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历史:夏商--从历史专业的角度出发,梳理夏商及其以前之历史》
第11节作者:
史海求索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对良渚文化的繁荣应该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简单讲述良渚文化的扩张。
日期:2015-07-01 11:22:26
强如良渚
良渚文化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得良渚文化在周边文化中优势逐渐明显,而良渚文化的先民也在对土地、人口、财富等的追求之下,开始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他们的扩张前期和中期进展得似乎非常顺利:良渚文化的影响范围从太湖流域迅速向周边扩展,尤其是向北和向西,上文已经说到了,范围几乎涵盖了半个中国,甚至比仰韶文化类型的范围更大。同时,良渚文化在扩张前期和中期,在军事上也对其他部族具有压倒性优势——“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 《鶡冠子》],这其实就反映了良渚文化先民军事实力之强,找不到可以抵御他们进攻的部落。
为什么良渚文化会拥有凌驾于周边部族之上的军事实力呢?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良渚文化先民在军事斗争中有着更好的军事组织,更有效的指挥系统,而且有着更加先进的武器(金属兵器)有关。因为当时良渚文化在社会组织上已经比较先进,而且北上的部族学习并掌握了冶铜技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炎黄二帝争夺天下的蚩尤,即是属于良渚文化的一支[ 良渚文化影响范围极广,九夷族应为良渚先民其中一支。到了良渚文化扩张的后期,因为从西北迁入中原的炎帝、黄帝等部落的介入,青铜兵器也随之传入了中原,中原部族有了可以抵御良渚人的武器,良渚文化的扩张开始受到抑制,并且在与炎黄部落(龙山文化)的决战中失利,龙山文化趁势反击,从而使得良渚文化影响范围逐渐萎缩,良渚文化也随之衰落下去了。
因为良渚文化曾经强盛一时,所以学界中甚至出现了“良渚国”的说法,有的学者还认为良渚国应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但是,笔者并不认同。良渚文化尚处于史前文化阶段,此时的扩张多是部族为单位的向外的一种扩张行为,并未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同时,在我国历代史书和关于上古的记载中,也未发现关于良渚古国的记载。然后,良渚文化中的各部落最后发展成各方国又是可能的,因为良渚文化最后阶段已经进入了夏朝,而良渚文化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也表明当时的吴越地区具有孕育早期国家的条件,大禹选择在会稽大会诸侯,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而大禹会稽[ 古地名,绍兴的别称。]之会中,防风氏被诛,可能也是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斗争的延续的一个例证。
日期:2015-07-01 11:23:14
去向成谜
与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等文化一样,良渚文化的消失也是一个谜团。良渚人是吴越人的后裔,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且强盛一时,但是却突然神秘“失踪”。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
首先是海浪入侵说。提出这一学说的学者认为是距今5000年前的全球性气候变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逐渐入侵良渚人生活的区域,最终导致良渚人的衰亡。但是,若是这一时期的气候变暖,良渚人又是怎么样在海进人退的情况下发展文化的呢?而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肯定,倒也能解释为什么良渚人如此频繁的向外扩张。
然后还有洪涝说。这一观点和海浪入侵说的气候前提一样,是寒冷交替,地球进入了温暖期,大量的降水加上太湖流域排水不畅,导致良渚文化的衰亡。这也是跟海浪入侵说一样难以解释这一过程中良渚人的发展的。
此外,还有战争导致衰落说。这是比较笔者认为的良渚文化在当地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从传说中我们知道了蚩尤战败后,他的遗民很多都向南方特别是西南逃亡了,这是有现实历史做依据的。同时,在良渚文化区,后期也出现了很多方国,这些方国之间也有可能因为争夺资源而彼此互相攻伐,从而破坏了良渚文化本体,导致其衰落。
良渚文化除了衰亡,也有可能是外迁了。从蚩尤传说到后世人们通过DNA技术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良渚文化区的先民的确有着一个大规模外迁的过程。事实上,后来的南蛮、百越等民族,与良渚文化就有着比较密切的血缘和文化联系,包括相通的神话传说等。因此,对于良渚文化的结局,至今并未有定论,无论是消亡了也好,外迁了也罢,它依然是我们文明的源生地之一,是我们的宝贵史前财富。
日期:2015-07-01 14:41:07
10?红山文化
前面说了那么多个不同地方的史前文化,本节,我们就一起来到东北,去探寻极具特色的东北史前文化——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到6000年,是我国东北发现的古老而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它因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原热河省赤峰市)红山遗址而得名,以辽河流域为中心,涵盖范围达2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广东省和海南省相加那么大。
日期:2015-07-01 14:41:59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发展之初,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后期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红山文化先民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包括耕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这一时期的先民们种植粟,并且已经开始饲养猪、牛、羊等牲畜,同时,还兼营渔猎和采集,以补充食物,保障食物供应的稳定。红山文化的细石器打造技术发达,打造的器物既有锋利实用的,也有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的。农业生产和渔猎工具也多为石器,主要有烟叶形、草履行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在制陶方面,红山文化的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共存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器型。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是红山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此时的制陶方式应该还是以手制为主,轮制应该并未普及。而烧窑技术则比较发达,已经出现了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日期:2015-07-01 14:42:55
红山特色
红山文化的玉雕和玉文化,与前面提到的齐家文化、良渚文化一样,在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红山文化的玉器一开始是装饰用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原始礼器。红山文化的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雕作品多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红山文化出土了上百件玉器,其中以赤峰出土最多,在赤峰红山出土的大型碧玉C型龙玉雕,极富动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观赏价值,而且龙形玉雕的发现,也说明早在红山文化时期,东北地区已经与华北、长三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