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一代的发迹史:化学制造》
第24节

作者: 何三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2-19 19:59:45
  7、第一桶金
  有人曾经总结读书之道,说的是“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偷书。”这话是真理。杨友成当初在东莞时,已经意识到油漆事业商机无限,迟早得单干,他就很留意销售方面的书籍。有一次从一个业务员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市场营销学》,是大学教科书,立即如获至宝,悄悄“借”走了,有空就看,并做笔记,重要内容加以背诵。后来他发现自己不是学营销专业的,就这本书的内容而言,他懂的并不比科班生少。

  他差的只是实践经验了。
  然而,编教科书的教授,比他更欠缺实践经验。书上说:作为生产企业,要降低成本,最佳途径是就近组织销售,因为开发客户、配送产品、售后服务、客情沟通以及账款管理等,综合成本最低。得承认,人家能当得了教授,这点理论若忽悠不过去,那真的可能是“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级的人物编的书了。
  书,永远有道理。问题是,杨友成太相信教科书了。他兴致勃勃地骑着他的“奔驰”,用了五天时间跑完了鹿城和龙湾两个区所有的油漆店,所有的油漆店老板都对他的推销果断“Say No”,好像他们串通商量过似的。道理很简单,温州人不相信温州能生产出好的油漆。尤其是,当他们问清了杨友成的“金天龙”厂的生产位置,更是大摇其头。
  嘿嘿,“墙里开花墙外香、远香近臭”这些俗话,为什么编书的教授就一点也不懂呢?真是禽兽呀!害得本爷骑了五天“奔驰”,累得车要散架、人也要散架了!油漆却一桶也没卖出去。这不是坑爹,简直是坑爷呀!
  穷则思变,人穷慌了是会提升智力的,平时想不到的主意,也会福至心灵。他猛然想起,在一家油漆店外,曾与一位江西籍的油漆工聊过几句,还留了他的Call机。听他讲,在温州的油漆工多数是江西的,平时揽着活,都是到各家熟悉的油漆店去拿货,收到工钱再去还货款。这样说来,油漆店必然要赚一点钱,但油漆工也得到了便利。

  行!立即找这个油漆工王大顺好好谈谈。让油漆工赚钱,但要油漆工帮我推广,我要斩断那些油漆店的手脚!等到师傅们满街找金天龙的产品了,我就不信还有人不愿意代理我的产品,而非要卖上海、山东或广东的油漆?
  日期:2014-12-19 20:00:26
  这一招,后来教科书总结为“直插终端”,是缩短销售渠道的绝招,但当时的营销界还没发明这个名词。和王大顺一谈,二人一拍即合,由王大顺去宣传、发动和组织三百个漆工师傅,直接来厂里进货使用,按出厂价享受八折优惠。而所有的业绩都算在王大顺头上,杨友成另计五个点给他。
  三组分的“金天龙装修漆”,比山东的硝基漆膜厚,比上海的聚氨酯更硬更亮,比广东过来的聚酯漆价格更有优势,漆工们用过之后,反应真的很好,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口碑很快就起来了,标志是回头客越来越多,而且新介绍进来的师傅也越来越多。

  生产开始连轴转了,这时资金的周转更加重要。为了加快回笼,他又制订了措施,凡现款提货者,额外享受5个点的优惠,并按回款周期的长短,执行阶梯式的返点政策。这套招数一出台,吓跑了一部分人,但也得到了一批有实力、有信誉的师傅的支持,就像大浪淘沙,把第一批不太优良的客户给筛选、优化掉了。
  万事开头难,但是任何事业只要上了轨道,就没有那么难了,真是“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等到两三个月过去,所有的油漆店都发现生意下降了很多,一打听,原来师傅们都在搞传销式的使用“金天龙装修漆”。有聪明的店老板,找出了当初杨友成留下的名片,打传呼要和他好好谈谈。而杨友成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师傅队伍掌握在我自己手上,凭什么还要跟你代理商分一杯羹呢?当初本爷上门求你的时候,你把本爷的笑脸当屁股,现在啊,老子要把你的屁股当足球!

  诚如所料,在九十年代初,这聚酯漆的生产利润相当丰厚。比较别的,很多人可能不太懂。那么你只需要纵向联想一下石油的价格。那时候,开车的朋友,加油才多少钱一升?一瓶普通矿泉水的价格,绝对可以换一升油了。而现在咱中石化、中石油是什么概念呢,五瓶普通矿泉水才能换一升油,虽然这两种玩意都是从地下打井抽出来的。你若抱怨油贵,他就说我比欧元折合成人民币便宜。假如欧洲人最低每天收入一百欧,加一升94号油相当于百分之一。而中国人也收入一百元,加一升95号油相当于百分之七。油霸们欺负咱老百姓不会算数呀!逼急了,二巨头说:我一直在亏钱!因为我亏钱,所以应更贵!

  化工都是石油的衍生品。油价前后至少涨了五倍,而产品售价相差不大。这样说,你懂的。
  杨友成也很懂,那是百分之百的利润。看来教授们的理论,还是有道理的,只是说的不全面,容易误导人。
  日期:2014-12-19 20:01:33
  资金有限没关系,回笼的资金,他都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就这样鸡生蛋、蛋生鸡似的滚雪球发展。反正靠着在温州的这些土八路、游击队漆工师傅们,他杨友成赚到了第一桶金,标志是他买了一部一万八千元的“铃木王”125摩托车,直接把那辆永久自行车给鸟枪换炮了。

  任何东西都是越小越容易成为奢侈品,由于摩托车是奢侈品,他另买的一部小货车,只花了一万五千多元。同理可证,他换了一部半个巴掌大的“中文显示寻呼机”,以升级换代那数字Call机,就相当于买了一部21寸的国产彩电天天挎在腰上,那也相当的合理了。为了提升企业形象,他还咬牙花了三千元,真给金天龙公司装上了一部座机,尾数恰好是“307”。
  妈妈这天喊他们早点回家吃饭。
  俩兄弟果然很听母亲的话,都提早收工赶回家,见湘梅已经到了,正在看那部17寸的黑白电视呢。杨友成就问湘梅,干嘛不去帮厨?湘梅说妈今天不允许搭手。陈老师端上来最后一个菜“江鱼生”,忙招呼大家入席,并拿出了家酿“红酒”(即黄酒、又称老酒),给所有人都斟满了杯,还破例给自己也倒了一杯酒。
  “孩子们,你们平时都忙,我叫你们回来吃餐饭,不会有啥意见吧?”
  “看妈您说的,有啥意见?今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呢?”杨友功问。
  “孩子们,”陈老师端起酒杯:“今天是我和你爸结婚三十周年的日子,可惜他走了。我希望我的儿子,个个成龙成虎,媳妇也都聪明、漂亮、贤惠。这一杯酒,我先祝愿友成和湘梅到腊月十二时共结连理,幸福到老------”
  杨友成和董湘梅对望了一眼,都赶快举杯站了起来:“谢谢妈妈的吉言,我们会幸福的。”
  “友成啊,不管你今后当多大的老板,都要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时记着湘梅的好。有个幸福的家庭,其实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女人无非是想寻找一个终身的依靠。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当负心汉,我第一个不饶你。”
  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杨友成只能频频点头。董湘梅听了这番话,心里甜得像蜜糖,喊了声“妈”,就端杯给陈老师敬酒。
  家宴的气氛格外好,大家吃着吃着就讨论起金天龙的的发展形势来。负责管生产的杨友功,开始抱怨产能有限、人手有限、场地有限。他哥想了一阵,决定增加两个工人,这样可以分两班,24小时生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