为奸,勾结为乱,我们只能徒叹奈何。可是后来的事情表明,贾诩不是“狈”类,不是奸邪之徒,他与李傕、郭汜根本不是一路。谁也说不清他当时到底哪根筋错了位,献此祸国之策乱国之谋。
  贾诩有一千个理由不说那一句话,他有一万个理由不献这一条计。他身在董卓军中,应该清楚董卓给国家、百姓带来多大的灾难。现在董卓已死,普天同庆,如果不是良知泯灭,怎能再为国家制造祸乱!李傕、郭汜刚刚洗劫了陈留、颍川,杀略男女,恶行累累,其人性之恶,可见一斑。可以想见,这两个人如果把持了朝政,对于百姓将是怎样的浩劫!不管是为国为民还是为己,贾诩,都不应为这样的人指点迷津。

  一个正义的人绝不与这些人为伍!一个有良知的人绝不可能帮助这些人去为害天下!然而贾诩似乎没有什么正义感,也不讲什么良知,他帮助李傕、郭汜只有一个理由——“此救命之计”。人不能见死不救不是?一般而言这个道理是对的,但要看对象,更要看后果。李傕、郭汜是杀人狂魔,恶贯满盈,这样的人怎么能救?李傕、郭汜属于那种“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救了他们,就意味着千万无辜百姓将会受害!想想这个后果,他们的命怎么能救?

  一切都在贾诩一念之间,我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犹豫,反正结果已无法更改,最终他做出了害国害民的选择。在沉默与说话之间,他选择了说话;在大是大非之间,他选择了大非;在惩恶与扬恶之间,他选择了扬恶;在正义与邪恶之间,他选择了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