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第60节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日期:2014-07-14 13:30:36
【更新】第二十八章 剑指幽州 (中)
前面提到的那位王朴在世时,柴荣曾经向这位据说精通数算占卜,能够预测未来的奇才提问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究竟能够在位多长时间。
也不知道王朴到底预测到正确答案没有,反正他没有直接回答皇帝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是含糊其辞的回了一句:“三十年之后事,非臣所能知也”。
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很不明确,甚至可以说是答非所问,但是满心期待的柴荣却认为王朴给自己的答案是自己能在位三十年。显然,对这个答案,柴荣还是十分满意的。
或许是一时高兴之下,柴荣当即立下了一句颇有气势、载入史册的豪言壮语,表达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朕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三十年足矣!
好一个三十年足矣!在中国所有皇帝的豪言壮语之中,这句话是最令我心生敬意的。
按照柴荣这个三十年远景规划,第一个十年的目标是平定天下,而从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到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第一个十年规划过去了一半,要想实现这第一个十年规划平定天下的阶段性目标,光挑后蜀、南唐这些软柿子捏是不行的,他始终绕不过去契丹这个最为强大的对手,也一直没有忘记沦陷于帝国的幽云十六州。
柴荣认为,要想平定天下,后周与契丹必有一战,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对于这场决战,迟早不如早战,缓战不如速战,现在就是决战的时机。
于是,柴荣不再犹豫,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北伐的决断。
可以说,无论这个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是英明还是武断,这都是一个勇敢的决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契丹就好像是笼罩在中原王朝头上的一片巨大阴影,压制着中原政权抬不起头,即便是契丹建国之初,并没有能力扫荡中原之时,面对不时南下骚扰的游牧骑兵,中原政权即便在战术上可以与之抗衡,甚至把对方打败、击溃,却也没有能力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更不要提主动发起战略进攻了。
现在,柴荣做出了这个勇敢的决定,决定去改变历史。
显德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柴荣再次御驾亲征,数十万后周大军取道沧州(今河北沧州)北上,兵分两路,水陆齐发,直入辽境,周世宗自己则乘坐龙舟由水路北上。
一路之上,水势浩荡,畅行无阻,远远望去,后周战船舳舻相接,樯帆遮云蔽日,连绵达数十里,气势十分惊人。
柴荣矗立在船头,心中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这不是他第一次御驾亲征,但心情却依然十分激动和兴奋,因为这一次的对手是真正的强敌,也是数十年来所有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此去一战,结局未为可知,但无论胜败,自己都不会后悔,即便战败,自己也决不放弃。
千军万马绝尘去,不取幽云誓不还!
然而,踌躇满志的柴荣想到过胜利,想到过失败,却绝对意料不到这次北伐的最终结局,这次御驾亲征不是他辉煌的起点,却是他生命的终点。
与此同时,另一个人的心里也心潮起伏,脑海也在不停的思考,这个人就是赵匡胤。
与以往一样,对皇帝的这次北伐决策,他是绝对赞成和支持的。这位英明神武的领导具备常人难以企及的领袖天赋,从治理国事,处决朝政,到行军作战,锐意改革,似乎从来没有失策过。
所以,赵匡胤对柴荣的所有决定都是全力赞同,绝对服从,坚定不移的执行,这并不是他善于拍上级领导的马屁,而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
赵匡胤打心底里尊敬、敬佩和感激自己这位领导和伯乐,而且自觉的以他为榜样,处处留心学习效仿,观察他的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揣摩他的为君之道,御人之术,总结他的为政经验,民心得失。
我们可以推断得出,对上级领导的决策,赵匡胤并不是不假思索地盲目执行,做一个只知道命令的机器人,而是去分析、理解、判断这些决策的意图,只有这样理解基础上的执行,才是最有效、最成功的执行,才是不打折扣的执行。
可以说,在这样的过程中,赵匡胤几乎是与柴荣一起逐步成长成熟起来的。
当然,赵匡胤的这些所思所想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的秘密,绝不可为外人道,虽然他并没有太多的施展空间和施展机会,但这些所思所得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赵匡胤,使他不再是一个只知道行军打仗的勇夫和将领,而是成为一个兼收并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