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还真就来了。第二次高战开战在即,隋炀帝宣布御驾亲征。杨玄感心中激动不已,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于是,他忽悠隋炀帝说:“陛下,我家世世代代蒙受国恩,无以为报。现在,我愿意主动请缨,追随您前去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听了,意外之余也十分高兴,连声夸赞道:“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固不虚也!”
言甘者,心必苦。隋炀帝太了解杨家人了。杨家七个葫芦娃当中,就数大娃杨玄感最为成器,他“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群众基础十分扎实。老杨家已经是“累世贵显”了,还能让杨大娃再去前线建功立业、扩大影响吗?
隋炀帝当然不会干这样的蠢事儿。所以,出发前夕,他就让杨玄感留在黎阳(河南省浚县)搞后勤工作了,负责督运军资。岗位虽然重要,但永远都是幕后英雄,上不了台面。
这个安排正中杨玄感的下怀:NMLGB,饶你奸似鬼,吃我洗脚水。隋炀帝前脚刚走,他立即与亲信部将王仲伯、赵怀义、元务本、胡师耽等及诸弟谋划部署。
杨玄感先给隋炀帝来了一道“关胃菜”:故意迟滞漕运,不按时发运军资。
此时,隋炀帝已经率大军深入高句丽国境了。军资不能按时到位,搞得前线隋军吃不饱、穿不暖。隋炀帝急坏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使者回来催促。
每到这个时候,杨玄感都会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什么“水路多盗,不可前后而发”。
隋炀帝气得吹胡子瞪眼,但也只好继续等待。
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杨玄感瞬间由婉约派升级成豪放派。六月初三,他赚开黎阳城门,誓师起兵:“皇帝无道,丝毫不体恤百姓。天下纷扰不休,死在辽东战场的人数以万计。现在,我要带领你们去拯救天下的苍生。你们愿意吗?”
“众皆踊跃称万岁”。
有时候,造反就是这么简单。
仪式刚刚结束不久,有人来报:主公,李先生来了。
杨玄感拊掌大笑,大事可成矣!
日期:2013-10-30 09:37:12
9.有个组合叫杨密
来人姓李,单名一个密字,和写《陈情表》的那位重名。
隋末唐初第一号风云人物——李密——就此亮相。
李密的出身很好很强大,他家四世三公,其父李宽官拜大隋上柱国,封蒲山郡公。按理说,有这样的背景,李密后天的发展应该差不了。可老天爷似乎有意与他为敌,早早地就约他父亲上天堂喝茶了。李密年纪轻轻就成了破落户,除了父亲留下的蒲山郡公的爵位和一份宫廷近卫军(左亲侍)的工作外,他几乎一无所有。
人穷难免志短。那时的李密完全没有后来那种气吞万里山河如虎的豪情壮志,只想着干好近卫军的工作,保住公务员的饭碗。
可老天爷已经和他作对惯了,又给他来了一个大招。
话说大业年间,大兴市里坊间突然流传起一首神曲——《桃李歌》。论形式,这首歌的歌词只比龚老师的《忐忑》多六个字,但思想内涵却是《忐忑》的N次方:“桃李子,有天下”。一个姓李的人将拥有天下,任谁听了都忘不掉。
果然,隋炀帝听了,忐忑了。他身边姓李的大臣们更忐忑。可是,这和李密这个小兵有什么关系呢?不好意思,还真有。
这天,隋炀帝闲来无事,在宫中溜达,无意中看到了正在站岗执勤的李密。李密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工作状态很不好。娘的,领着老子的工资,上班时间逛淘宝也就罢了,站个岗都不用心,哼。隋炀帝皱起了眉头,突然间,他意识到一个问题:李密,李密,李密啊!
隋炀帝看李密那个熊样儿,就知道他不可能是预言之子。但是,最近几天他听到“李”这个字就浑身不舒服,不仅不吃李子了,甚至连活儿很好的李妃那里都狠了狠心不去了。于是,他假装漫不经心地问身旁的宇文述:“左边仗下站着的那个黑不溜秋的小子是谁?”
宇文述看了看,回答说:“哦,那个后生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
隋炀帝又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你看这个小子东张西望,哪有个卫士的样子?让他滚蛋!”
宇文述和李宽交情比较好,不好意思直接让李密卷铺盖卷儿回家,便忽悠李密说:“老弟你这么聪明,应当靠着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在这里站岗放哨,能有什么前途呢?”
那时的李密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听了宇文述的话高兴屁了,欢天喜地地回家读书去了。而且,他还找了一个借口,说要回家养病。真是傻到了蛋的程度!
回家后,李密萤窗雪案,刮垢磨光,还真是学就了满腹经纶。
子曾经曰过: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到屎壳郎的那一天。还真是这么个理儿,李密这坨营养丰富、内涵庞杂的便便还真就遇到了好他这口的屎壳郎。
话说这天,李密闲来无事,便骑牛去拜访老师。李密爱学习啊,惜时如金,手不释卷,连路上的时间都不肯浪费。他把整套《汉书》往牛角一挂,捧起其中一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这情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好学典故——牛角挂书。
玉哥哥犹记得当年逃学被抓,一边挨抽,一边听老娘叨叨:“人家唐朝的李密骑牛都不忘看书,你看看你……”好吧好吧,李密的确是惜时如金的好学生。可是,他一路上能看了一整套《汉书》吗?既然看不了,带一本就好了,干嘛要把整套都挂在牛角上,不怕被牛啃?那时候的我是不是很有才?老娘愣了片刻,又给了我两巴掌。
其实,就本质而言,李密牛角挂书与姜太公无钩垂钓完全就是一码事儿。姜太公摆谱耍酷,钓的当然不是鱼,而是名;李密装大瓣蒜,牛角挂的虽然是书,求的却还是个“名”字。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任你如何天然呆、自然萌、先天美,只要读了我们的书,很快就变成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牛角挂书一次,就能千古名扬吗?当然不可能。姜太公以别人觉得傻的方式逆向炒作了N次,才引起了周文王的@和粉儿。我想,李密也是一样,肯定将牛角挂书的行为日复一日地重复了N遍。
闭上眼想想那幅情景吧:一个外表淡定、内心焦灼的穷秀才坐在牛背上,从街的这头逛到那头,然后再从那头逛到这头,一遍一遍又一遍。牛角上的《汉书》晃来晃去,晃来晃去……人没疯,牛疯了。
李密就这么一天天地牛角挂书着,终于……
杨素下班了。
恰好是杨素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恰好是在那条街的那个巷口,恰好李密没有走过而杨素又及时出现,恰好杨素那天的心情非常好……无数个偶然艰难地成就了一个必然。
杨素问:“你是哪里的书生,居然如此爱学习?”
李密也不装深沉了,赶紧下牛参拜,道出自己的姓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