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24节

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依旧是谦卑的模样,还有一句话奉上:“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定心存不忍,首辅何必要一意孤行,与他们结怨?”
  听完,严嵩打了个哆嗦,这话虽然出自徐阶之口,但他不得不考虑罢手。
  因为这话很厉害,嘉靖一共俩儿子,你现在把储君玩残了,将来他们饶不了你。
  徐阶不愧是玩公文的高手,这份奏疏的书面破绽就这一处,只要把这头儿掐死了,别的也就无从查起了。于是,不用装孙子表忠心,不用撇清关系,一句假模假样的劝告,实际上是拿严嵩的利益来说事儿。
  严嵩松口了,因为混了这么多年,他很清楚谁能动,谁不能动,把二王批臭了,难道你将来能做皇帝?
  裕、景二王没事了,徐阶自保住了,暂且扼住了势头,自求多福吧杨继盛,徐老师只能说这么多,也只能帮到这儿了。
  现在,只剩下该如何处置杨继盛了。
  刑部侍郎王学益是严嵩的儿女亲家,定下杨继盛的罪名是“诈传亲王令旨罪”,判处绞刑。而郎中史朝宾认为量刑过重,拒不执行。
  好办,严嵩把史朝宾贬出了京城,这招杀鸡骇猴,使得刑部尚书何鳌也只能乖乖地签字执行。就这样,杨继盛的罪名定了下来。
  日期:2013-10-29 19:06:49
  看来是死定了,可到了嘉靖那儿,他不批。因为他不想杀杨继盛,这位皇帝过于聪明自负,他只想控制群臣,看他们斗来斗去,而决不会当他们斗争的子弹。
  于是杨继盛尽管被定为死罪,却一直关在狱中,一拖就是三年。物转星移,外界的亲朋好友奔走呼告,要求释放杨继盛,讨回公道,一时间声势浩大。
  严嵩仍在犹豫不决,这时,他的亲信胡植、鄢懋卿便以“养虎遗患”为由,去撺掇严嵩早做了断。

  不久后,在赵文华的一份诬奏之后,下达了一份死刑名单,严嵩在上面的张经、李天宠两个人名字后面加上了第三个名字,杨继盛。而他们的罪名是“屡误军机”,必死无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杨继盛和张经、李天宠一同被斩于西市,弃市。
  临行之前,杨继盛的妻子上书,请求代夫一死,却被严嵩阻挠,不予上报。
  杨继盛意气磅礴,在刑场上赋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不埋怨谁,他仰天长啸,慷慨赴死,满腔热血,以谢天下。百姓相与泣涕,天下为之动容。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早该死了。大大小小的书,但凡提到这一段历史,必定不会漏过杨继盛,读者们只记得“杨继盛直言,被严嵩害死”,真真不知道哪里特别了。
  如果有一股势力,他掌握着政府,控制着言论,遍布了社会各阶层。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崇拜金钱和权势,鄙夷理想和志气。会不会有一个人,愿意舍弃既得的利益,为天理为公道挺身而出?
  现实中人们沉默的太多,社会才会这般的和谐。

  鲁迅先生在一篇名叫《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的文章中,说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说的不就是杨继盛?撑起我们这个民族的,不是钱,不是势,却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有血性的人。
  日期:2013-10-30 00:05:15
  擅杀谏臣,嘉靖和严嵩开了一个极坏的头儿。
  明目张胆地杀谏臣,这在明代还是头一回。所谓政治家,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行政能力、政治手段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起码的政治道德,严嵩连这点最基本的政治素质也丧失了。
  明朝杀谏臣,自此而始,反激排荡,致使言路趋于偏激,由意气而戾气,国始亡息。
  ——高阳

  杨继盛之死,令严嵩愈发得意,他相信自己能够操控一切,因此愈加无所顾忌,却不知他露出的破绽会越来越多,而人们心中郁积的愤怒也越来越厚。这时的骄狂,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
  令徐阶感触最深的一点,忠言直谏都可以被随意杀害,世道不会变,人心变了,变得只讲利益不讲原则。嘉靖偏听偏信,冥顽不化,而严党无所不为,已经彻底罪无可恕。要对付的他们,就是这样,你在顾忌什么?
  日期:2013-10-30 13:00:24
  接上文杨继盛
  简单说抗倭
  那份最终把杨继盛送上死路的死刑名单,牵涉到当时的一件大事——抗倭。所谓的南倭北虏,正是说的东南的倭寇和北边的蒙古。
  这一段铿锵历史,我们只简单一说。
  那时日本国内战乱不断,岛国流亡的武士、浪人跟沿海的海盗、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活动,是为倭患。倭寇,成分复杂、亡命之徒、战斗力和破坏性极强。
  明初,国力强盛,海防建设完备,此时倭寇还算安分。
  直到嘉靖二年(1523),这一年五月发生了争贡之役。
  简单说来,有两拨日本使臣到明朝入贡,先后到了宁波。按照惯例,外国贡使所带货物的验发及设宴招待的座次,以到港先后为顺序。大家都老实执行,没问题,麻烦出在了这一次。

  第二拨贡使来得晚,他们与当地市舶司的官员勾结,于是先招待、验发了他们的货物。第一拨人是既不满又想不开,你知道的,那边人性格比较偏激,分分钟切腹。这一赌气,挑起事来,最后他们竟然在城里大杀四方,造成了许多军民伤亡。这件事在当时闹得很大。
  嘉靖六年(1527),嘉靖下旨革除浙江市舶提举司,关闭所有通商口岸,要通过断绝朝贡贸易来制止倭患。
  这一决策实在是大错特错,要知道,日本人千里迢迢地跑来,是绝对掀不起什么大浪的,但关闭了港口,海盗和商人便没了出路(主要是商人),以后他们与倭人完全勾结起来,搞非法走私,致使东南沿海越来越乱。
  而倭寇闹得最凶的时期,是从嘉靖二十五年(1546)开始的。

  东南沿海,倭寇横行,抢掠烧杀,遍地遭殃。
  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朝廷任命张经为总督大臣,主持抗倭工作。次年三月,任命李天宠为浙江巡抚。
  自此,两人开始了精诚合作,选将练兵,准备直捣倭寇老巢。
  日期:2013-10-30 18:20:04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嘉靖指派工部左侍郎赵文华祭告海神,视察倭情。就是派他去督察抗倭工作。
  这人在前面出现过三次。赵文华,字元质,嘉靖八年(1529)进士。
  当初严嵩担任国子监祭酒时,赵文华正在国子监读书。这赵文华别的本事不大,但拍马屁、耍小聪明十分在行,当时严校长正需要这类的人才,就收他做了干儿子。
  后来严嵩越混越臭,总是招人骂,为了提防大臣弹劾,得找人盯着来的往公文。左挑右选之下,便选中了赵文华,让他担任了通政史。
  每当有不明或可疑奏疏时,他就截下来先交给干爹,再做处置。还记得王宗茂是怎么被贬的吧,就是他干的。赵文华成了防火墙,想弹劾严嵩必须先翻墙。由于拦截工作出色,深得严嵩满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