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2节

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难不死倒是真的,有没有后福谁也说不准。不过,这点儿意外哪算得上是挫折呢,跟头还有的是。

  当然了,那些还远着呢,现阶段徐阶的任务很简单,好好成长,读书考试。
  徐阶的资质不错,很喜欢读书。
  正德九年(1514),他的祖母黄太夫人去世了。徐黼从宣平县赶回来奔丧,料理完一应丧事之后,徐黼暂时不能再回去任职了,倒不是由于悲伤过度没法工作,而是按照规定,他必须在家丁忧守制。
  所谓守制,即父母去世,子女必须在家守孝三年(以二十七个月为满),在此期间,不得做官、考试、嫁娶等等。
  于是徐黼辞去公职,谢绝一切世务,闭门专心读书,并督促儿子好好学习。
  跟很多读书人不太一样的是,徐黼并不是整天捧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也不是死啃八股文的题型。他对当时兴起的一门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代的科举考试以程朱理学的教材为主,对于这一套思想,有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经典语录,“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等等。

  大家都看得出来,这是一套较为古板的理论,并不适合于人们的个性思维和心理诉求。
  越多的禁锢带来的是更多的反抗。这一时期,有一门思想开始兴起,创立者叫王守仁,他还有一个为更多人所熟知的名字——王阳明(1472~1529)。这就是致良知的心学。
  关于他们之间的哲学辩论,我们就不去凑热闹了。简单说来,心学驳斥了理学的教条化思想,主张实践自省、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很重要),并且追求人性的解放。心学发展的很快特别为普通百姓所接受。不久之后,有一个心学狂人就把张居正骂得不行,这些事留待后面再说。
  既然心学说的那么好,那为什么这些读书人都不正经瞧它,非要皓首穷经,苦钻程朱理学的著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理学是统治思想,是考试要求内容,其他的再好也都是闲书,没用。
  徐黼不同于其他人的正是在这里,他潜心研究心学,并且用自己领悟到的来教导儿子。徐阶悟性很高,虽然父亲对心学的理解并不完备,但他对这一套学说已经产生了一个朦胧的认识。父亲是徐阶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更多他不知道的是,在不久之后,另一个人的到来,会将心学的精粹悉数传授于他。自己用心研究,最终成为一代心学大家,这门学问也成为了伴随徐阶一生的财富。

  在此期间,在父亲的督促下,徐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业也突飞猛进。
  三年制满后,徐黼去往外地任职。徐阶在当年,经府院考试合格,成为了一名秀才,进入县学学习。
  秀才,这个词很熟。可能由于深受电视剧影响,大都认为秀才是酸腐不得志的读书人的代名词。而事实上,如果你中了秀才,那真要恭喜你了,因为你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有点特权的知识分子了。
  那时国家优待读书人,会免除你的徭役,每年还会发放一定的口粮,而且你见到知县大人可以不下跪,受诉讼可以免刑。
  要是你认为秀才好考的话,那就错了。七八十岁考不上秀才的,大有人在。就拿华亭县来说,三十多万人口,秀才名额也就三十几个,这中奖率,你算算。
  现在徐阶在科举道路上顺当的跨出了第一步,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是一小步而已,继续努力吧,之后的考试道路还很漫长。
  浅说科举
  在迈出下一步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说一下明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特别能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词。它起源于隋朝,是国家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且要说的三个首相都是从这条道路开始了各自的职业生涯。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以科举考试为源衍生出了明代的文官集团。其中暗含着以师门、同年、同乡为纽带的各层官僚势力,将是后面政治斗争的主体。
  徐阶刚刚参加的考试叫做院试,考试范围是州县,考生叫做童生(年龄不限),在考试中合格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秀才。过了这一关就算是知识分子了。
  之后的考试分为三级,分别为乡试,会试,殿试。
  第一级考试叫做乡试,可不是在乡里举行,这是省一级的统考。因此规格也比较高,三年才有一次,时间一般在八月份。考试合格的叫做举人,举人里的头名称作解元。

  同学们考到这里就有做官资格了。不过,一般人都会选择接着考。这是因为在明代,社会十分看重学历,举人没什么大出息,因此就算那《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再怎样的欣喜若狂,那也是没有就业保障的。
  悲催的读书人,还是接着考吧。明年二月份才迎来真正的考验——会试。
  这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届时,全国举人会聚京师,各省精英一决高下。所有举子都做同一套卷子,并且监考极为严格。之后,朝廷会在考生中间挑出一些成绩优秀的人(三百人左右),这部分人叫做贡士,注意,是贡士,不是贡生。其中的头名叫做会元。
  这些人将参加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这一关,考生将直接面对帝国的统治者。由皇帝出题,考生作答。题目一般是关于时事的策论,然后根据考生表现,录取分为三甲。
  第一甲只有三人,叫做进士及第,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的认识较多,其中的头名一般成为传胪。
  有个成语叫做连中三元,就是说一个人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至此,我们算完成了科举任务。
  时至今日,我们也很难理解古人那种活到老,考到老的科举情结。甭笑他,其实上千年的科举制到今天也没有消失,咱们今天还干这事呢。整日整夜地做题,考试成绩好便意味着道德品质好,学历高便感觉上高人一等似的??????
  今人的这种心态,古人也一样,两者都成功做到了一点,把知识完全变成了应试。不需要个性思考,不需要个性思维,只要好好地啃书本,好好做题型,就可以了。而且,他们最厉害的,还不是这个,是另全社会都心甘情愿。
  科举考试的形式的措辞死板、格式固定的八股文。其格式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就按这一套死格式往上套文章。

  这个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事咱们也没少干。比如英语的四六级作文,大学毕业论文等等,都是如此。不在乎立意和内容,只要格式和用词合格就行,书生们就是跟这些东西打交道。
  古往今来,读书人着了魔似的往上扑。很多人将毕生精力耗在这上面,正是五十少进士。他们只是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谋取一条进身之路。其实,经历过这些考试的人,跟今天所有从高考考场上走出来的学生一样,仅是他们的辛苦和坚持,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科举不同于现代考试,它是直接选拔官员,学而优则仕,华山就这一条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