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十八年——中日海战、宫廷权斗、政府改革、群体事件》
第58节作者:
黄家理炮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战争一开始,李鸿章虽然明知这场战争绝无胜算,属于朝廷帝党一派的清流言官们又不断攻击,背后搞小动作,但李鸿章还是要硬着头皮打下去,只有清日之战是由后党集团的人负责组织和指挥的,才能确保朝政大权继续留在慈禧和后党集团的手中。而当战争进行到有可能为国内的权力带来洗牌,影响到当权者的权力的时候,这场战争就必须结束。
就这么简单。
战争结束了,那么就开始和谈吧。也许只要签个条约,赔点银子,所有的担忧都会解决了。
日期:2012-12-12 21:03:24
第14章:条约的秘密
后党一派就早就开始了和谈行动。
然而和谈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这是要大丢面子的,所以后党集团的和谈运作一直是遮遮掩掩的。
在山县有朋鸭绿江防线之时,总理衙门到处寻求英、俄、法、美帮助,准备开启新一轮的六方会谈,请西方强国居间调停,早日结束战争。
日本人不吃这一套。
此时还没有“打痛”清国,战场上没得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得不到,这么早就开始和谈日本能得到的不多,这是原因之一。而睦仁的授权代表伊藤博文早就制定了原则,只与清国重量级别的大臣当面谈,这样的谈判才是有效的,谈下来的东西也能保证兑现。
然后,李鸿章派出了他的德籍顾问德璀琳,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前往日本。这个时候日军已经攻下了旅顺,李鸿章希望自己不要出面,又能把和谈之事运作成功。
伊藤博文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给这个人。
当时日本对李鸿章派了一个外籍顾问来和谈很气愤,是不打算见德璀琳的,但伊藤博文考虑良久后,还是决定见一面德璀琳,这不是给李鸿章的面子。
对日本来讲,李鸿章就是伊藤博文心目中和谈对象的最佳人选,以李鸿章在清国的资格和权势,才能够保障日本谈判利益的落实,而德璀琳是李鸿章派来的,如果日本现在对他过于怠慢无礼,无疑会影响到李鸿章在清国朝廷中的威信和地位,恐怕会让李鸿章失去将来代表清国和谈的机会——所以,虽然不必和德璀琳谈,但必须接见一下德璀琳,以保证李鸿章继续呆在未来清国和谈大使的预备席上。
正当伊藤博文准备跟德璀琳喝杯茶就走时,情况又变了,德国政府掺合了进来,他们通过驻日本大使请伊藤博文接见一下德璀琳,目的是照顾一下德国的面子和在清国的地位。当伊藤博文接到这一报告后,他立刻改变了决定:不见了。因为一旦接见,事实就会变为日本是迫于德国的压力来接见德璀琳的,日本不需要这样的形象。
牛啊,不愧为老狐狸。
接下来派出的是两位省部级大臣张荫桓和邵友濂,伊藤博文倒是见了,但没有开始一分钟的正式谈判,还找出了一个可以倒打一耙的理由:不是我日本不爱好和平,是你们证件不全,所以不能谈。
所谓证件不全,很多历史书中都有过讲述,伊藤博文说,你们两位大臣携带的国书里面并没有写明“全权”二字,这是在糊弄日本,我们怎能和你们谈?
伊藤博文说的是事实,但这还是他在故意找碴,战争谈判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所谓“全权代表”,在谈妥条件后都是要经过国内最高领导人的批准的,伊藤博文自己也不例外,他硬说张邵二人不是全权代表,而他伊藤博文是,实际上睦仁给他的也不是“全权”委任状(“其所议定各条项,候朕亲加检阅,果真妥善,即便批准。”)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时间,就会发现伊藤博文为什么要找碴了。这个时候正是日军进攻威海的时间,准备全歼北洋舰队。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两国开始正式启动和谈,就必须休战,伊藤博文搅黄此事的目的是要为军事行动赢得时间,还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维护日本的国际形象。
果然,在朝廷退让一步,表示愿意按日本要求给张邵两大臣 “全权”委任状的国书时,伊藤博文已经下了逐客令。1895年2月12日,在日本军警的监督下,张荫桓和邵友濂离开日本,黯然回国,就在回国的轮船上,他们听到了北洋舰队被全歼的的消息!
在张荫桓和邵友濂离开之前,伊藤博文干脆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你们清国人是缺乏诚信的,对于和谈,你们还没诚意,如果你们真心想求和,就应该派级别更高并足以保证实行缔结条约的人来,派够资格的全权代表,把国书写清楚,我才能与你们谈!
那么这个人是谁?李鸿章。
一来二去,时间又已经过去了,野津道贯扫荡东北,所向披靡。光绪虽然是一直反对和谈的,但通过起用吴大瀓之后,这位皇帝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是只有李鸿章和淮军不行,换作了自己阵营里的人物来指挥,结果还是一样地差,而且更差!
于是,“不惜一切代价跟日本求和”已经成为了帝后两党的共识。慈禧亲自下令,撤销对李鸿章作战失败的处分,李大人重新戴上顶戴,重穿黄马褂,朝廷任命他为对日和谈头等全权大臣,星夜进京前来“请示”。
天津。李鸿章踏上了前往北京之路。他知道,所谓“请示”,就是商讨出一个与日本人和谈的办法。战争打到这个程度,日本手里的底牌已经今非昔比,伊藤博文和日本政府已经露出了他们的爪牙,所有人都已经清楚,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想要的,将是史无前例的,他们想要的并不只是巨额赔款,而是一个最苛刻的条件——割地。一旦割地,将是亿万清国人所不能接受的,做出决定的人也将承受千秋万代的骂名。因此,李鸿章计划他必须好好“请示”,得到朝廷授予他割地的全权,不论是慈禧授权还是光绪授权,都行,只要不让他李鸿章背上千秋万载的骂名!
耻辱之行,向着北京。走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