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第57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1-06 08:40:26
  当时吴蜀两国交好,蜀使常来,每每称颂蜀地的民风德政,东吴群臣无人能对,以致于在蜀使面前,东吴颜面尽失。这时候孙权想起了张昭,感叹说:“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孙权说这话并非没有来由。黄初二年,孙权因为偷袭了荆州怕刘备报复,委曲求全向曹丕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派使者邢贞来宣旨。那邢贞以上国使臣自居,表现非常倨傲,在进宫门的时候,竟然连车都不下。见此情景,张昭当即拦住了邢贞,对他说:“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邢贞一听,顿时傲气全无,乖乖下车。孙权为嘉奖张昭之功,拜他为绥远将军。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张昭的学问功底。有一次,孙权问卫尉严峻:“宁念小时所闇书不?”严峻便背诵《孝经》中的“仲尼居”一段。张昭说:“严峻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于是背诵“君子之事上”一节,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其辞曰:“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孙权想让严峻背的,正是这一段。学识渊博,反应敏捷,张昭具备外交官的重要素质,难怪孙权怀念他。

  话说孙权想起了张昭,就想让张昭出来做事了。第二天,他就派人到张昭家中慰问,顺便请求一见。见面之后,张昭避席谢恩,孙权长跪着制止了他。张昭仰面对孙权说:“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这是张昭自陈心曲,说明自己一向忠心为国,一直思尽臣节,当年主降实在是因为自己“意虑浅短”,以致于“违逆盛旨”,绝没有“变心易虑,偷荣取容”之念。其实不用他解释,这些孙权都清楚。那次他之所以当众揭他的疮疤也是因为他经常让自己难堪,借机“以眼还眼”罢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君臣两个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吴嘉禾元年冬天,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派遣使者来向孙权称藩,并献上紫貂、宝马等珍贵礼物。照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坏事。因为孙权的问题,这件事在东吴掀起了轩然大波。
  孙权太激动了!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现在远国来服,喜从天降,岂非我孙权文德的感召?想到这,孙权有点飘飘然。他决定封公孙渊为燕王,领幽州、青州二州。为了彰显大国风范,他决定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兵万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并九锡等物,远赴辽东,为公孙渊授爵。群臣听了孙权的决定,大惊失色,纷纷劝谏。可孙权不为所动,坚持己见。关键时刻又是张昭挺身而出,直言进谏:“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於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孙权则说出一番相反的道理。如果是别人,主上不接受就退下了。可张昭不这样,他针锋相对,据理反驳,反复劝说,言辞极为恳切。最后孙权实在忍无可忍了,拔刀出鞘放在案上,愤怒地说:“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张昭听了这话,盯着孙权看了好长时间,说:“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然后涕泣横流。这番话说得孙权也动了感情,掷刀于地,与张昭相对而泣。但是孙权终究没有改变主意,还是派遣张弥等前往辽东。张昭忿恨孙权不听自己的话,从此称病不朝。孙权也忿恨张昭太过无礼,派人用土把张昭家的大门给屯住了。孙权的意思很明显,你拿不上朝要挟我,那我让你连大门也出不来。孙权的做法够绝,估计谁也想不到,张昭的做法更绝。他见孙权把门给封了,居然命家人用土把门里面也屯了起来。于是张昭的家门成了历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路人纷纷围观,街巷无不议论,张昭的家人进出需走墙头。和国君赌气到如此程度,张昭是史上唯一的一个。

  日期:2013-11-06 11:51:5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