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40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和人的关系说起来很奇妙,谁和谁好,好到什么程度,说不上什么原因,说不出什么道理。那种感觉大概就叫投缘。比如刘备和关羽、张飞,孙策和太史慈,孙权和吕蒙。还有一个刘璋,都说他窝囊,但是他和刘备的谋士简雍却一见如故。曹操和郭嘉也是如此。曹操有那么多足智多谋的策士,都对他忠心耿耿,但他只有和郭嘉无话不谈,而郭嘉对他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同样的计策,不同的人提出来,结果就不一样。这一点在曹操身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当曹操三征张绣的时候,荀攸进言说“若急之,其势必相救;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可惜曹操没听,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后来征袁谭、袁尚,郭嘉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这次曹操就听了,果然收到渔翁之利。等到赤壁之战前夕,面对孙权与刘备的联盟,贾诩再次提出同样的策略:“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多么高明的建议啊!很遗憾,曹操又没听,于是就有了赤壁之败。这三件事,状况差不多,曹操没听荀攸和贾诩的,只听了郭嘉的。

  日期:2013-10-12 11:02:33
  当然这并不足以证明曹操对郭嘉的特殊感情,但要是结合他们十一年的经历,就能知道曹操对郭嘉是怎样的情有独钟了。十一年间,郭嘉算无遗策,曹操言无不听、计无不用;十一年间,曹操诸事顺利,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曹操否决过荀攸,否定过贾诩,唯独没有否定过郭嘉。就连远征乌丸那样冒险系数极高的行动,曹操都执行了郭嘉的建议,足见曹操对郭嘉意见的重视程度。当然,曹操的冒险最终取得了成功,虽然出现过险情(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但斩杀了蹋顿,逼迫袁氏兄弟远走辽东,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是郭嘉帮曹操做的最后一件事。《三国演义》里有“郭嘉遗计定辽东”一节,那是罗贯中的臆测。其实“定辽东”是曹操自己的主意。当时诸将都劝曹操进兵辽东,擒杀袁尚等,曹操却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于是还兵柳城。不久,公孙康果然把袁尚、袁熙的人头送了来,诸将都莫名其妙,曹操解释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显然,曹操这点聪明,是跟荀攸与郭嘉学来的。可不知为什么,等到面对孙刘联盟的时候,曹操竟把这条庙胜之策给忘了。他太急于求成了,他太狂妄自大了!因为急于求成,他忽略了太多因素:比如水战,比如瘟疫,比如东风……而这些都是让他梦想破灭的关键因素。

  如果有郭嘉在,或许能让曹操清醒一点。其实只需清醒那么一点点,悲剧就有可能避免,历史就有可能改写。可惜郭嘉不在了,于是曹操惨败赤壁,中止了统一天下的脚步。

  曹操兵败赤壁,无形之中大大提升了郭嘉的地位。正因为曹操有此一败,才更彰显了郭嘉的重要。因为这件事,郭嘉的光辉掩盖了荀彧、荀攸,掩盖了贾诩、程昱,俨然成了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还有一些人拿郭嘉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有人明确说郭嘉之才远高于诸葛亮。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若论战略眼光,郭嘉确实不逊于荀彧,但他未必能坐镇许都足食足兵;若论智谋,郭嘉或许不逊于荀攸,但他却不能像荀攸那样为曹操画十二奇策,每战必胜;若论智慧,郭嘉或许能和诸葛亮有一比,但他未必能领兵作战让司马懿免战高悬;其他如钟繇的独当一面、程昱的独守鄄城、贾诩的老谋深算,他都未必能比得上。郭嘉的优势在于战略远见与全局观念,他属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并不是临敌指挥的战术家;他是一个高级参谋,并不一定能带兵打仗。

  郭嘉和曹操像极了历史上另一对君臣,那就是张良和刘邦。虽说曹操曾把荀彧比作“张子房”,但他后来还是把荀彧当成了“萧何”,而郭嘉,才是他名副其实的“张子房”。曹操对郭嘉言听计从一如刘邦当年对张良的言听计用。而张良当初之所以一见面便决定跟随刘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说的话刘邦都懂。曹操给郭嘉的感觉也是如此,因此见面之后他激动地说“真吾主也”。曹操当时其实也想到了一句话“真吾之子房也”,不过话到嘴边他又改了,因为他已经把这话送给了荀彧,只能顺口改成“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刘邦当年犯浑的时候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可是张良来了,只需三言两语,他马上改正错误。曹操对郭嘉也是如此,“唯奉孝能知孤意”,其他人都差点事儿。

  很遗憾,郭嘉并没有像张良辅佐刘邦一样,辅佐曹操成就统一大业,他只帮助曹操完成了一半就提前离开了人世。正因如此,世上才有了那个无解之谜:如果郭嘉活着,天下会否三分?
  日期:2013-10-12 15:26:00
  “独”善其身贾文和
  在灿若群星的三国谋士中间,贾诩是半明不暗的一颗。别人都尽情放射自己的光芒,在历史的星河里熠熠闪耀,而贾诩却默默地收敛了光辉,孤独地悬挂在一边,躲避着后人捕捉的目光。即使如此,他仍是得到了后世许多人的顶礼膜拜。
  人们崇拜贾诩,是因为他超人的智慧。贾诩的智慧,在三国时期绝对数一数二,这一点估计谁也无可否认,谁想不佩服都不行。别的不说,单论起“见人能说人话,遇鬼能说鬼话”一点,诸葛亮、荀彧都比不了他。贾诩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大概就是这一点,在人堆里他被视为智囊,在贼窝里他被奉为活神仙,曾经祸国殃民却没留下骂名,害死了曹操的儿子、侄子,还能在曹操手下独善其身。此真神人乎?真神人也!

  贾诩像(图0901)
  在众多谋士中,贾诩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个。他跟随过董卓,帮助过李傕、郭汜,依从过段煨,辅佐过张绣,最后才成为曹操的帐下高参。正因为他经历复杂,才有了更多的传奇。而他的那些所谓传奇,并不值得他自豪和骄傲。相反,他怕人提起那些,他唯恐别人想起那些,为此,他恨不得让人们都忘记他。为什么呢?为了生存。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人。早些年没人了解他,更没人把他当天才,只有汉阳人阎忠说他有“(张)良(陈)平之奇”。书中暗表,这个阎忠可不是一般人,那也是一个能经纬天下的奇人异士。当年皇甫嵩平定黄巾威震天下的时候,他曾劝皇甫嵩代汉自立,一则免除个人祸患,二则为黎民除奸宦之害,但皇甫嵩对汉室忠心不二,无任何私心杂念,最终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他也只好改投别处。后来凉州贼王国起兵,劫持了阎忠,拥立他为主,阎忠不予合作,感愤发病而死。

  一向默默无闻的贾诩并非没有机会,那一年他时来运转被朝廷察为孝廉入京做了郎官,后来不知生了什么病,因病去官还乡。就是这次还乡,贾诩几乎进了鬼门关。当他们走到汧(音qiān)阳县的时候,不幸遇到氐族叛贼,同行几十人都被抓了起来。这下惨了,这些人根本不讲道理,被他们抓了只有等死的份儿。果不其然,那几十个人都被活埋了,只有贾诩被放了出来。贾诩是怎么逃脱的呢?他靠的是反应快有智慧。当时他悄悄对氐人头目说了一句话:“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