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25节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之后,赵文华被提拔为工部左侍郎。
如今得到了外派视察这份美差,赵文华准备到地方上大方地吃拿卡要一番再说。当他趾高气扬地到了浙江之后,才发现自己想多了,人家张经和李天宠根本不买他的账。
这里面是有原由的,张经是总督,官阶比你高,李天宠是巡抚,官阶也不比你低。总督和巡抚是朝廷外派大臣,俩人的官职都是挂在中央的,是见过大世面的,又知根知底。
你一个副部级,就仗着严嵩的势跑来耀武扬威的,恶习不恶心?老子就不待见你,你能怎样?所以,只管赵文华吃喝拉撒睡,地方军政要务一概不许其插手。
事情的关节就在这里。
赵文华在这儿干受气没办法,严嵩也插不上手。正当这时,有人给苦恼没辙的赵文华伸出了橄榄枝。
此人名叫胡宗宪,时任浙江巡按御史,正七品。
说起胡宗宪,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组织幕僚编写了一本书,叫《筹海图编》。此书主要讲述了明代的海防和抗倭斗争的事情。
这本书内容上没什么特别,关键是在这儿——它第一次明确地标注了钓鱼岛的地理方位,并将其划入中国领土。看,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从五百年前就已经是很清楚的事情了。
日期:2013-10-30 20:55:36
胡宗宪的成就
胡宗宪,字汝贞,徽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抗倭史上最关键的人物。
得中进士后,他先后做了几任地方知县,之后担任御史,外出巡按。他巡按的地方极为特殊,一个是宣府,一个是大同。
宣大是边防一线,是蒙古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正是在这里,胡宗宪第一次见识了战场上的厮杀和流血,熟悉了战争的机变和法则。
嘉靖三十三年(1554),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在离京赴任之前,他立下誓言——不灭倭寇,誓不回京。
誓言虽美好,可现实是,巡按御史只管监察,不管地方上的行政和军事,更谈不上抗倭。
就是在此时,他发现了赵文华。胡宗宪深知赵文华是个地地道道的废物,政务、军事一律低能,但他的后台极为可怕,是严嵩,他们的专业是整人。因此,张经和李天宠的做法很不聪明,这么做迟早会倒霉。
依附于严党,会遭受后人的唾骂;而不依附,所有的抱负都会落空。艰难的抉择,胡宗宪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这也为他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于是,他极力拉拢赵文华,陪着他玩乐吃喝,夜夜笙歌。而赵文华呢,他也非常需要胡宗宪这样的人才,既能帮他对付张经和李天宠,又能捞抗倭功劳。
所以具体说,赵文华十分喜欢、依赖胡宗宪。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底,一切都布置妥当,张经调集了狼土兵,配合当地的驻防部队攻击倭寇。
所谓狼土兵,是以一批广西的少数民族为主组成的部队,这些人打仗拼命,战斗力很强。
这一战,倭寇大败,被斩首1980余级,史称“王江泾大捷”,是抗倭以来的第一战功。
正在全军庆贺,奏捷文书还未上报朝廷时,赵文华计划已久的弹劾奏疏,已经快马送了出去。
疏中先报了功,然后这样写,这次大捷全是他和胡宗宪督战的功劳,而张经却糜饷殃民,畏贼先机,多次拒绝出战。
看见干儿子乱咬人了,严嵩立即出面煽风点火,偏偏嘉靖就吃这一套,靠一张破嘴来忽悠,就把诬奏给坐实了。
直到收到了张经的捷报,嘉靖给下了结论:“张经欺诞不忠,听闻赵文华弹劾,方才出战。”
这个不经调查的无脑结论,另拼命换来大捷的张经下到了监狱。
但,不把人整死事儿不算完,不久后,胡宗宪上疏弹劾张经、李天宠“纵寇殃民,养寇自重”。这是赤裸裸地诬陷。
好了,里外的罪名都指证齐了,严嵩点点头,然后在内阁问李本、徐阶的看法。这倒不是严首辅要搞什么民主,这是让阁员统一口径。
李本同意,徐阶不敢不应和,同时他说出了所谓的罪证:张经纵容倭寇,有损军威,祸害百姓,贪污军饷,不逮捕问罪,不足以严正律法。严嵩满意了。
说完这话,徐阶都后悔得不行,因为严嵩直接把这话告诉了嘉靖,说徐阶是松江人,他清楚那里的情况。等于告诉了所有人,这罪名是徐阶指证过的。
就这样,没人敢说替他俩说话,就被定下了死罪。
十月,张经、李天宠被斩于西市,天下冤之。对了,跟他们一起的,还有杨继盛。
日期:2013-10-30 22:54:36
严嵩用事真是坑害不浅,张经、李天宠立了功却蒙了冤。一心抗倭没死在沙场上,却栽在自己人手里。不过,这一次倭寇用不着高兴几天了,因为他们的幸福日子到头了。
接替张经的,是一个更厉害的人物。
在赵文华的大力保举下,胡宗宪像坐了直升机,先升为浙江巡抚,之后擢升为兵部左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一举成为正二品的大员。
重要的是最后一个官职——直浙总督。这样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的军队,成为名震东南的第一号人物。是时候实现抱负了。
单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摆平倭寇的,胡宗宪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建起幕府,广揽贤才,从而得到了最重要的谋士——-徐渭。即我们熟知的大文豪,徐文长。
之所以说徐渭重要,是因为他给胡宗宪定下了抗倭的大政方针,叫做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所说的大局,是指当时最强的两股倭寇势力,一个叫汪直,另一个叫徐海。很巧的是,他们都是胡宗宪的老乡,安徽徽州人,徽州是徽商的家。再用谋战法,彻底消灭这两个倭寇集团,剩下的散碎倭寇就不成气候了。
在常人印象中,倭寇入侵是日本侵略中国,是国仇家恨,其实是错误的。
当时的日本衰得很,明朝都懒得理他。这些倭人大多是战败流亡而来,不迷路就算不错了,还谈什么组织打砸抢烧。所以,他们充其量就是一帮打工仔,真正的大老板是中国的海商。而胡宗宪要对付的,就是他的这两位老乡,徐海和汪直。
徐渭解决了技术环节,剩下的就是操作问题了。
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胡宗宪收缩兵线,采取招抚的办法分别引诱汪直和徐海上岸谈判。
第一个被干掉的是徐海,连同他的倭寇集团。这个没问题,但是在处理汪直的时候,出事儿了。
本来汪老板已经上岸了,还没开始谈判。有个叫王本固的巡按御史上奏朝廷,说汪直罪大恶极,既已擒到,应当立即正法。
朝廷不知胡宗宪在搞什么,就同意了。
于是乎,胡宗宪快愁死了。这事解释也解释不清,就是引诱他上岸谈判,搞不好就要背一个通倭的罪名。
不过,擒贼先擒王,杀掉汪直难道不对吗?这就是御史的书呆子想法。
真正的书呆子不是没有本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擅长把煮熟了的鸭子给弄飞了,就像这样。要知道,倭寇不是良民,老大没了,他们不会归顺朝廷,只会令他们更加疯狂地扰害百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